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庆祝川美建校70周年

来源:《重庆晨报》 2010-10-15

力哥作诗《我们是画中人》 川美艺术家创作的《收租院》雕塑,让德国艺术家研究了20年

501艺术库

川美的所在地,重庆黄桷坪是画廊老板、藏家频繁出现的地方,他们无一例外地到黄桷坪搜集年轻艺术家作品,其态势以“地毯式搜索”来形容都不为过。

每年不断增多的年轻艺术家需要工作室创作,坦克库艺术中心、501艺术仓库等应运而生。虽然四川的艺术家有不少在北京和成都,但更多的年轻人还是习惯于黄桷坪的生活气息和四川美术学院自由的创作气氛。川美的存在,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变化。

501艺术库

有免费艺术交流平台

501艺术库是一栋上世纪60年代的4层红砖楼房。“器空间”就位于501艺术库的三楼。

倪昆,一个独自来到重庆学习工艺美术的湖南人,在这里一呆就是10年。他和杨述2006年开办了“器空间”———一个为艺术家提供讲座和交流平台的非盈利机构。

他做为“器空间”的运营总监,基本上是毫无报酬的。但是倪昆却笑着说,喜欢这种为艺术奔波劳累的感觉,他们想营造的是一种艺术态度,并不在乎其他的东西。

“器空间”除了提供青年艺术家计划和艺术家个展计划外,还会提供艺术家驻留计划———也就是邀请外国的艺术家前往黄桷坪,居住一个多月的时间后,将这期间创作的作品进行小规模的展览,达到国内和国外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交流。

坦克库艺术中心

大学女教师驻守6年

“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是由四川美术学院收购的一个废弃军械仓库改建而成的文化机构,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非营利性艺术中心。

31岁的陆琤,如今已是一个在抽象画行业小有名气的艺术家,在坦克库的工作室驻守了6年。

回想起这6年,陆琤感慨万分。毕业时班上很多同学前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她则留守重庆,并成为了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一名老师,并成功入驻了坦克库。

“坦克库真的是适合年轻艺术家发展和创作的地方。”陆琤说,坦克库聚集了一大批青年艺术家,常常交流和探讨一些艺术方面的问题。“有时候我还会把我创作的作品,拿去给他们看看。就好像做了一道菜,想让大家尝尝味道一样。”

坦克库的管理部门也会适时地举办一些沙龙和讲座。

黄桷坪涂鸦艺术街

让老太太觉得年轻了

走进黄桷坪全长1.25公里的涂鸦艺术街,也许你会以为置身于一个卡通世界,街道两旁的居民楼和店铺错落有致,两旁的房屋都穿上了五颜六色的卡通外套,有熊猫、猴子。

当然,这么一条独一无二的街道,也给周围的居民带来了独特的感受,同时也影响着他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心情。上至70多岁的老奶奶,下至10来岁的小孩,都对这条卡通、摩登街道竖起了大拇指。

“以前这条街道看起来杂乱无章,我走到这儿,心里就不舒服。”72岁的李奶奶说,自从变成了涂鸦街之后,眼前突然舒爽了:外墙都穿上了五颜六色,店铺的招牌也统一了。看着这些摩登的涂鸦,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年轻了起来。

后天(16日、周六),四川美术学院将在虎溪新校区,迎来自己的70岁华诞。届时,70周年校庆艺术作品展大型展览、校友墙揭幕、校庆文艺晚会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一一登场。

川美创作的《收租院》

德国艺术家研究20年

47岁的蒲德文,在黄桷坪当了10多年的力哥,原本与艺术毫无瓜葛,因为川美,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这次川美校庆,他特地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名为《我们是画中人》:“艺术家们用各种颜料,在上面绘出一幅幅充满艺术气息的画作,我们在欣赏画作时,仿佛成了画中人。”

70岁的四川美术学院,拥有的当然不仅仅是感染一个人的力量。

 

上世纪60年代初,以郭其详、叶毓山为代表的一批重庆年轻艺术家,就已经在雕塑界里崭露头角。1964年《四川美术学院雕塑作品展》在北京、上海等地巡展,87件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作品震惊中国美术界。《人民日报》也发表了《向四川雕塑学习》的评论文章。

 

第二年,四川美术学院历时4个月创作了《收租院》,完成了114件人物雕塑,成为了中国雕塑史的一座里程碑。1965年国庆节,《收租院》预展3天,观众就有两万多人。

 

德国独立艺术策展人哈拉德·塞曼称,《收租院》是世界上最前卫、最现代的作品,他的好友莱勒·卡尔哈尔德是德国卡塞尔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两人狂迷《收租院》,莱勒甚至研究了20年。

 

烈士墓纪念碑群雕

30年后又赢全国大奖

 

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城市雕塑开始摆脱政治说教的单一样式,展现出了更多的可能。

 

由川美叶毓山教授创作的毛主席纪念堂的《毛泽东坐像》雕塑,他主持创作的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组雕、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纪念碑群雕等,确立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学科在全国的学术地位。

 

当时,毛主席纪念堂中的毛主席雕像设计稿有100多件,在几十件坐像稿中,叶毓山先生设计的作品从众多设计中脱颖而出。叶的初稿设计是:毛主席坐在沙发上,左腿跷在右腿上,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一种亲切、慈祥、游洒、自然的神态。中央领导在看过小样后表示,这件坐姿的方案“好就好在表现了毛主席的常态。”

 

歌乐山烈士陵园纪念碑群雕,人物形象与山石的造型融为一体,因势象形,虚实相生,大气磅礴,感染力极强。2010年,在创作30年后,再次赢得了“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的殊荣。

 

从罗中立到张晓刚

这里频出著名画家

 

当代艺术界对四川美术学院的印象是:这个地方频频冒出著名画家。

 

谁都无法忘却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1980年,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罗中立也由此被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

 

从罗中立的《父亲》,到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再到周春芽的西藏系列、张晓刚的《大家庭》等,这些艺术特色鲜明的作品,让四川美术学院的画家群体,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焦点。

 

有人说,中国艺术界领头的旗帜人物大都出身于四川美术学院,而众多的川美艺术家又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正因为有了这群川美艺术家,让中国当代艺术在短短几年内,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免费开办艺术交流平台

“喜欢为艺术劳累的感觉”

 

川美70年

 

1938年,李有行、沈福文、雷圭元、庞薰琴等热血青年,在成都创办了“中华工艺社”,表达振兴中华之意。

 

由李有行任校长的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1940年成立。当时成都还有另一所南虹艺术专科学校,也是人才集聚的地方,王朝闻、张大千、徐悲鸿、黄宾虹、史岩、叶正昌、程丽娜等都曾先后在那里执教、讲学。后来,两所学校合并,并改名为成都艺术专科学校。

 

1950年,随着解放大军挺进西南,一批艺术战士随军从西安南下,他们是由贺龙担任校长的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的一部分,抵达重庆,创建西南人民艺术学院。

 

1953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成都艺术专科学校的绘画科、应用艺术科和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的美术系合并成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两校的合并。不仅人才荟萃,也是专家与战士的结合,西方艺术教育和传统文化与革命思想的融合。1959年正式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校名为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

 

2004年,川美启动了新校区建设计划,到今年已经整体建成,计划容纳7000名学生。今年,四川美术学院将教学主体逐渐转移到大学城虎溪新校区。在大学城的学校中,川美生态化校园别具一格,这里开放的空间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70岁,新川美从虎溪再度出发。

 

“在川美学习期间,充满了快乐回忆”

 

著名画家周春芽、张晓刚、何多苓的艺术道路,都从四川美院开始;他们将来参加校庆.川美是个出画家的地方,从这里毕业的周春芽、张晓刚、何多苓,都是当今画坛响当当的人物。谈起母校,他们都很感慨,这里是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扬帆起航的地方。

 

那里充满了快乐回忆

 

何多苓

 

《春风已经苏醒》

 

何多苓在当代画坛,是一位令人注目的人物。他被认为是具有杰出才能的现实主义画家。尽管和张晓刚、周春芽等艺术家同一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但是何多苓的年龄却比他们都要大很多。

 

在学校的生活以及与同学之间的深厚感情,成了他一生的财富。“在这所学校里也改变了我的人生。”

 

四川美院77、78级油画班,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一枝奇葩,77级的“老哥萨克”———何多苓便是其中代表之一。他是公认的具有诗人气质、略带忧郁的画家,那幅著名的毕业创作就是根据诗句“春风已经苏醒”命名的。

 

《春风已经苏醒》取材于他的知青生活,整个作品画得很细,情调是抒情的、诗意的、神秘主义的、不可知的,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神秘联系。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和《青春》在1982年和1984年参加全国美展获奖之后,先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有人评价,何多苓的绘画看似单薄,其实细腻,有着丰富的色阶和颇令人玩味的手艺技巧。从《春风已经苏醒》、《青春》、《小翟》,到现在的《躺着的女孩》、《舞者》等,他的作品始终给人轻风拂面的感觉,不激荡,却能丝丝扣动人心。

 

“《春风已经苏醒》这幅作品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成功,跟在川美的学习是分不开的。”何多苓谈起这幅毕业创作感慨良多,“我在川美学习的那段时间,充满了快乐的回忆,川美幽静的校园让我感悟到艺术的美,并激发我在艺术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在采访中何多苓告诉记者,15日他将从成都赶来重庆,参加母校70周年的校庆活动。“我希望川美越来越好,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艺术院校。”

 

艺术之路从那里开始

 

《创世篇》

 

张晓刚

 

在学校的时候,以张晓刚自己的话来说,他基本上是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所在的班,虽然只有20个同学,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明星班,班上有着太多优秀的人才。大学四年里,我差不多都在学习和创作的压力中度过。”张晓刚说,这种压力,后来成了艺术上取之不竭的富矿。

 

1982年,张晓刚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他才渐渐找到了画画的感觉。“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也是在学校修炼成的!”今天张晓刚的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画廊以及私人收藏,有人把他的作品誉为是当代艺术所蕴含世故的中国情境的最佳体现。

 

对于今天的成就,张晓刚发自肺腑地感谢在川美那段充满压力的日子。

 

近日,在香港举行的苏富比秋拍中,张晓刚1992年的作品《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拍出了5218万港元的天价,创出了其个人作品的拍卖新纪录。此前他的拍卖纪录是在2008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其《血缘:大家庭三号》以4263万港元成交。

 

张晓刚的这幅《创世篇》继承了画家早期超现实主义的题材和表现主义的笔触,转入中国历史及民族命运的主题,并衍生出此后闻名艺坛的“血缘:大家庭”系列。这幅画被认为是张晓刚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

 

除此外,张晓刚的作品《大家庭》、《天安门》等也获得了无数荣誉。他说,他对母校的深厚感情,给予了他很多的创作灵感。比如《大家庭》有两层含义,一个是个人家庭,另一个社会方面的含义就是来源于学校方面。“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从某种层面来说,也是一个家庭。”张晓刚说,他和学校有着太深厚的感情。大学四年,学校是他艺术道路中学技术的开始。从进入艺术界的第一张画到广为流传的作品都是从那里开始。

 

川美是我命运的转折

 

周春芽

 

《绿狗》

 

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专业的周春芽,现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成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成都画院副院长。其代表作品《石头》、《绿狗》、《桃花》等享誉盛名。其作品曾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以及德国、奥地利、丹麦等国巡展。

 

2010年,周春芽成立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艺术研究院,还拿到了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大奖。

 

《桃花》是他的标签式作品。和《绿狗》系列的攻击感、冲突感不同,《桃花》几乎可以表达周春芽对生活的一切态度。在旧作中,颜色明艳、饱满,是中国人不常有的奔放;在新作里,桃花树下多了两个游园的90后姑娘,穿着小坎肩和渔网袜,有着比年纪更成熟的表情,画儿就改名叫《大乔小乔》。

 

周春芽经常被人误认为是四川美术学院的老师,因为他的言谈举止太像一个老师。

 

当记者跟他谈到四川美术学院时,周春芽对母校饱含感激之情。“川美是我命运的转折!”周春芽说,刚刚改革开放时的川美才几十个学生,但是如果“没有川美,我就没有成为艺术家的条件”。尽管一个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自身的天赋,但是学校为他提供的知识平台和国内外的资讯,是他成为艺术家的必备条件,学校是他发展的积淀。而后来,他的作品展也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对于即将迎来70华诞的母校,周春芽说,“希望母校越办越好,在全世界成为一流院校和更具影响的美术学院。”


【编辑:singer】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