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
随着投资热点从传统的美术绘画、古玩,扩展到茅台、古董腕表等,今日中国的艺术投资与收藏已经可以用“品位投资”来概括:收藏方向更趋多元,投资者更见成熟,鉴赏品位亦更趋挑剔。但纷繁迷乱之中,哪些品类、方向将在2011 年成为投资热点?延续本刊2010年的艺术投资热点报告和“潜力股”推荐,为你搜罗2011 年最具投资潜力和最受关注的艺术投资关键词: 从张晓刚到清宫御瓷,从百达翡丽表到古琴,让你在“品位投资”中找到最佳入口。
一、张晓刚作品 中国情境的最佳体
“张晓刚”成为2011 年中国艺术投资关键词,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作品《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在几个月前的香港秋拍创造了5218 万港元的天价。
5218 万港币,这是2010 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张晓刚1992 年创作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最终成交价,超过估价一倍。这个价格不仅刷新了张晓刚个人的最高拍卖纪录,更传递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重新回暖的信号。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2004 年、2005 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启动并开始火爆的时期,很多作品价格成倍上涨。领军人物张晓刚见证并参与了其间一次又一次的奇迹创造。一个令人咋舌的案例是,1998 年张晓刚以2000 美元卖给画廊的《同志120 号》,新世纪初卖到了4 万美元,2006年苏富比春拍的价位是97.92 万美元。张晓刚的第一反应是—这世界疯了。就在那一年,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等人横扫国际拍卖市场,从不被国内主流市场认可的艺术另类,成为炙手可热的四大金刚。一年后,中国艺术品拍卖份额首次超越法国位列世界第三,当年全球当代艺术家成交量排行榜百强榜上,中国占据36 位。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当代艺术市场被批评为泡沫过盛而一度陷入沉寂,但市场自有它的判断。买家的信心不仅来自中国新富阶层的可怕财力,更是源于对日渐完整和独立发展的当代艺术的理解。张晓刚的这幅《创世篇》创作于1992 年,它继承了画家早期超现实主义题材和表现主义笔触,转入中国历史及民族命运的主题,并衍生出此后闻名艺坛的“血缘:大家庭”系列。这幅画也被认为是张晓刚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从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罗中立的《父亲》,再到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王广义“大招贴”系列,当代艺术的新经典作品不断产生,并融入时代洪流。就在《创世篇》刷新纪录后,张晓刚也不再惊愕,他用“相信真诚,相信艺术”的创作者心态温和面对。
对于“张晓刚”这三个字,已经无需多说。这位中国式血缘的挖掘者和纪录者,中国式家庭的观察者和透视者,他的作品是当代艺术所蕴世故中国情境的最佳体现,也因此具有无可替代的收藏价值。
百达翡丽3974 型号铂金三问万年历自动上弦腕表(月相盈亏显示,年份1993),香港佳士得秋拍,估价400 万至550 万港币。
二、古董腕表
“没人能拥有百达翡丽,只不过为下一代保管而已。”这句广告词足以说明,以百达翡丽为代表的古董腕表,为何在2011 年继续受到市场热捧。
2010 年10 月6 日于香港苏富比举行的名贵腕表专场拍卖会上,百达翡丽5078P 型号铂金三问珐琅表盘腕表(年份2008)以242 万港币成交,5971P 型号铂金镶钻石手动上链万年历计时腕表(月相盈亏及闰年显示,年份2009)亦以212 万港币不遑多让。而定于2010 年12 月2 日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香港佳士得精致名表拍卖会上,一款百达翡丽3974 型号铂金三问万年历自动上弦腕表(月相盈亏显示,年份1993)估价即高达400万至550 万港币,而另一款5029 型号的铂金三问自动上弦腕表(限量生产,年份1997)估价则为320 万至450 万港币。
以百达翡丽为代表的古董腕表为何受到买家热烈追捧?一方面,名贵古董腕表大都坚守了钟表的传统工艺:综合了设计师、钟表师、金匠、表链匠、雕刻家、瓷画家及宝石匠的复杂传统工艺,一款纯手工打造的古董腕表可谓凝结了众多艺术工匠的心血,其市场价值自然不能简单地用机械制品的标准去衡量。另一方面,古董腕表在经历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承与流动之后,如果还能保持典雅的外表与精确的时间出现在市面,其超高的实用性也是上流藏家极为看重的因素。
清乾隆御制的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香港苏富比2010 年秋季拍卖,成交价2 亿5266 万港元。
三、清宫御瓷
“没人能拥有百达翡丽,只不过为下一代保管而已。”这句广告词足以说明,以百达翡丽为代表的古董腕表,为何在2011 年继续受到市场热捧。清代宫廷,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所赏所玩的御制瓷器,可谓是300 多年前中国顶级的奢侈品,能流传至今,又是何等身价?
当香港知名商界巾帼,慈善家张永珍博士,在2010 年10 月7 日以2.5266 亿港元,拍得一件清乾隆御制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时,标志着中国工艺品及瓷器世界拍卖最新纪录的诞生。同一天,一对清乾隆时期的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捶瓶也以1.4066 亿港元在香港苏富比成交。“我们所看到的,是人们对高档艺术品的极度渴求,”苏富比亚洲区执行总裁程寿康随后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那是藏家欲望与可供选择的非凡艺术品之间的微妙化学反应。品质出众的艺术品是供不应求的,人们的这种意识正在不断增加。” 香港苏富比2010年秋拍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最近30 年,世界各大拍卖行举办的中国陶瓷专场,成交价最高的拍品已逐渐由汉、唐时期的高古陶瓷过渡到元、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三代的宫廷瓷器。这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不断涌现的内地买家的品位不无关系,相对于历史价值,他们似乎更钟情于那些品相完美、工艺繁杂且象征着帝王至高无上权力的顶尖作品,作为集大成者的清代宫廷御制瓷器也因此成为最具拍卖市场指标的中国工艺品。
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前,明清官窑瓷器,在私人手中流通的藏品数量大约只有2 万件;改革开放后,市面上的明清官窑瓷器数量增至4 万件左右;经过近30 年的流失和损坏,如今市场中流通的明清御制瓷器则更加稀少。而大英帝国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的珍藏,是使清代御制瓷器在市场中价格稳高不下的另一个原因。它们对中国清代官窑瓷器的认可和推崇,使得国际收藏机构和国际收藏家也开始对清官窑瓷器热烈追捧。
四、绝世古琴
过去两年中国内地拍卖市场上最受高端买家追捧的古董门类是什么?既不是陶瓷玉器,也不是文房家具,而是更加稀有珍贵的“古琴”。
早在2003 年,号称“京城第一玩家”的王世襄夫妇收藏的唐“大圣遗音”琴拍出891 万元的高价,就已经搅热了古琴收藏,只不过在接下来的5 年里,拍卖市场鲜有古琴露面,所以尚未形成潮流。直到2009 年秋季拍卖中,名琴纷纷亮相,其中,明“月露知音”琴以2184 万元在中国嘉德成交,而晚唐“太古遗音”琴也以2072 万元在北京匡时拍出。至2010 年春季,古琴已经成为内地一线拍卖公司重点打造的专场。
据统计,2010 年中国嘉德、北京匡时、北京保利和北京永乐共推出16床古琴,成交15 床,总成交率为93.75%。其中,嘉德推出的晋代古琴“猿啸青萝”拍出1904 万元的高价;匡时6 床古琴100% 成交;王世襄收藏的宋代“朱晦翁藏仲尼式古琴”7 年后再次亮相拍卖会,以1120 万元成交。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作为孔子时代就已经盛行的乐器,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4000 余年。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形制为7 弦、13 徽,一般长约3 尺6 寸5(约120—125 厘米左右),象征一年365 天。一般宽约6 寸(20 厘米左右),厚约2 寸(6 厘米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专家指出,虽然古琴价位在最近两年猛涨,但名琴依然难求,毕竟唐宋元明古琴名品的可流通量要大大少于同时代的书画、陶瓷作品,5 年来仅有十余件佳作出世。故其未来的价格走向仍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2010 年12 月,恰逢5 周年庆典的北京匡时强势推出“胡若思藏古琴专场”,所亮相的10 床古琴皆为传世珍品,包括胡若思先生多年珍藏的3床唐代古琴及4 床宋代古琴,均属世间罕见之物,同时亮相一场拍卖,其难能可贵不言而喻。
“现在市场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文化含量越高的拍卖,市场的追捧程度就越高。这是市场的进步,也是我们拍卖队伍的进步,让大家关注文化价值高的艺术品。”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国强说。当然,买家如欲投资古琴,首先应对古琴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基础知识后再出手,避免盲目投资。其次,还需充分了解古琴市场现状及未来走势,其中价格走向是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五、当代紫砂
在英国国宝级瓷器品牌威治伍德(Wedgewood)厂有一个展示柜,里面锁着一对宜兴紫砂壶,展示柜上是这么写的:“从这里,我们得到了整个产业的灵感。”
一把62 年前制作的紫砂壶居然能拍出1232 万元的天价,这是2010年6 月在嘉德春拍中爆出的新闻。这把天价壶,名叫“相明石瓢壶”,制作于1948 年,是由堪称市场标杆的紫砂艺术泰斗顾景舟大师制作、国画大师吴湖帆亲笔书画。顾景舟大师的作品在上一季拍卖中最高成交价为300余万元,今年价格则一路飙涨。
纵观亚洲艺术品拍卖市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慢慢复苏,到今年特别活跃,并创下多项世界拍卖纪录,这在紫砂壶收藏市场也所反映,也是紫砂蕴含的文化价值在市场上的重估体现。天价紫砂壶的出现是正常现象,但不是常态。紫砂艺术品近三年才开始走到拍卖市场,收藏才刚刚启动。
明代嘉靖时期的龚春做出了第一把紫砂壶。从明末到清代乾隆早期的紫砂壶,被称为高古壶。这批壶在数量上极为稀少,优秀的也就有300-500 个。而在价格上,其真正的价值至少应在几百万,目前平均只有十几万,因此在未来两三年内会涨得较快,而且没有逆转的可能。此外,还有被认定的、已经过世的名家的作品,以及个别坚挺的当代名家作品,与高古壶并为三大板块,在未来可能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1948 年,33 岁的顾景舟改良了清末创制的“石瓢壶”形状,和大画家吴湖帆、江寒汀、唐云等人合作,顾景舟制壶,画家们亲笔书画,共同制作了5件石瓢壶,成为紫砂与文人结合,与书画镌刻艺术结合的典范。这其中的一把,就拍出了1232 万元的天价。
收藏当代名家壶,关心作者和头衔是一个非常直接的方法。目前宜兴的丁蜀镇大约有20 万人从事紫砂行业,但是行业中的顶尖人物仅十来位,价格最高的是被授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徐汉棠、吕尧臣等,其次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这两者都是荣誉称号;接下来是职称,高级工艺师(简称高工)是职称上最高的。紫砂壶的价格当然是随着作者称号拾级而上,从投资角度来说,如果收藏者看准了一个有潜力的高工,持续收他的不少作品,一旦他拿到了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价格就可能成倍地翻涨。
与西方的审美不同,紫砂具备了东方哲学中最有魅力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美感的来源,也是中国人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一把紫砂壶,可以具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所谓金,紫砂的全名叫“紫玉金砂”,显示紫砂泥兼有玉的特点和金属的质感。所谓木,宜兴有一种传统壶型“树桩壶”,用紫砂来体现自然界中的树木形态如松树或竹子,古朴雅致,蕴含木的特性。所谓水,就是紫砂离不开茶与水的滋养,养好一把壶,才能体现它极致的美,而这种美是变化的,类似于修炼般的。紫砂又被称为火与土的艺术,泥胎入窑经过火的考验,重获新生。中国人之所以会痴迷于紫砂艺术,在于它的博大精深,也在于中国人骨子中的浪漫和悠闲。
六、古宅
投资什么,能比买一栋古宅子更有品位?
在中国内地,购买古宅、名宅的富商、企业家并不在少数。比如天地集团董事局主席杨休,便藏有傅抱石故居。购入之后,他旗下的长风堂画廊,曾投入巨资,本着“复古修古”的原则,很好地还原了故居的原貌,并提供了完善的保护措施,使这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重新焕发了青春。
而建川实业集团董事长樊建川同样有着企业家和收藏家的双重身份。他历时30 载,斥资2 亿多元,拥有了800 多万件藏品—其中121 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后,樊建川又投资5 亿多元建设了建川博物馆聚落。聚落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四川成都安仁古镇,占地500 亩,现已建成开放15 座博物馆,这其中不乏对老宅的修葺与改造。如今,安仁镇上二十多座建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豪门公馆,又逐渐焕发了生机。
谈到古宅收藏,不得不提及黄修志,这位日本出生、加拿大长大、土耳其办工厂、北美做地产、欧洲做贸易的加拿大籍华人富商黄修志,辗转世界各国20 余年,从2000 年开始了个人收藏古宅的历史。第一件“藏品”是苏州一座有260 多年历史的民居,因城市改造将被拆除,黄修志觉得可惜,于是高价将这栋古宅买了下来并修缮完整,从此以后,黄修志对老宅的收藏便一发不可收。他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如此描述自己收藏古宅的狂热:“我有江浙一带所有负责老房子拆迁人的电话,每当有老房子要被拆除,他们第一个就会想到给我打电话。而我也是唯一会买下整栋的人。”黄修志最得意的收藏,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浙江海宁旧居,距今已有480 多年的历史。
作为稀缺资源的古宅名宅,毋庸置疑地成为豪宅投资市场的翘楚。然而,收藏古宅并非一劳永逸的投资,曾有不少富豪抱着坐享其成的心态购买古宅之后,不仅没有投入资金及时修葺,反而不合理地加以使用,从而导致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发生,悔时晚矣。事实上,藏家只有针对古宅的自身特点,在遵循“恢复原貌”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功能、空间等元素,悉心修复与重新设计,才能让手中的古宅焕发生机,价值倍增。
七、茅台年份酒
投资什么,能比买一栋古宅子更有品位?茅台年份酒作为一项新的艺术投资品,最近两年进入中国拍卖市场,并以较低的门槛,投资的乐趣,迅速获得新贵阶层的追捧。
2009 年与2010 年春季,北京长风两度推出茅台专场拍卖,均获得100% 的成交率,市场反响强烈。其中,两瓶上世纪60 年代末和70 年代初的葵花茅台酒,以63.84 万元创造了葵花茅台酒的最高拍卖成交纪录。作为世界三大名酒之一,茅台酒已有800 多年的历史,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白酒酒王。茅台稀缺多年,不同年份、型号、产量都意味着相差悬殊的市场价格,这也为投资收藏提供了基础条件。
茅台年份酒受买家欢迎也与自身特质有关。首先,茅台酒的投资门槛低,如20 世纪80 年代的茅台拍卖价格从2 万到10 万不等,这一价位很多买家都能接受。此外,其他门类的艺术品,与普通买家距离较远,而茅台酒是很多投资者和收藏家身边的东西,其中不少人平时都喝茅台年份酒,所以拍卖公司一旦推出专场,很多买家都纷纷关注和涌入。
当然,茅台酒具备投资性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实用性强。据北京长风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艺涛介绍,很多买家竞拍都是自己喝,这些酒的保存和密封都非常完好,所以酒的蒸发率很低,哪怕是20 世纪50 年代的产品,距今已有60 多年时间,但无论是酒的醇香和品质仍能达到最佳。
八、翡翠原石
数千人竞拍,上百次叫价,总交易价格在3 个月从30 亿涨到70 亿元,而他们争抢的,居然只是一块石头。
2010 年3 月,在缅甸仰光的翡翠原石公盘(拍卖)上,翡翠原料的价格拍到30 亿元,短短的3 个月后的又一次公盘,翡翠原石的成交额翻倍,达70 亿元。同时,参加拍卖投标人数从原来的每次公盘的几百人,达到了几千人。80 多次甚至上百次的叫价,才能完成一次交易。
晚清时期才开始真正形成消费潮流的翡翠,最重要的推手其实是慈禧太后。此后延续百年、不断加剧的需求,导致翡翠原矿的过度开采,缅甸翡翠20 年后将面临枯竭的可能。2003 年之后,翡翠原石的价格就一直以每年20% ~ 30% 的速度在飙升。
是什么原因让翡翠原石的价格如此疯狂地飙升,同时人们的购买热情也持续高涨呢?
除去华人的爱玉天性,翡翠还有几大稀缺的特性:物种的不可再生性;产地的唯一性—以缅甸北方坎帕地区为中心的500 平方公里盛产翡翠;地质成矿的复杂性,需多次成矿,而且开采非常艰难,几乎是所有宝石开采中难度最大的;再加上产量不确定,没办法勘探确定数量……一旦翡翠原石矿产枯竭,上好的翡翠将和如今的黄花梨一样,逐渐成为见证祖上财富、实力和品位的象征。
清末500万两白银的翡翠西瓜
在玉石的大概念中,翡翠不仅是玉的一个品种,更是高档玉石的别称。有着“东方绿宝石”的美誉,亦被人们奉为“玉石之王”,历来受到亚洲各国人民的喜爱。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一。远在青铜时代之前,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就已出现了发达的玉文化,形成了以红山玉文化和良渚玉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大陆史前文明。其中,代表良渚文化特色的兽面纹玉琮更是全球各大博物馆争相展出的宠儿。中国古代玉文化的核心载体基本上是以和田玉( 软玉) 为主导的,明末清初翡翠才开始涌入我国,并在清朝中晚期逐渐成为玉文化的主流。
清朝曾经出现过两个为玉痴狂的统治者,一个是爱收藏白玉的乾隆皇帝,在康乾盛世时,社会上曾掀起过白玉的收藏热潮,时至今日,乾隆时期的白玉屡屡在拍卖会上拍出高价。而另一个爱玉的代表人物,就是晚清垂帘听政40 余年的慈禧太后。与乾隆皇帝不同,慈禧太后喜欢的不是白玉,而是翡翠,她也因此而成为晚清翡翠文化的一位重要推手。
至同治四年,慈禧太后掌权,她崇尚奢华,对颜色丰富、娇艳华贵的“绿玉”钟情有加,不断向织造、盐政和各地海关索贡;清宫造办处也按照她的旨意制作了大量的首饰。传说在她居住的长春宫里随处可见各种翡翠玉器用品,饮茶用翡翠盖碗儿,用膳用翡翠筷子,头发上插翡翠簪子,手上戴翡翠戒指。在众多的翡翠制品中,慈禧太后最中意一对翡翠西瓜,当时市值达500 万两银子,由番邦进贡所得。据说这对西瓜的瓜皮翠绿晶莹,带着墨绿的条纹,瓜里的黑瓜籽、红瓜瓤影影绰绰可见,可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慈禧视若至宝,放在最坚实的柜橱里并加上可一把机械锁。传说要想打开这把锁,必须把钥匙插入锁心左转五次才行,方向转错、多转少转,都不能开锁。为安全起见,慈禧还特意派了几名亲信太监,三人一班,日夜轮流看守这间珠宝房。
只可惜,这对翡翠西瓜由于藏于深宫,当年就很少有人能一睹其庐山真面目,现在由于缺少文献资料记载,更难以准确描述。对于这对翡翠西瓜的去处,至今也是无人知晓,唯一的线索来自于慈禧的心腹太监李莲英及其侄子合作的《爱月轩笔记》,其中记载道:慈禧死后,这对备受慈禧珍爱的翡翠西瓜作为陪葬品,一起埋进了东陵。
然而在1928 年夏天,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的孙殿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东陵盗宝事件,把慈禧墓中的陪葬品劫掠一空,其中也包括这对翡翠西瓜。东窗事发后,孙殿英为了脱罪,多方奔走,拿着盗来的宝贝四处行贿。据说,他将慈禧口中的夜明珠送给了宋美龄,翡翠西瓜送给了宋子文;但也有人说,孙殿英当时送给宋子文的是一颗翡翠白菜而不是翡翠西瓜。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其中一个就是慈禧地宫里的那棵翡翠白菜。时至今日,对于翡翠西瓜的下落依然是众说纷纭,只是从来没有人真正见过这对宝贝。
目前我国故宫及民间所见的清代翡翠玉器,绝大部分均为慈禧太后特别珍爱的扁方、簪、坠、戒指、手镯和佩饰等翡翠玉器饰物,可见慈禧时期,翡翠真正从民间走向宫廷,成为被默认的“玉石新贵”,也正是由于慈禧对翡翠的钟爱,引得王公大臣竞相进献,从而带动了翡翠在中国的流通。翡翠出现的时间虽短,但它和软玉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共同构成八千多年璀璨夺目的中华玉文化体系。
甫汉(外公),出生于1926 年,照片摄于抗战时期延边的一家照相馆,
Video, 8'40"。这张老照片经过当时的“特效”后期处理,照片上呈现出两个“爷爷”,一文一武。
九、影像
起步晚、价格低、升值空间大的中国影像市场,正是收“货”建“仓”的季节,投资的最好时机已然来临。
影像作品是摄影、录像以及录像作品剧照照片的统称。西方影像作品的拍卖始于1968 年。此后20 年,市场飞速拓展,价格迅速走高。根据美国《照片收藏家》杂志统计,如果以1975 年道·琼斯工业指数815 点作为基准比较,到了1995 年,道·琼斯指数为3924 点,图片价格指数则为5502 点。近年来,许多当代艺术家的介入,对摄影师主导的影像艺术带来了全面冲击,逐渐形成了老照片、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三大板块鼎立的局面。
影像市场价值被低估的说法由来已久。在全球影像艺术市场中,单件作品价格在25 万美元以上的摄影家有三四十位,超过100 万美元的照片有10 张以上。影像收藏与拍卖的市场化发展在中国不足10 年。2007 年,北京华辰推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影像艺术拍卖专场。其中《希望工程之“大眼睛”》以30.8 万元创下专场最高成交价格。
由于中国人在影像收藏中偏爱故事性的题材作品,比如翁乃强的知青系列,刘香成的中国记忆。面对老牌价高的影像作品,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精品,是收藏和投资非常好的起步。1986 年出生的叶甫纳便是很好的代表。生长在中国顶尖的艺术家庭的她,是当代艺术西南群体领军人物叶永青和甫立亚夫妇的独生女,不经意间耳濡目染的都是大师级人物,还跟随着父母行走半个世界去观察艺术。此种经历和眼界,早已让年仅24 岁的她站在了一个比同龄人更高的平台上理解和创作。中央美院试验艺术系毕业后,叶甫纳进入英国圣马丁学院进修艺术硕士。在伦敦,周围熟悉的环境被抽空,异乡作为参照系,反而深度激活了家乡记忆。叶甫纳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独特,头一次回头审视自己的成长和家庭,最终制作完成了一组别具一格的短片。这组名为《家春秋》(Family Album)的系列作品,重现老照片里的布景,再结合特型化妆,摆拍并饰演家族三代的重要角色。新鲜的旧肖像里,过往历史的血缘记忆和当下现实的重构阐述交错,有一种与其年龄太不相称的沧桑感。
十、张大千 大师作品
单张作品拍卖突破亿元人民币,这就是“ 张大千”这个名字的价值体现,也是大师作品永远是热点的原因。
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中,全球知名度最高的两位无疑是齐白石与张大千。创作风格迥异的两位巅峰艺术家,基于不同的天时地利,市场也略有不同。1949 年以后,齐白石扎根中国大陆,张大千则浪游海外,故而两人作品的追捧者在60 年前便有了地域划分。齐白石的书画作品,自始至终在中国内地拥有广泛的人脉,从老北京琉璃厂荣宝斋到20 世纪90 年代兴起的拍卖市场,齐白石都是内地书画市场当仁不让的头号明星。而更具全球性的张大千,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其作品已率先进入艺术品拍卖的国际市场。据统计,早在1982 年纽约的艺术品拍卖会上,张大千的《荷花六条屏》就以7 万美金落槌。1987 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的《泼墨桃源图》以170 万港元成交,也创出了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然而,张大千作品在内地拍卖会的表现,不论是成交额还是成交率,从1993 年始,均落后于齐白石。
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到2009 年春季开始扭转,适逢张大千诞辰110 周年,众多拍卖公司纷纷推出专场拍卖。以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和北京匡时五家拍卖行上拍的张大千作品成交数据为例,共计157 件,成交总额达1.06 亿元,仅27 件流拍,平均成交率高达83%。当时即有专家指出,这样的成绩只能表示张大千的艺术价值还只是“水落石出”阶段,真正的精品还没有出现,所以其作品价格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位置。
果不其然,跨入2010 年,张大千作品在拍卖市场呈现井喷格局。其中,张大千1968 年创作的《爱痕湖》单价突破亿元人民币大关,也创下了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最新世界纪录。仅仅在2010 年春季,即有7 家拍卖公司推出的9 件张大千作品成交单价超过2000 万元,迅速占据张大千作品全球拍卖价格前十名中的9 个席位。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中国内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张大千作品尤其是精品的价位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上升势头。
【编辑: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