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位于清徐东湖之畔的中国醋文化博物馆门前已变成工地,7层楼高的仿古文源楼内展品已经被清空,至于博物馆何时再开业,没有人说得清。这个被视为醋文化代表的全国第一个醋文化博物馆就此悄然落幕。
而距此10天前,11月下旬,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会上发布了全国第一个关于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倡议书。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中国民办博物馆已经迎来良好的发展势头”。
山西的民办博物馆现状如何?
醋文化博物馆如今成了烫手山芋
在清徐县中心的东湖之畔,有一座高达9层,总高度49.88米的仿古楼阁———文源楼。作为清徐县的标志性建筑,这里是中国醋文化博物馆的所在地,也是目前山西规模最大的民办博物馆。
12月2日,记者到达这里的时候,博物馆门前已经成了一个工地。楼前的地已经被挖成了几条深度不通的沟,建筑垃圾堆起了形状不一的几个“包”,而隐藏在“包”中央的“中国醋文化博物馆”里已经空空如也。在此留守的保安告诉记者:“展品已经全部撤走了。”记者从国家文物局相关人士处了解到:中国醋文化博物馆已经申请了注销。这个曾经的“全国第一”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湮灭在冬日里。
“中国醋文化博物馆”的历史要追溯到1997年,当时清徐县重建了明代的建筑文源楼。为了让文源楼更具实用性,清徐县政府支持当地最大的醋生产企业山西水塔老陈醋有限公司投资把文源楼建成一座博物馆。当时的想法是一方面宣传醋文化,而另一方面依靠这个博物馆发展旅游。
醋文化博物馆2000年正式开门了,博物馆内当时陈列有从各地收集而来的山西老陈醋发祥史料和明清以来酿醋、食醋、盛醋、运醋实物200余件。据内部人士反映,前期投入在人民币千万以上。
“当时的想法很好,觉得符合清徐的特色,而且全国少有。”清徐县文化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但现实却没有这么乐观,博物馆开馆之后,游客寥寥,大部分来此参观的都是县政府“组团”来学习的。博物馆因此关闭了很长一段时间。
2008年,醋文化博物馆前的“醋都广场”落成,博物馆装修一新后重新开门。但对外售票不足三个月,又一次回到了时关时开的状态。李成(化名)当时在此担任内勤人员,他目睹了那段时间惨淡的时刻。“每天卖出去几张票,有时候一天连一个人都没有,卖票出去的钱连电费都不够”。就这样,这个全国第一个醋文化博物馆完全靠投资方山西水塔老陈醋有限公司的输血维持。而博物馆也因此变成了企业的“产品展示和企业宣传馆”。
如今,中国醋文化博物馆已经成了“烫手山芋”,水塔陈醋公司负责宣传的张文博告诉记者,馆里曾经配备的专职研究员、馆长杨宗新已经好长时间联系不上,博物馆的情况他也不清楚。
珠算博物馆依附景区苦苦支撑
“山西祁县诚信珠算博物馆”的代表,参加了今年的“全国民办博物馆论坛”。珠算博物馆,是山西民间博物馆的又一个样本。
12月6日,记者来到位于祁县东大街的这座博物馆,一上午的采访过程中,没见一个游客光临。本来440多平米的博物馆已经缩进40平方米左右的一个正屋内,原先的展厅已经被改成了茶社和小卖部。尽管茶社的墙上还挂着当时博物馆展厅的画板,但已斑驳变色。而在仅40平方米的展厅里,展出的算盘也只有大约一百件,这样一个规模的“博物馆”连称“微型”的资格都还不够,更像是一个简陋的展台。
当记者联系这个博物馆的馆长周保林时才得知,这位珠算博物馆的开创者在今年上半年去世了,而博物馆也已经全部转让给了别人,现在由渠家大院代为管理。
珠算博物馆算是祁县最早成立的民办博物馆。1999年,乔家大院成功开放。这时,对旅游经济的狂热憧憬,使得一批民办博物馆匆匆上马。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当时光祁县老县城里,注册开业的民办博物馆就有好几家。此时,珠算博物馆租下了渠家大院对面的“渠家经理老房”,租期30年,租金25万。对于一个旅游景区的400多平米老院子来说,这个价格可以说是优惠的。
周保林就是那时候开始筹建珠算博物馆的。家境并不丰厚的他从县里信用社贷款400万,在上海全盘买下了一家当时已经小有规模的珠算博物馆,耗资300万元在祁县当地收集古算盘,其后又花75万元进行了修复和展馆装修。这个民办的珠算博物馆就这样在2000年开业了。
开业后,旅游市场并没有预期的热起来,一度时期一年的收入只有一万多元,连水电费都缴纳不起。附近几家同时办起来的民办博物馆也都差不多,无奈之下,当地兴办起来的3家民办博物馆开始了联票制度,15块一张的联票可以一次看3个民办博物馆。但这些并没有扭转困境。2006年,这几家民办博物馆先后依附到当地最大的旅游景区渠家大院中,由渠家大院托管。
渠家大院馆长助理刘立本老人告诉记者:“渠家大院托管后,每年付给民办博物馆1-2万元,而民办博物馆也成了渠家大院景区的一部分。”今年,珠算博物馆馆长周保林去世,他向信用社贷款的400万元,渠家大院馆长乔俊海私人承担了。乔俊海成了这所民办博物馆的新主人。
刚刚从四川参加完全国民办博物馆会议回到祁县的乔俊海告诉记者,论坛上他有一个感觉很强烈——他在论坛上没“敢”怎么发言,因为山西的民办博物馆离其他地方的民办博物馆差距太大了。
刘立本坦言,现在民办博物馆很难维持,尽管这些展品都是好东西,但迫于生存压力,为了减少开支,这个珠算博物馆2000多件展品大多被锁进了仓库,贴上了封条,展厅被一再缩小。而从渠家大院2006年接管珠算博物馆之后,就再没有收过一件算盘。
筹办之初就变了味
记者调查发现,在已注册的山西25家民办博物馆中,大部分都是2000年左右成立的。“因为当时开馆很容易啊!”平遥商会博物馆的负责人马涛告诉记者。按照国家规定,申请设立非国有博物馆时,只需在馆址所在地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初审后,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交相关资料,经审核认为符合博物馆开办条件后即可开办。“对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来说,并不算太难。而兴办博物馆,政府都很支持,有时候文物部门还会过来帮我们办理。”
而更主要的原因是背后的经济推动力,在目前已注册的25家博物馆中,仅平遥古城就有13家之多。马涛告诉记者,2000年后,因为平遥古城旅游迅速发展,靠“占着个老院子,买上点老玩意”马上就能换来丰厚收益的民办博物馆一拨接着一拨地建立起来。而平遥旅游联票的实施,将许多民办博物馆囊括其中,这样也不需要自己去宣传和发展自己的博物馆,“就有一笔很稳定的高收入”。也正是在平遥这种模式的带动下,省内大部分民办博物馆都想依靠景区,成为景点,这也使得许多博物馆在筹办之初变了味,离“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越走越远,而是朝一辆辆旅行车、一群群游客一路奔去。
就是在这种“钱景”的指引下,一批批民办博物馆建立了起来,有的成了效益颇丰的“摇钱树”,而更多的面临着举步维艰的窘境。
多种模式值得借鉴
据中国文物报消息,同样是文物大省的陕西,民办博物馆“关中博物馆”的门票收入可以达到千万元以上。北京有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成都有樊建川的“建川博物馆聚落”、西安有“关中博物馆”,当这些民办博物馆已成为地方名片的时候,山西的民办博物馆却还停留在“作坊”式的景点热潮中。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西的富豪们此时已是国内收藏界的“山西帮”。他们屡屡出手,购置顶级收藏品,然后随同文物一起,消失在沸沸扬扬的议论声中。记者曾与一位常常天价竞拍的藏家私下交谈,问他有这么大的资金并收藏了如此珍品,为何不开办一个民办博物馆时,他很不以为然说:“我买这东西是玩,没必要花那么大精力吧。”
当然,这位藏家不能代表山西的其他富豪。山西潞宝集团曾花巨资修建了“毛泽东纪念馆”,收藏了很多红色文化的历史实物。山西会馆的经营者高绍军,把自己收集来的晋商文物以和公立博物馆共同所有、共同经营的方式融入公立博物馆,并在自己的企业成立“山西民俗博物馆分馆”,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而在太原市政府倡导下建立的“太原晋商博物馆”创新出另外一个模式,由政府建馆区,展品全部来自民间收藏和社会捐赠。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博物馆行业,山西建立一个品牌民办博物馆的时机已经到来。
【编辑: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