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炼狱中的精灵”作为寓言式绘画的邱光平作品

来源:99艺术网 2010-11-19

  文/吴鸿

 

  时间和晚钟埋葬了白天,

  乌云卷走了太阳。

  ——T·S艾略特《四阙四重奏》

 

  惊恐慌乱的眼神、挣扎扭曲的躯体、死寂般的场景、纵火自焚的稻草人、像地火孕育般的灰烬、没有一丝生命气息的阴郁的天空……

 

  我无从得知为什么在邱光平的作品中竟会有如此强烈的悲剧性的宿命感,就像我无从得知在他粗粝的外表下竟会有一双忧郁的眼神。

 

  邱光平的创作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他的一些同学们已经小有名气的时候,他还在苦苦地寻找着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2007年于他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中,他积压已久的创作激情如井喷般地爆发了出来,而在此前,他还徘徊在装饰风格和卡通风格中摇摆不定,但很快他就放弃了这些并不适合他的个性的尝试。他需要的是一种能让自己的激情畅快淋漓地得以挥洒的表达方式。

 

  由此,首先进入我们的视野中的是他对于马的形象描绘的变化。邱光平从来不避讳自己对马的喜爱,在他早期的作品中,马也一直是经常出现的主题。但是,在这些近几年的作品中,马的形象变成了挣扎扭曲的肢体、惊恐不安的眼神,显然,马在他的作品中已经变成了人格化的主体。

 

  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马一直是人们的情感和志向的寄托对象,无论是少年意气,还是壮志鹏程,甚至是壮士暮年,我们都可以用马来作为比附对象。可以说,人类与马的关系贯穿了人类的文明史。显然,在邱光平的作品中,马的形象已经被赋予了某种人文性的精神特质,而这种精神特质又是悲剧性的。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化阶段,工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几千年来人们熟悉的农业经济下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也荡然无存。同时,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在无度地吞噬资源的同时,也给人类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并催生出巨大的物质欲望。在传统的宗教约束、道德约束等人文精神丧失的前提下,这种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是无法得到理性制约的。现代主义“进步论”自身的悖论,正是很多当代人文学者所批评的对象。而表现现代社会场景中人类的精神状态,他们的不安、彷徨、困惑、惊慌、恐惧,这正是出现在邱光平作品中的马的形象所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由此,它像一个现代寓言,折射的正是现代人类在精神炼狱中的挣扎和呼号……。也唯有此,我们才能在面对他作品中那些极度夸张变形的马的形体的时候,找到一个合理的精神支点。也只有在这个精神层面上,邱光平作品所传递出的内涵,已经远异于那种空洞的、依托于一种虚假的宏大叙事式图式的绘马者的精神所指。面对他的作品,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质问式的精神内省。

 

  在邱光平的作品图式中,基本上可以分为单马和群马两种。而单独的一匹马的形象又可以细分为两种。其一是用肢体的夸张、扭曲来撕扯观众的心理,迫使观者打破惯常的思维定势,从而在那些撕裂开的缝隙中,反思现代人类的精神处境。其二是运用透视变形的原理,突出对马的头部的表现。马的头部生理结构由于骨骼的巨大,皮层紧贴在骨骼表面,所以无法利用表情肌来传递心理活动。所以,在其它描绘马的形象的作品中,我们很少能看到有人能使马的面部具备生动的“表情”。民间俗语的“马脸”,除了一般指人的脸部较长之外,也比喻这个人生性古板、清欢寡言。但是在邱光平的作品中,由于他使用了近距透视的方式,马的面部发生了剧烈的透视变形。而正是这种有意识的角度巧妙安排,使他笔下的马既没有违反客观的生理结构规律,又能出现那些传情达意的“表情”来。当然,这些表情是人格化的。另外,也由于马的头部结构的特点造成了它的表情的缺乏,所以,马的眼睛的表意功能是非常多样的。忧郁、兴奋、惊恐等,人们在马的眼睛中都可以看到这些丰富的内涵。而邱光平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他对于马的眼睛的描绘是异常生动的。这样,就使他笔下的马更加具备着人格化的魅力。诚然,更多的时候,上述二种通过马的形象所传递出来的对于精神内涵的描绘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当肢体配合“表情”出现的时候,更加能发挥“第二表情”的作用。

 

  当一匹马的形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时候,它呈现的是孤独、不安、恐惧、焦虑情绪下的无所归依感;而当群马出现的时候,它们又恰似那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群氓,只能在本能的驱使下奋力奔突,彼此需要又相互提防。这些不正是现代人类的精神写照吗?

 

  在传统的画马的作品中,当出现了人的形象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马都成了人物的衬托。作为被描绘主体的人的性格、志向、抱负等,都可以通过马的形象来得到加强和暗示。而在邱光平的作品中,“人”却成了一堆没有个性、面目可疑的稻草人。与“马”的形象升格为“人”的方式形成对比的是,“人”却降格为“物”。在这里,邱光平又表现出了一种沉重的历史悲情:古今中外人类之间的相互厮杀,今人反复重复着古人的罪恶,无非是一种纵火自焚的盲动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人”就又似是欲望驱使的无意识的工具,一个如幽灵般的“物”而已!

 

  作为场景出现的荒原、狼烟、阴云、怪诞的光线、燃烧的灰烬等,这些因素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构成了现代人类的生存现实。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传递出无尽的失望和悲哀。这片枯萎的荒原是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欲望。在这令人窒息、恐惧、不安的现实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人类世界的上空,“人”在浑浑噩噩之中奔向死亡,成为一个个没有灵魂的幽灵。这正是邱光平给我们描绘的一个形同灵魂炼狱的现实社会场景,并由此通过象征、意象、心理暗示的方式,给观众寓言式地勾勒出了一个现代人的精神生存现实。

 

  2009年7月2日 于北京通州

 

【编辑:马海艳】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