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吴国彰:与艺术青年一席谈

来源:美术报 作者:吴国彰 2010-12-23

凡人都向往着美好、快悦、幸福的生活,这种向往触发了欲望,欲望变大了,自然产生贪念,而贪念则往往容易扭曲美好的人生观。欲望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原始动力和引擎!而“精神”就潜藏于其中。

 

从事艺术工作的年轻人都会经常从德高望重的名师益友口中听闻到“真、善、美”的通俗名言,“真、善、美”表现着善良精神和人性本善的宏观意义,善精神创造了建设性的文明,反之,恶精神将人类带向破坏与毁灭性的未知世界。

 

因此,分清善恶,扬善抑恶对年轻人来说尤为重要。克己利物,或克己利人,正是古人所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舍利取义,善待万物,善待生存空间的最高生命哲理。而“克己利物”的善精神也是古今中外伟大人物之所以能“知天命”、“智者不惑”成就一生大业,完成人生使命的最高智慧所在。

 

“克制自我”可以练就一身高风亮节、淡泊物欲、宽容澄明的内敛修养,负面且不正的欲望少了,就能平心静气,理性、深度地悟透世间真理,看清本质,所谓“静观便有得”,“宁静以致远”。

 

再者,“利益他人”则能宽阔、丰厚自我胸怀、气度,可以孕育一颗真心、感动的心灵。给人恩惠,非但可消除敌意和障碍,更可以形成良性的生命磁场,在人生奋斗的过程中,将获得不少良师益友的鼓励支持和暗助。我以为感恩源自于天真无邪、一尘不染的童心——然此童心易受过度的欲望所淹没或蒙蔽。在商业过度发达的今天,感动与感恩将会像昙花一现似的,越发显得稀奇珍贵。所以,我们是要“搏得历史”,还是“只管当下”,“赢得永恒”还是“买醉一时”就看“仁”“智”之见了。

 

记得有位同学曾问过我,地球上什么最厉害,我说是“人”。那“人”什么最厉害?我说是“精神”!“精神者”一切创造力与破坏力之源也!人类的精神能量可以改变地球亿万年来的生态运转,如此文明科技能量之巨,怎不令人生畏?!所以说人类精神创造了一切物质,改变了生活模式,在放大了眼界和胃口的同时,也造就了“贪婪”的野心与欲望,这是必须引起重视和克制的“精神”副产品。

 

唐朝杜甫曰:“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证明读书对一位文化艺术工作者而言,不仅是一条非走不可的路,还是处事立身之本,否则下笔后哪来的“神来之笔”?古今艺术大师大都是品德崇高、学识渊博、精神饱满、思想丰盈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他们都是集“真、善、美”精神于一身者,也是愿为心中理想、社会责任、生命追求而付出一切,奉献一生者。

 

因此,立定志向,坚定意志,不随波逐流,不虚度光阴,不做“盲虫”,自树一格、情真意切的人文魅力和渊博学识是作为一位杰出艺术工作者必备的心灵涵养,尤其是追求“纯艺”者,对这种严苛的精神更应深刻地去体会和领悟!

我常向同学们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课题:一定要将艺术家、画家、艺匠三者分清界限,因为艺术大业容不下一点虚假,否则我们将模糊了人生奋斗的方向,从而误了自己,也误了天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是也。(艺术家和画家、匠人最大的区别是:一个是在追求小我之独善其身;一个则不但能独善其身,更是位兼善天下之大我者!)

 

试想,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是如何积淀和传承下来的,这些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又是谁在默默创造和延续的,这就足以说明历史上从事文化艺术传承的有志之士,其无上睿智,忍辱负重,一生寒窗,不求闻达,不屑名利,具一身博大开阔的精神抱负方能完成这跨世纪薪火相传的重任,如忠实记载历史事迹的《史记》——司马迁;《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以及脍炙人口的伟大名作……唐诗、宋词、《红楼梦》、《西游记》、《西厢记》、《春秋左转》,《论语》、《孟子》,《文心雕龙》、《世说新语》……

 

学问能激发与丰厚人的情商与智商,从而改变或优化气质,宽阔视野胸襟,在丰沛情感知识之余也孕育了艺术的氧分。因此,自古以来,大学问家必受历史歌颂,更受世人推崇。

 

当代社会充满着不信任、虚情假意,泡沫友情,欺人伤人时有发生,作为一位具有高度灵智的艺术工作者,非但不应受到不良风尚的影响和污染,反而更要挺身批判去改变它、影响它、打破它、纠正它!因为艺术家是人类向上力量的“先锋才人”,其肩负着人类“真、善、美”的社会使命。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在启发人们在为人处事上善于反思、思考,自我检视、改进的修养哲学,从而能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地去实践“从善如流”的真理精神。

 

从艺的人生终须要有为信仰而战,为理想而战,为追求梦想而战的志向。虽然,无法预测自己的将来能否成就艺术大业,唯拥有狂热的魂魄,不懈地探索、学习,一生乐游在艺术领域之中,则是作为一位真心想在艺术事业上大有作为的艺术青年不可或缺的生命课题。这也就是孔夫子所说过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道理。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之道理,对艺术家而言,尤其具有警示作用。我将此理引伸为艺术工作者在三十岁以下应苦练基本功,做好人生学问,以便打下厚实基础,站稳脚步,经得住风雨挑战。在此时期,不应专注在市场操作或炒作名气或追逐名利,从而引发心浮气躁,或肤浅求学,以至高不成、低不就,误了未来美好远大的前程;四十岁以下,在有所感悟的探索背景下,可以试着将自我优秀作品做做展览,适当宣传,累积创作的系统性与独创性,同时也反思一下自己作品的时代方向;五十岁后可以将更成熟与自信的作品展开较大规模的个展与研讨;六十岁后,则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展开“回顾展”。宏伟的人生规划蓝图需依次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去实践。 

 

以上感悟是否正确与合理,希望能与有志于艺术的年轻朋友、同学商榷与探讨。

 

 


【编辑:李云霞】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