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从一个念头到艺术:概念生产的世界观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崔灿灿 2010-12-01

10月30日在成都a4画廊开幕的《概念之酶》展览是策展人鲍栋意图“改变概念,改变话语、改变现实”而进行的一次艺术话语实践。在这次展览上,策展思路将话题中心放置于艺术的“概念生产”逻辑之上,将注意力投向那些注重观念艺术话语表达的艺术家,集中了24位思路与表现方式各异的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不拘泥于任何媒介表达方式,在一种开放性的话语场域中,探讨观念及其形式的多重性和艺术表达可能性。
  
  “概念是世界观的最低限度”是策展人鲍栋提出的一个理论构想,艺术家作为一个社会基本的组成部分——人,先天的具有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思维能力,而概念,或者也可以说是观念,则是体现人建构自己与世界关系的基本途径。这一终极性的普遍问题,体现在这次展览之中,并非以艺术之名,而是以人之名。对于何为艺术的争执一直主导和推进着艺术历史的发展,在这里,这次展览的话语实践可以看做是艺术实验的阶段性成果呈现,而非某种结果或定论。
  
  艺术生产者既是作品的源头,也是概念的源头。在源头之初,语境成为生产的第一现场,它既取决于艺术生产者的知识资源,也是艺术生产者自身生存经验的沉淀与凝聚。在这样的场域之中,艺术家对问题的处理,则需要一种自觉性的实验态度,它既要区分于纯粹反应论上的知识验证,也要区别于生存经验的直接感性表达。艺术生产者在原初的语境之中,通过理性与知性的介入,完成对其某个想法或认识的升华。这个时候,一个念头,或是一段臆想,都可以变为具备初步逻辑体系的概念。但在很多时候,艺术作品的出现,并不是一场深思熟虑的逻辑论证,而是从某个念头开始的延伸。在这个展览之中,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了这样一个状态,它不是带有策略及投机性质的“点子”,而是从一个自发的念头开始。在以往所看到的实验艺术展览之中,充斥着大量的“点子艺术”,这种“点子艺术”架空了艺术生产者自身的主体价值,而在《概念之酶》中,观者则被一种全新的概念与形式所吸引,它不再是旧的表达方法上的陈词滥调,也不再是一个常识的再次普及,它对观者自身的思辨能力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或者说,艺术作品不再是对现实世界的辅助说明,而是一种新的概念的生产与讨论,这个时候艺术作为思想的意义则会显现。
  
  一种不曾为观者所见的概念,不仅是一种新的知识,它也是对原有世界的分解,通过打破既定语言体系的尝试,完成一种全新世界观的建构。在这个展览之中,艺术家的作品虽然并未生成某个具体的世界观,但我们仍旧可以从中看到艺术作为对现实进行实验的一种趋势。可以说,这种实验是否生成某个结果已经不再重要:突破常识的思想,也会在时间中变为另一种常识。这样的循环体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什么使得我们还在谈论艺术?我想,这个展览至少说明了这样一个状态:既是从一个念头开始,通过知性和理性的介入,使得作品生成一个概念,最终完成某种世界观的建构。艺术的核心便也在于:打破既定,发现未知,建构异质的现实与世界观。艺术是一种存在的可能,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化实践。
  
  从另一种方面而言,策展既是艺术批评的一种实践。鲍栋的这次展览并不能单独的看待,它实质上是鲍栋从事当代艺术理论研究的一个系列线索,从《物是》到《观念的笔记》再到《再实验:智性与意志的重申》,鲍栋始终对中国当代艺术中所潜藏的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思想进行反思与批评,提倡一种艺术与文化、社会之间的积极动态关系,并从语言学、修辞学的角度针对艺术作品进行研究,探索一种可能的批评理论。这次《概念之酶》同样是其研究的一个延伸,艺术与世界观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在艺术内部探讨的一个问题,而是通过艺术发现世界之中具有新的哲学张力的问题。
  
  从一个念头到艺术,是一个带有试错精神的实验探险,然而它是严肃的,因为它的意图不再是过程本身,而是在过程之中,在艺术与世界的交汇处,创造思想。
  
  2010年11月11日写于北京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