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中国天价文物的身份危机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2010-12-21

继香港、伦敦之后,世界级投资收藏家已将目光转向北京。2011年1月15日,一场“清三代”官窑瓷器精品将在京城专场拍卖。对此,超级富豪詹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乃2011年中国拍卖界的“扛鼎之拍”,能否创下“北京价格”,拭目以待。

 

相较收藏家们的热情,北京的鉴定大师们则要冷静许多。他们一方面为文物频创天价感到鼓舞,但同时感到,中国天价文物正遭遇“身份危机”,而这种状况却让国外拍卖行赚得盆满钵满。85岁故宫鉴定大师孙学海就是其中一位。

 

孙学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2010年4月的韩国之行让他痛心不已——一名韩国人在世界各地所搜罗的中国珍贵文物,数量之大、价值之高,触目惊心。这位首尔居民叫金一喜,出过一本《中国历代陶瓷精品集》,述及全是其个人藏品。画册中共列124件中国陶瓷,涵盖宋、元、明、清时代的诸多精品,其中元代的蓝底白青花、釉里红扁瓶,乾隆时期的若干件珐琅彩盖罐等,全是中国国内罕见的珍品。

 

金一喜是一家韩国大公司老板,曾在德国生活40多年。其搜罗的中国陶瓷现都放置韩国的中国红山文化馆中,命名为“韩国首尔红山中国陶瓷博物馆”。

 

孙学海说,类似金一喜这样的韩国人大约有两三百人。2010年10月在韩国召开元青花和宋元明清瓷器研讨会时,他们几乎全部到场,且每人都有不少中国收藏品。

 

据孙学海的女儿孙菱蔓介绍,不仅是在韩国,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可见大量宝贵的中国文物在市场上流通,包括美国洛杉矶、中国台湾、中东土耳其等地。土耳其居然还有一个大市场,专门卖中国流失的东西。

 

记者获悉,中国文物大量流失都曾经历如下过程:在中国出土,不被认可,遂流出;海外被认可,再天价买回;没有被认可的,继续流出……

 

这里有三个“潜规则”:第一,中国人没有见过的,不认可,但实际上,大量流失出去的,现在中国人根本不可能见过。第二,故宫或权威鉴定机构没见过,不认可。第三,文物想出去,故意不认可,一旦认可就出不去。

 

正是在这种前提下,中国国内很多投资收藏家,宁愿舍近求远,宁愿舍廉求贵,在海外频频天价购买文物。原因很简单,通过国际拍卖行买到的文物或艺术品,都有正规的认可证书,这些证书意味着这些文物成交后可以来去自由。

 

事实上,中国文物鉴别标准的缺失,是文物流失的另一大原因。孙学海告诉记者,因为用20世纪50年代的标准来衡量新出土的器物,导致“错判”的并不在少数。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展大规模基础建设,出土文物的数量和种类,较建国初期有了大幅增长。新出土的器物,与先前所熟悉的式样和品种都不尽相同。由于找不到历史记载,无法“验明正身”,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得不到承认。正是因为这些不为书籍所承认的“历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文物开始大规模向海外流失。不仅在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流通,还被以“工艺品”为名,大规模倒卖出境。

 

关于中国文物向海外流失的事实,金一喜在书中写道:“最近20多年间,大约有几十万件的中国陶瓷进入韩国,并且现在仍通过商人之手进入韩国。重要的是,我们要掌握区分现代陶瓷与古代陶瓷的方法,因为现在仍有很多元代,或者是明代、清代的仿品流通于市。”

 

大量真品的流失,拍卖行便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有时候,真的假的也不那么重要了,买的就是一个身份证。”孙菱蔓说到。由于拍卖行的规定,已经拍出的物品,在客户将来想出售时,不能拒拍。所以,顾客更愿意相信这种“经济利益”的保证。

 

资深收藏世家、瓷器书画评论家刘靖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实情况是,在文物市场上,在国际拍卖大鳄的长期推动下,收藏家和买主只热衷传世的“名门正派”,尤其是有文献可查的明清官窑。有理由相信“清三代”官窑会成未来拍卖的主角。

 

 


【编辑:颜媛媛】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