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2006年的稿件,虽然已经过去5个年头了,但今天偶然翻出,似还有一些意义,作为当时时空的一个思考的记录,今天读来仍有启迪。因为在收藏热日益到来的今天,我们要关注的其实还是一个老问题,那就是:有价值的收藏。
我们知道,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今天,很多实质性的问题大家都在回避,好像都没有思考过。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很多人还是善于思考的,只是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意,或者是不能把这些核心问题拿出来共享。可能很多的时候是面对问题,大小都不愿意说破。笔者与毕建勋交游已久,倾谈的机会也非常多,但很少有冲动把有关交谈的问题记录下来,公之于众。这是2006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调整期,前几年我们讨论的问题一个又一个的暴露出来,但为一个自诩为中国艺术品市场观察者的自己,终于拿起笔,将我们对话中的一些见解,整理于下,希望对广大收藏者会有帮助。
西沐:当下,人们在谈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时候,好像人们太关注中国艺术品的商品特征及品牌效应了,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只要报出作者的姓名,作品的尺寸和题材,马上就能够报出这幅画的价格,而不需求看一眼这幅作品。这种情景使我常常在想,我们在收藏什么?收藏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最终回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上: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的功用究竟有哪些?这些问题也许不合适时,但它是很根本的。
毕:简单地说,艺术是为人类的精神需要、情感需要和灵魂与信仰需要而存在的,上帝给人的这种特殊的方式自有其道理。真正的艺术从其产生那天起就一直在表达人类的欢乐、忧伤、幸福、苦难等等这些深刻的情感。当然,最伟大的艺术是那种表达爱的艺术,是那种表达神与人之间、宇宙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天地之间的悲悯情怀与生命和爱的感受的艺术,同时,艺术也是表达人的信仰与虔敬之心的主要方式。现在的艺术“恶搞”的多,破坏与消解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时尚,一切都在迅速地走向腐烂与崩溃,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我们没有了信仰、没有了建立在真与善之上的健康审美、没有了正常的艺术和善良的艺术家,我们还谈什么“诗意地栖居”?你看西方早期给教堂画画的画家,他们是那样地充满信仰、那样地没有功利性,那是怎样的一种生命状态?一个有肉身的人,他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生存层面。为肉身的存活而吃喝拉撒睡;其二,是社会事物层面。为功名利禄奔波忙碌;其三,是精神层面。审美的人生,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只有到了这个层面,你的生命才有质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艺术就是与这种人生相对应的一种方式,中国文人画家那种艺术状态是何等的超然与抒情?我这次在佛罗伦萨看到米开朗基罗的旧居,二楼的一个小居室,想像他画教堂天顶画,最后连鞋都脱不下来,这需要一个艺术家有多么大的精神强度与信仰力量啊!
我上面说了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但我还得讲艺术不是什么。首先,艺术不是技术,尽管它的技术性非常强。米勒的技术是三流的,但他的艺术是最伟大的。许多人认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许多画家也十分刻苦,但十分不幸的是,艺术不是苦练出来的。在本质上来说,艺术不是一种“功夫”,更不应该分什么“正宗”、“不正宗”的“功夫”;其次,艺术不是语言符号。就像诗不等于文字一样,水墨艺术也不等于笔墨,尽管笔墨很重要。你看现在的流行画风,满纸笔墨,有的也十分好看,但都打动不了你的心灵,你不知道他在诉说什么;第三,艺术不等于文化,尽管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现在,许多重大问题都出在了只是孤立地从文化这个层面来看待艺术,你从文化角度看待中国画、看水墨人物画,马上就会陷入“中西文化的对峙”、“西方文化的入侵”、“传统文化的弘扬”、“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正本清源”、“以艺术表达文化母题”等种种焦虑之中。但当你一旦还原为艺术的本质时,当你站在艺术的本体上去看待这些问题时,这些对立和焦虑马上就会消失,你马上就会觉得这些问题是那样无聊!不是一些非艺术家或假艺术家们别有用心地搞出来的,就是一些外行们攒出来用于磨牙的;第四,艺术不是学术。尽管研究艺术是一种学术,你可以用学术的解剖刀来分析艺术,但你却不可能用来创造艺术,更不能用来指导艺术;第五,艺术不是商品,尽管它可以成为商品。绘画艺术进入商品社会以后,它的价值形态在分裂。艺术品一方面表现为无形的精神载体,另一方面它表现为具体的物质形式。作为一个物件,它具有商品属性,进入商品流通,可以把它转让、买卖,可以靠它获利;作为精神的载体,它能够使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和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现在这两个系统的分裂越来越严重,一方面,去美术馆看画的人越来越少了,展览变成了展销;另一方面,收藏方面的投机异常火热,这种现象非常不正常。在西方,像梵高、毕加索、伦勃朗等这些一流的大师,看他们的画的时候你不会想到画价,因为他们是用纯粹的艺术感动你,而他们的画价又都是很高的,收藏者看重的是艺术本身。而当想到中国顶级画家的时候,你首先反应到的会是他们的画价。艺术只进入了商品序列而没有进入到艺术本体,这是个问题。如果艺术的本体问题处理不好,绘画仅仅是作为商品,那么这件艺术品肯定是要贬值的。因为,这种商品不是自主性的商品,它的市场价值要依赖于艺术本身精神上的价值而存在。因此,艺术上的价值越高,商品的最终价值就会越高;艺术上的价值低,商品价值也不会长久地走高。现在,有一些画的艺术价值非常低但商品价值却很高,这种不正常现象或许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因为,中国才富起来20年,经过了上百年的动乱,文化传统基本上都断裂了,不像欧洲人从小在博物馆看画,那样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有很高的鉴赏能力,懂艺术;中国买画的人懂画的少,是靠耳朵来买画的,不是用眼睛来买画的,更不是靠心来买画的。
西沐:中国艺术品一旦成为商品,进入商业的社会运作以后,不是伤害了中国艺术品的艺术性,而是作为中国艺术家,是在市场利益的诱导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直接决定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程度。有的人为了物质利益放弃了艺术追求,也有的人在利益面前放弃了艺术本身。但有这样的人,当物质利益的获取达到一定程度后,又返回来追求艺术。当然,也有不同的艺术家为了艺术而忽视了市场,艺术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就是什么,安贫乐道,只是这种清心寡欲的人太少了。
毕:正常的情况下,一个品位很高的艺术市场对艺术家的创作是有帮助的,但在中国这个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市场上,市场往往拖住了一大批人。因为市场的品味比较低,如果依附市场你就得降低自己的追求。画家为什么都画两种画?一种是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而另一种则要面向市场。当然这有历史的原因,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多少还有一些鉴赏力。但是,像水墨人物画这种历史比较短的画种,因为没有形成公共的价值准则,致使人们很难具有价值判断力。还有,评论界有一些人也把市场搅乱了,评论家本来应该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去公正、独立地看问题。举个例子,国外的美食杂志,经常会派记者隐藏身份去品尝食品,然后再真实地报道他们的调查结果。这些记者既不是餐馆的雇佣者,也不是顾客的雇佣者,评论家也应该如此。美术行业是没有监管与标准的一个行业,有些批评家自己也画画了,这事就更不好说了。我的理想是给博物馆画画,少点商业味,多搞些大创作,把真正的作品给历史留下来,这个理想会变成现实的。
西沐:当代艺术市场带给艺术家的浮躁,使人们有理由在怀疑在当下有无大师产生的背景与环境。但凡艺术家都有成为大师的梦想,但大师的光环并不是轻易就会落到每一个人的头上。当代谁是大师?有没有大师?在这个问题上还真有不少人在研究,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师到底有没有标准,如果有,是一个什么样标准?
毕:任何时代都会有大师,这是毫无疑义的。只不过我们时代的大师只有下个时代的人才能知道。大师是引领时代的非凡的人。大师的定义也受时代的影响,大师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不是今天谁谁封的,应该留给历史来评判。我认为,大师首先是最早的和最好的。模仿别人的、移植别人的都不能成为大师。但是,如果是学别人的能把这个做到最好也是大师;第二,古代的画师都是工匠,但是大师是巨匠,有大匠气魄。在博物馆看画,大师级的创作会让人感受到大匠的气度和气息,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太微妙了;第三,大师是有大爱的。他对天下苍生的关爱,对民族、国家乃至超乎于此的对整个人类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他对众生的悲悯、对生命的尊重、对世界的热爱,这是大爱,不是小爱。小情趣成不了大师,小把戏、小聪明、小撒娇也成不了大师;第四,大师是圣徒。他是有信仰、有道德和价值底线的,他不是利益之徒。你让他给你画老虎,他不会画;第五,大师是直接的。他处理问题不拐弯抹角,技术上的处理都是很直接的,大刀阔斧,构思与题材的处理也很直接;第六,大师是追求完美的。他的作品基本上挑不出毛病,就算有毛病也是一个特点。最后,大师的个人面貌是非常明确的,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谁。以上七条大师标准不是我灵机一动胡诌出来的,而是看了那么多博物馆后,反复认真地总结出来的。
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到今天,使很多人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要收藏的是艺术品,而不是非艺术品。因为只有艺术品才有可能产生恒久的价值,才有保值增值的功用。而那些非艺术品,就是名头再大,也会一步步失去光芒,成为废纸,坠入垃圾行列。这也许骇人听闻,但却是事实。真正地艺术品不是炒作出来的,而是有严格的标准评判的。
毕:评判一件作品的好坏必然有其标准。我的标准是“双五标准”,有前五条,后五条。前五条是技术标准,后五条是艺术标准。前五条的第一条是技能标准。一件好的水墨人物画要有技术含量,你看钢琴、小提琴演奏,好就是好,不会把一个不会弹琴的人捧成大演奏家,就是因为钢琴、小提琴演奏有其严格的技能标准,不像今天的绘画,你今天晚上画画,明天就可以成为画家。第二条是语言标准。对于水墨人物画来讲,就是指以笔墨语言为主的画面语言。语言要生动、准确、深入、独到,甚至入骨三分。第三条是形象标准。许多人在画面上回避形象,其实形象是水墨人物感染力最重要的因素,你看伦勃朗,它那些胸像在我看来是世界上最顶级的艺术珍品;蒋兆和也是主要靠形象来说话的。在水墨人物画上,形象的力量是永恒的。第四条是结构标准。结构是内在的,不仅是指一个形象的解剖结构或几何结构,它是支撑着画面的最本质的支架,这个支架本身就在诉说意义。一个没有内在结构的作品是散的,吹口气就能把画面人物吹掉,而那种不经济、无目的的结构方式,却常常让人一头雾水,增加解读的难度。一幅好画必然有其经典的内在结构,一个好的内在结构必然有其明确的视觉意义、有其内在的张力。第五条是样式。样式也可以称之为图式,它是一个艺术家风格基本成熟与完美的标志,也是艺术作品风格的辨识物。好的样式不是故意做出来的,是水到渠成的,是源自天性的。比如梵高的火焰般的图式,那是源自他的激烈的内在性格。所以,他学点彩派的点子没有耐心,把点子拉长了,反倒成为了他自己的独特图式。
前五条标准你达到了,才有资格谈艺术。后五条是艺术标准。第一条是社会性。我们不要求所有的艺术都要表现社会事件,但真正的艺术就其本质来说,它的艺术表现要和人群发生关系,它所表达的事物,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意义和群体价值,它是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第二条是文化性。“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一件好的艺术品要有其文化立场,要对文化传统及现存的多样性文化有所作为,有知识分子的个人批判精神,其艺术表达要对民族乃至人类的精神史及文化构成有所贡献,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第三条是人性。一件好的人物画作品要折射出深刻的人性力量。艺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体验、人的情感、人性中的善良与高贵为旨归,艺术要打动人。第四条是思想性。现在好多理论家也都不太重视思想性,很多人拿学术性来偷换思想性。学术不等于思想,有些人看了一辈子书也不过就是一个学者,他成不了思想家,而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许多是思想家。所以,艺术中的思想性很重要,至少对人物画很重要。一个伟大的画家和一般的画手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伟大的画家是有思想的人,而一般的画手只有技术。第五条是神性。神性既不是宗教里提的那个神,也不是泛指的精神性。神性是指艺术超越像“社会性”、“人性”等一切低中等范畴之后,与“一切万有”相衔接、合一之后所呈现出来的让人肃然起敬的超然力量。在人性的层面产生不了这样的力量,因为人性中还有反向的一面,如妒忌、贪婪等,而神性的东西所折射出来的是更高本源的讯息,像大爱、悲悯、至善,纯美的真、善、美及中国的天人合一等,都是具有神性的东西。前五条和后五条合起来,辩证统一了,你对一幅画的好坏就明晰了。
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调整中发展,作为收藏家,超前意识是至关重要的。美术界也有时尚,更有流行风,收藏家一定要站在艺术品的高度上去观察、研究一些观点,从时间跨度上去把握收藏的价值问题。千万不能失去应有的自信与判断力去跟风,因为艺术品的原创与个性是至关重要的。靠风吹的艺术是长不大的。
毕:历史学中有一个说法,即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认为,所有的艺术都是当代艺术。这是很重要的,为什么重要?因为这是一个立足点的问题。中国人最讲究“中”字了,所以,一个恰当的艺术站位应该是相对一切参照物的“中”点,而非某个“极”点。回头看看近几年,前些年是“全盘西化”、“全盘西方现代化”甚至“全盘西方后现代化”,什么都西化;而这几年呢,又开始传统主义,什么都传统。要讲点辩证法、讲点“中庸”,任何偏向一方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全盘西化和全盘中化,或是拿全盘中化去反对全盘西化,都是片面的。中国画近现代历史上反复出现过多次“中西之争”、“传统与现代”之争,而且,近年来的争论又进一步地演化为“概念重组”,传统主义者往往将“中”的理念据为己有,而现代则经常被指责为“西方”的。当然,在这种“概念重组”之后,传统派是占了很大的便宜的,因为只要我是传统的,则我就必然是民族的、中国的,我必义正词严,这使得现代概念的持有者们在没开始交锋前就已经占了下风。这种反复争论同一问题的现象是有其浅显的原因的,以致浅显到如此多的争论者都看不出来的程度:在文学上,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划分得很清楚,谁也不会用文言文的标准去指责鲁迅和郭沫若,更不会去指责王蒙和王朔;在诗歌上,写旧体诗词的必须遵循旧体诗的格律、平仄、用韵等规则,写新诗写现代诗的也不一定会去追求这样的规则。不过,中国画没有进行过这样明确的分期,它还处在一个新旧交织的时期,问题就出在了这里。我们一说到国画,就把它和京剧、旧体诗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归为一类,不知道国画还有传统中国画和现代中国画之划分。如果划分明确了,则相互间的尊重就会增加,相互间的指责就会减少。举个简单的例子,实验水墨够西方的,也够现代的。但是,大家一致对它非常宽容,甚至比对写实水墨宽容多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它有明确的概念范围的划分。不过,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中国画历史中历次伟大的保守主义者的坚强固守,都会引发中国画内部的深刻的矛盾力量,使中国画获得更为强劲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画的福气,使它既是一种国粹,又是一种当代艺术。
通过以上对话,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许都清楚了。但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们还是愿意展望:随着全民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中国艺术品市场也会进一步向规范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在收藏的同时,会用更多的时间和智慧去研究中国艺术及其艺术品市场,去甄别哪些是艺术品,哪些是非艺术品或行活,从而理性地去收藏。只有这样,艺术之光才会让更多喜欢它的人感到光明,感到温暖,从而融入到人们的生命中去!
【编辑: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