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伦 史密斯(删节版))
崔岫闻与西子合作拍摄作品是从2003年开始的,她就是出现在崔岫闻诸多作品中的第一位模特。她们之间的合作始于录像、图片和油画作品《最后的晚餐》,这是一部装置作品,录像作品中将13位客人分配到13架不同的视频,而每一位不同的客人都是由这个女孩扮演的。2004年崔岫闻再度在《ONE DAY IN 2004》系列中采用这名演员,但在这部作品中女孩子已经长大了一点儿。实际上如果我们一路追踪崔岫闻的作品,便会因为同时也看着女孩不断成长而产生某种额外的亲密感,一直到她在崔岫闻2005年的录像作品《飘灯》里出现时,她在黑暗中踽踽徘徊的身形俨然已经有了几分年轻女子的姿态。
女孩的成长历程与崔岫闻的艺术工作搭配得很完美,她说:“我总是不断地构思我的艺术理念…并尽量让这个过程保持高度的流动性和灵活度,这样影像才能随时发展演化。让作品拥有随着机缘演化的空间实在太重要了,所以我从来不会在开始拍摄之前就明白清楚地设定所有细节。”也因为如此,《天使》完成时有些部分与原先的计划差别颇大,主要是因为换了模特后还要帮助她慢慢进入状况,这其中涉及不少额外的挑战。开始时,崔岫闻觉得这个女孩可能对她的作品而言并不太理想,但与她在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却又对她学习的速度感到很诧异,到最后她甚至比预料中要好上许多。《天使》具备了森万里子(Mariko Mori)摄影作品中的超写实特质,同时也能诱唤出一股前面提过的所谓理想化“东方”女性特有的情色挑动气质,尤其是在未成年女孩或外表比较嫩的成年女子身上。在森万里子的作品中,她刻意以俗丽古怪的形式来呈现东方情调,东方是个充满遐想的国度,异幻经验丰富不竭,但其中并不隐藏着任何骇人的因子,足以破坏了我们在艺术家所营造出来的魔法幻境中自在逍遥。此外,森万里子的作品还散发着淡淡的幽默,她的消遣虽然很有针对性,但却不尖锐,只是想让观者能意识到自己的反应、我们所持有的关怀的界限,还有政治正确的疆界等等。她营造出一个光鲜幻彩、性感媚惑,同时又轻松有趣的梦幻异境,试图藉此让观者在惯性的思路上跌一跤,因而能乘机驻足,想想习惯以外的可能。崔岫闻的作品气氛可就大不相同了。
倘若我们能把视线从表面的神秘感中抽离出来,就能看到所有错综复杂的构思和设计背后单纯而直接的结构,这也就是崔岫闻作品的成功处之一。她近乎肆意狂狷地左弄着女角的魅力,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做法并无出奇之处,但崔岫闻独特的处理法却将这种寻常的做法推卷到了另一个境界。在这里,你找不到诙谐,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幽默。崔岫闻影片中年轻女子的性挑逗层面其实一点都不轻佻或性感,在艺术家的处理下,我们只看到剥削,还有被剥削者的孤立。有些受伤的人之所以保持沉默,是因为她们对社会的恐惧远远超过她们对伤害者的恐惧。影片的图像构成明晰,意向也清楚不含糊,但效果却十分细腻。与森万里子不同的是,在崔岫闻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优雅而非华丽,是沉稳而非作态。我们感受到与小红帽、高蒂亚和三只熊等童年故事类似的震动,这些故事中的风景如此美丽动人,正如故事里的小女孩一样,但是隐隐藏在美丽风景里的却是危险和陷阱,等着小女孩掉进去。于是,读着这些故事长大的我们也学会了辨识丛林中的危险信号。
从作品的角度看来,我们可以了解女孩的青春的重要性,那个含苞待放的年龄。在这个系列十幅作品中的每一幅里,我们可以看到女孩处于孕期的同一个阶段,但背景、地理位置、身体姿态和心理态度各不相同,每幅作品里的女孩尺寸大小也不同,有时让人觉得有点不安,而一大群女孩的画面也让观者感到措手不及,甚至扰乱他们的心理状态。女孩穿着的衣服看起来像是修改过的学生制服,不是像荒木經維(Nobuyoshi Araki)作品中的制服,而是比较保守,但是也比较细致一点的。这种修改似乎让女孩看起来更像个处女,整个画面也变得比较浪漫些。女孩看起来有时困惑,有时若有所思,有时内心充满冲突和困扰,但却始终保持内省的姿态。她处境的尴尬在一幅呈现有上百个闭着眼睛的女孩群的作品里显得格外极端和突出。“再也不想看到外面的世界和现实,也不愿意再面对或是受到世界的质问”,这是艺术家对作品的解释。怀孕这件事对于不同年龄的女人当然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和影响,不管是指怀孕的女人本身,还是世界评判她的方式而言,都是如此,他们的态度可以是欢欣鼓舞,也可以是严厉谴责。崔岫闻藉由作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女人可以仅仅由于她自身的母性使然,完全不感到结婚的必要性,而选择当个单身母亲吗?”
这个作品在很多层面而言都具有相当的威力,但是它不是部容易消化的作品,不像森万里子的作品一样可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作品的影像给人的印象非常强烈,也让人感到不安,更糟糕的是,它们还暗示着我们大家都应该背负着一种集体的罪恶感,它们强烈地提出质问:你采取了怎样的一种态度?难道我们不明白纯洁和无辜被利用了吗?我们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对待了一个深陷相同处境的朋友,或是女儿,或是邻居和学生呢?
崔岫闻并没有在此提出什么断言,她仅仅观察、思索,然后再提炼出一种能满足现代多元观点的反应,处于不同文化框架中的人对此所做出的反应可能有天壤之别。美国所代表的可能是宗教包容度,但基督教势力,摩门教和科学会教徒的反应又如何呢?还有回教和天主教?这系列作品的首展在中国和中国以外的美国几乎同时举行,在言论自由的美国,一个必须同时容纳有些人对所有生命存在权的狂热和天主教教义的国度。尽管北京的个展只提前几天。为什么在西方女性享有了这么多的权利后,在中国宪法赋予中国女性生育自由的权利之后,做出这种选择的女性仍然必须承受这么多的谴责?在《天使》中,崔岫闻用视觉的方式提出了这个问题;在《天使》中,影像的美感不至于令我们立即因迷恋而惑乱,进而忘却反省的必要,同时放弃思考的能力。
【编辑:马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