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首博揭秘千年文物“驻颜术”

来源:华夏经纬网 作者:王佳 2010-12-17

用宣纸按原尺寸数字复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采用高精度数字摄影技术,由200多张照片拼接合成。

 

千年的敦煌壁画何以保持原来的色彩?兵马俑彩陶是不是真的一出土就褪色?在地下泥水中浸泡了上千年的漆木马怎样还原?这些考古工作中的难题,在普通大众眼中更是神秘莫测。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将为人们揭晓答案。

 

在展出中,组织者精心选择经过了现代科学技术修复和维护过的文物。这些文物大都没有对外展示过,有些甚至第一次呈现在观众面前,即便是目睹这些文物的真容已经实属难得,而它们背后修复、保护的故事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出现在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上的彩绘跪射俑,称得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个兵马俑也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兵马俑形象之一。一同展出的还有一个彩绘的俑头。这两样展品最珍贵之处,就在于它们身上的色彩。虽然跪射俑的绝大部分外表都已经褪变成了陶制品的灰色,但身上甲衣仍有残存的色块。而在头俑的面部,依稀可以看到近似人体肤色的色调,头发的黑色虽脱落不少,红色的发带仍旧醒目。

 

彩绘兵马俑刚刚出土的时候,还残存一些颜色,但是许多彩绘层在面世几分钟内就脱落了,只有十多件彩绘俑幸运地留了下来。

 

专家介绍,兵马俑彩绘的保护是一大难题。彩绘层和外部土壤的黏附力大于它和陶俑的黏附力,稍不留意就会被土壤粘掉。出土后的温湿度变化,导致有机层因失水发生收缩,引起龟裂、起翘、卷曲,造成大片彩绘出现病变。

 

针对现场彩绘秦俑的保护,我国的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十几年的探索,并与德国的科学家进行了合作。目前,已经基本能够做到把出土彩绘秦俑保护起来,主要是采用抗皱缩剂(聚乙烯醇)和加固剂(聚氨脂乳液)联合处理的保护方法。抗皱剂置换出生漆层中的水分,自身留在生漆层中,达到抗皱缩的目的,然后使用加固剂加固。

 

目前看来,这种方法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今后出土的彩绘兵马俑也许能用上这种技术带来新的惊喜。

 

一匹高头大马雕塑立于展柜之中,通体乌黑,在展灯的照耀下,油光的表面反射着光芒。这匹漆木马是1995年在四川省绵阳永兴双包山西汉墓葬出土的,一同出土的还有漆木桶、漆木牛等各种漆木器560件(套)。在这批漆木器中,有7件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绵阳五绝”之一的人体经络漆俑,属于世界惟一的珍贵文物。

 

不过,刚出土时的这批文物可让考古工作者犯了难。漆木器在汉墓中已经埋葬了一千多年,又常年被水浸泡,千年不腐已是罕见,却再也经不起任何轻微的损害了。如何保护它们,考古工作者一时束手无措,只能把它们像原来一样浸泡在水中。就这样一直泡到了2008年。

 

2007年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绵阳市文物局找到了为这些文物脱水的办法,并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绵阳永兴双包山出土饱水漆木器脱水加固”项目,次年,这些文物终于开始“浮出水面”。

 

据介绍,脱水加固的流程是先对饱水漆木器进行清洗,完成长、宽、高数据测量和称重、拍照等程序后,再放进脱水池。脱水池中的材料是甲醇,漆木器在其间浸泡一段时间后,甲醇将实现与漆木器中的水分置换。待脱水完成后,将漆木器放进装有十八碳醇的恒温槽,十八碳醇与甲醇进行置换后,实现漆木器脱水后的加固处理。这种技术是目前国内漆木器脱水加固处理中最先进的技术。该技术最大的价值是可逆性,当漆木器脱水处理后,如果将来还有更先进的技术,可进行再处理,不会对文物本体造成损坏。

 

目前,绵阳出土汉代漆木器已经完成了脱水加固保护。这一项目成功脱水保护了饱水木器250余件、饱水漆器残件200余件和大型漆木马74件。

 

此次展览中,最华丽夺目的一件展品,要数唐代公主李倕的冠饰。这件冠饰所用的材料有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玻璃、贝壳、玛瑙、金银铜铁等,在很多金饰件下还有翡翠鸟鲜艳的蓝色羽毛,几乎用尽了唐代可能用到的所有装饰材料,色彩绚烂,极尽奢华。

 

这套冠饰各种饰件总数达480余个,出土时完全散落。最终,经一位德国女专家之手,复原了这件冠饰的瑰丽原貌。

 

200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唐高祖第五代重孙女李倕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由于墓葬历史上曾遭水淹,清理和保护难度较大,只能采取石膏固定、整体提取的办法,将墓主人的头骨连同头冠、身体和佩饰提取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

 

参与李倕墓文物修复的共有中德两国十余位专家。具体负责头冠修复的是德国女专家安娜格雷特-格里克。

 

头冠上的数百件饰件如何组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在实验室内清理前,实验室先对石膏包用X光进行分析,以了解包内文物材质的属性及分布状况等原始痕迹,然后借助于显微镜对文物表面进行细微的观察。下一步就是层层的清理,边清理边拍照,由于文物保护修复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不可重复,所以每一步都必须留下资料。

 

2005年头冠的清理、修复与复原工作完成,复原后的头冠精美华丽异常,受到业界同行的瞩目和赞誉。

 

李倕公主冠饰是作为此次展览的“德行无疆——广泛深入开展国际合作”范例来展出的。相对于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和灿烂深厚的文物留存,我国的文物考古和保护技术、人才都相当缺乏。针对于此,我国的文物工作者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我们熟知的秦俑彩绘保护、法门寺丝绸保护等等,都是在中德两国专家合作下进行的。
 

修复后的李倕公主冠饰,由480余件金、银、铜、铁、珍珠、绿松石等不同材质的构件组成。

 

链 接

 

在这次展览中,集中展示了“十一五”期间现代科技广泛应用到我国考古与文博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特别是文物出土后的“驻颜术”,更是大有突破。

 

与通常文物展主要介绍文物不同,此次展览的重点在于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具体应用。例如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潜水技术和生化技术等应用到文物遗址保护领域后,能魔术般让衰老文物重焕美丽容颜。

 

在展览中,“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车)”吸引了不少观展者的目光。以往考古过程中,出土文物都是在实验室里进行整理修复,但是在文物出土瞬间,如果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对后续保护工作将带来很大的难度。

 

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题,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目前中国首辆自主知识产权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被研制出来。

 

“移动实验室”实际上由一辆大型汽车改装,车内显微镜、小冰箱、各种化学物品应有尽有,并配备了智能控制、传感器、现场视频、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等一系列在考古发掘现场进行调查、探测和保护所需的仪器装备,同时具备考古现场信息采集、墓葬智能探测、现场快速分析和现场应急保护等多种功能。

 

这个“移动实验室”一方面方便科技人员及时对出土的文物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处理;另一方面对抢救和保护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编辑:李云霞】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