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展小贴士:
“我是体验型的艺术家。”
“我总是跟历史纠缠不清。”
“艺术家没有退休这个说法。”
“回忆对我来讲不是简单的怀旧。”
“我不追求真实,因为我不是社会学家。”
“每年能往前走一公分,我的生命就没有白过。”
“有时候,看电视看到极度无聊时反而突然会有创作的想法。”
“伯格曼说:真正的电影不一定按剧本来完成,我觉得绘画艺术也一样。”
碎片记忆约定好了出现在你失忆的车窗外
2010年12月8日下午2时,对于艺术家来讲可能是刚起床,吃过午饭不久的时间,而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却是打个小盹的时间。“艺术是一辈子的事,我的理想就是每年能往前走一公分,我的生命就觉得没有白过……”,鉴于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开门见山的让记者直接发问来得有点突然,张晓刚很有经验地接过话筒介绍起了自己花了三年精心准备的新作个展。看来,艺术圈的记者都有点矜持,需要热身。
张晓刚此次新作个展主要由《车窗》系列、《天堂》系列及一系列玻璃钢、油彩、丙烯、不锈钢板等综合材料组成的架上作品所构成。《车窗》系列是张晓刚从电影里拍车窗的情节受到的启发,列车的感觉跟人生当中的各种漂泊、不安定的记忆很容易联系起来。“从车窗里边看出去的时候,本来是有一个里与外的关系,我想把这个关系破解一下,换一种方法来表达,可能看出去的不是车窗外的风景,或许是你内心里边的东西,这时窗口的意义发生了改变……”,戴着标志性帽子的张晓刚在座位上娓娓道来。在《车窗》系列里,艺术家并没有按真实空间的感觉来处理,因此画面上的车窗外场景不是虚远的,相反却是“高清的”,而车窗里边的人和物恰恰置换成虚晃的。书本、灯泡、7分钱一块的烧豆腐、拉着小提琴的小孩、学校的操场……,这些曾经的碎片记忆仿佛约定好了,一一出现在你失忆的车窗外,“实际上我们可能也分不清楚内在和外部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快速的节奏导致的时空上的错位。”
八十年代,对我来讲是最有意思的一个时代
好多人都问张晓刚为什么总喜欢描写过去的回忆,其实我很想问自己或别人为什么总是去问他为什么喜欢回忆。“可能从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张晓刚说他比较喜欢保持一种距离感,面对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不太敏感,等到“新闻”过去以后,形成一个时间段的距离,他反而觉得有点儿意思。“我很少画写生,我一画写生,就觉得我会被对象牵着跑,我先可以画一个速写,回到家自己慢慢琢磨可以把这个画出来……”。张晓刚说他是一个体验型的艺术家,我大致认同,因为注重内心体验的艺术家,其艺术语言更多就会在描述性、叙事性上比较多,所以张晓刚的作品怎么样变化都离不太开叙述内心的活动和记忆。
这让我想到现在的很多80后年轻艺术家也在画一些对过去回忆的怀旧题材,而80后更多的在画童年的记忆,他们能回忆的也只有童年回忆了,因为再近的话就不叫回忆了。在很多人看来,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80后艺术家与老一辈的艺术家一样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发展变化。我追问了张晓刚怎么看待现在80后创作怀旧题材的看法,他认为有的年轻艺术家可能是拒绝成长,想要永远生活在童年的状态里,而他回忆的是青年时期,“八十年代,其实对我来讲是最有意思的一个时代。”我想张晓刚并没有觉得“我的回忆就比你80后深刻沉重”的意思,他只是道出了一定程度的事实。上一辈艺术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历的社会现实变化与年轻艺术家所经历的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带来的巨大变迁截然不同,也别忘了今天的50后,60后艺术家依然在经历着80后所经历着的变化,然而80后年轻艺术家的这种过早的反刍却值得深究。张晓刚说回忆对他来讲并不是简单地怀旧,“回忆是帮助你去思考怎么样好好地生活,我想也是这样的一个原因,我总是跟历史纠缠不清,因为我觉得现在我们的生活变得太快,我把握不住,我能把握的只能是用我的方式。”
重新思考“死亡”的课题
接下来不得不提展场的一件名为《母亲的灵魂》的作品,这是张晓刚为去世的母亲而创作的,画面场景也是母亲去世时的一个真实场景。据介绍,这件作品最早的定稿是画油画,后来改用了不锈钢板的综合材料,用不锈钢材料作为画面,由于光滑的镜面反射容易和观者产生互动。面对母亲的去世,张晓刚不得不重新思考死亡的课题。早在20年前,张晓刚就创作了《黑色三部曲》、《重复的空间》系列和《手记》系列等有关死亡课题的作品,并开始使用其他材料拼贴的方法以加强作品的质感、力度。从人体部件,书信、刀、布等符号到玻璃钢沙发、桌子,不锈钢背板,从胃溃疡住院的低落时期到亲人去世的悲痛,张晓刚始终没有离开叙述周遭一切带来的内心的深刻体验,只不过《黑色三部曲》时期的封闭空间的画面背景置换成了如今的里外不清的不锈钢幻镜,但现实存在的荒诞与魔幻依存。
艺术其实是使你的生活感到幸福
在场的记者追问了张晓刚近几年的创作状态,他的回答让很多人意外:“我发现我最近创作的动力经常是来自于一种无聊感,有时看电视看得很无聊的时候,反而突然有一个想法画一个什么东西……”。艺术在张晓刚这里已经变得很“日常”,不再是一种年轻时候的理想奋斗,艺术变成一个生活中的课题。“你还能不能画画,你还想不想画画,如果你不想画画,你硬逼着自己画画肯定画不好,如果你还想画画又不知道画什么,也很有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很多艺术家都会有感觉,但是我还想画画,而且基本上知道要画什么的画,应该觉得很幸福,这是一个艺术家很私秘的东西。”在张晓刚看来,如果仅仅把艺术作为一种事业,成功之后就可以休息了,但艺术家没有退休这一说法,因为它跟生命的关系永远联系在一起,不能用工作的方式去思考艺术。
差点忘了提到此次展览的主题《16:9》,张晓刚做到了“往前走一公分”了吗?笔者以为前面提到的“回忆”的车窗及对“死亡”课题的重新思考并非就是艺术家个展的全部,《车窗-红梅》、《车窗-青松》及《与爱情无关》等作品展示了另外的可能性存在,就如张晓刚在发布会开场白提到的一样,此次个展他尝试的尽量把自己的思路打开,加入一些古怪的想法会在画面上抹下一笔,而这些想法可能就是艺术家看电视闲时无聊突发的灵感。据介绍,《与爱情无关》是艺术家在看希区柯克的电影后萌发的灵感。除了读书,张晓刚还爱看电影,看各种各样的电影,这些都只是一个中年男人常见的生活状态。张晓刚说电影大师伯格曼的一句话对他很有启发:真正的电影不一定是要按照剧本完成的。他认为艺术也一样,艺术创作如果事先想得太清楚了,等于是编造了一个剧本,有可能就会局限想象力的发挥,“所以这个展览是一个在过程中的展览,如果我在这一年的工作里边,能够往前走一公分,我就成功了,在这一公分里,如果我还有所发现,心里边就比较安慰了。我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张晓刚总是在答复记者的结尾小心的加上一句: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好像时刻担心自己的论调会像在故弄玄虚,其实无论他往前跨越了一公分或者三公分,他只是选择在大同小异结局的人生里,用他自己能把握的方式,用艺术来表达快速行进中的人们可能还未来得及体验的生活感受。说得俗套一点,真实的生活有时比睡梦还梦幻,你一再往前跑,有时却发现原来还是在原地,有时别样的风景不在远方,可能就在你往前一公分的某个方位上等待。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
【编辑:山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