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娱乐”还是“教育”?这是个问题

来源:美术报 作者:龙念南 2010-11-13

就美术教育而言,“快乐”是起点也是终极,因为艺术的尽头就是快乐的创造。问题是,从起点到尽头是不可能“玩”出来的,需要学习,而学习就意味着放弃一部分快乐、一部分本能快乐。学习的内容越复杂,需要放弃的本能快乐就越多,直至异化到把痛苦转换成内心快乐,您就快接近终点了。看看古今中外公认的成功人士莫不如此。

 

围绕应试教育的学校教育已经让孩子们的快乐几乎“被”没有了。我们从事的美术教育也面临着整天念念叨叨期待孩子去“应试”的“监护人”们!孩子们哪儿还有“放弃”的心情呢?您看娱乐的严肃解释:娱乐是人追求快乐、缓解生存压力的一种天性。面对那么那么多“压力”——“生存的压力”,我们就尽情娱乐吧!

 

可现如今的教学基本是要家长掏腰包的,您让孩子们五六岁娱乐,九、十岁娱乐,十四、十五岁还娱乐,还有多少肯坚持为此掏腰包的“上帝”呢?

 

那就“教育”?教育的严肃解释是: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未来有那么多文化课考分远远低于一般大学的美术专业在“招手”,为了“低分”们更好地“社会化”和“个性化”,我们就“教育”吧!既然是考试,必然有考试的模式,我们先整明白了再一一“传授”给孩子们。家长和我们都“其乐无穷”。

 

可是,现如今的孩子们已经在“语数外理化”的重压下基本没有抬头的可能了,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人——真正的艺术家、真正的教育家都不缺良心——您真能踏踏实实地挣这笔钱吗?虽然挣得很容易。

 

唉!我们应该顾哪一头呢?“娱乐”还是“教育”?这是个问题!

我从老祖宗那儿找到两个词——“回头是岸”和“中庸之道”。

 

所谓“回头是岸”指的是把眼光从“应试”转为“素质”——艺术素质。因为“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只重视“学习”中的“记忆”环节,却忽视甚至丢掉了在“记忆”前后的“观察”和“表现”环节。而这不正是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的长项吗?相对“记忆”的学习,这两项不是很容易“快乐”起来吗?

 

在正在试行的学校美术教育的课程标准里,美术课已经从学科性课程转换成人文性课程,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双基”的要求已经从“大纲”里的“掌握”改为“尝试”。从词汇的改变中就可以感觉到,“人文”更多地体现在“大脑”而非“双手”上。对全体少年儿童来说,“双基”应该是提升“大脑”品质的基础,而非提升“双手”的基础。

 

顺着校内美术课改的思路,校外的美术教育更应该“回头是岸”,把目光从“应试”转回到以“观察”和“表现”为主的“素质”。而将“应试”仅仅限制在中学阶段(最好是高中阶段)已经明确要参与美术应试的孩子们。更何况,有了优秀的“观察”和“表现”素质,孩子们就不会被“应试”的枯燥和艺术创造的误人子弟而耽误。

 

当然,仅仅是“回头”也可能出现另一个问题——为了满足“快乐”而一味地考虑“娱乐”。

 

本能快乐就像空调,是外在的凉爽或温暖,开机时可以获得,只要一关机,很快就会失去。本能快乐的动力基础是“食色性”,本能快乐的保持需要不断地物质投入。丢掉良心,依靠制造这样的“快乐”进行美术教育,只要一些“模板”和“范画”加上丰富的表现材料就可以轻易做到。

 

和“艺术素质”相应的是“内心快乐”。内心快乐的获得必然要一定的付出、精神层面的付出。而这付出可并不是白白付出,在“付出”的同时,除了会获得“内心快乐”外,德性的获得是最值得的“以外”。

 

人是社会动物,在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但同时也需要相应的“责任”。站在“中庸之道”的角度,适时适度地“舍”去些“娱乐”增加些“教育”,争取让孩子们在建立“责任”的基础上逐步、适当地放弃“本能快乐”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依靠这能力的帮助,努力将因为放弃部分“本能快乐”而获得的“痛苦”转化为“内心快乐”,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精神贵族。
 

 


【编辑:李璞】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