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马一平:川音成都美院“十年峥嵘”

来源:四川美术网 作者:徐友玲 2010-12-28

马一平近照

 

编者按:川音成都美院10周年校庆的“十年磨一鉴”展览当天,记者在现场见识到了马一平院长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无论是在他致词时无数次响起的掌声和欢呼声,还是在他观看展览时学生们争相与他合影的热情。“川音成都美院就是我的孩子”,他是这么说的。

 

记者:首先祝贺马院长,这次校庆活动这么成功。川音美院是您一手创办起来的,您用10年的时间做到现在这样的成绩,请问您现在是什么心情。

 

马一平:我们这个展览的题目叫“十年峥嵘”,“峥嵘”二字,取其意“不平凡”,这里面包含了很多感受,各种甘苦都在内。我们这样一个团队经过十年的努力,应该说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因此我肯定还是有一种兴奋,但也有很多感慨,毕竟学校还得向前发展,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所以虽然很兴奋,但是也绝不轻松,因为还得考虑下一步怎么样往前发展,怎么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

 

记者:看来马院长在总结这10年的同时已经在想美院今后的发展了。

 

马一平:那肯定是。一个高等院校深厚的学术积淀要靠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尽管我们这10年来发展不错,但客观的来说,跟很多优秀的资深美术院校相比,那还差得远。

 

记者:您太谦虚了。

 

马一平:不,那真是如此,那是要靠长期的时间积累。不过这个学校是一个很有生气的学校,而且大家非常团结,都想干出点名堂,能够对自己、对方方面面有个好的交代。

 

记者:川音成都美院对您来说就像孩子一样,从出生到现在已经10岁。对您而言,川音成都美院10年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马一平:最大的成就应该是,培养了近6000名非常具有活力的美术方面的人才,同时也出了那么多成果,包括一些来的很不容易的。比方说我刚才讲话有谈到,国际上设计领域里有三个最高级别的大奖,包括德国的“红点奖”和“德国IF奖”,和美国的一个奖,这三个最高级别的奖励。一个高校的毕业生在几年当中,能够前后拿到五次这种级别的奖项,这确实是很不容易。因此从发展的势头和进度来看,应该说是不错的。

记者:之前一直听说要把川音美院改成四川艺术大学?

 

马一平:不是把美院改成艺术大学,当初在90年代中的时候,全国各地在制定九五规划的时候,当时川音党委就提出这样一个创办艺术大学的构想。过去的音乐学院就是单一的音乐学科,根据教育大发展的势头,当时川音党委提出要把这个单一的音乐学科的院校,变成艺术类多学科的学院,最终想搞成一个四川艺术大学,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才按照计划应该需要一个上档次的美术学院。

 

现在按理说,这十年当中,除了有我们的美术学院以外,还有戏剧系、舞蹈系、传播艺术系,同时还有流行音乐学院,国际演艺学院,多学科多门类的格局,这十年当中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现在是要有一些更高的业绩和这些学科要发展的相对平衡,那么为艺术大学的创办提供更好的条件。

 

记者:那马院长的目标是把艺术大学创办起来吗?

 

马一平:美术学院是四川音乐学院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它毕竟是一个部分,那么我们做好我们这个部分该做好的事情,那实际上也就推动创办四川艺术大学的进程。

 

记者:校庆之前,川音美院的老师举办了好多次展览,很多人也通过这些展览了解了老师们的创作。您有没有想过通过这种方式,让师生们的画作走出川外,让他们不止在成都展览,还可以去外地展览?

 

马一平:有这个构想。因为很多事情一步一步的来,我们前面的十年当中想的要怎么样把自己这个学科建好,怎么把学生培养出很高的质量,内部的建设和治理是首当其冲的。而随着我们业绩的逐渐积累,往外推出也是一个很自然的趋势。

 

记者:川音美院十年,不仅只是回顾,还有展望,那么请问您对川音美院的期望是什么?

 

马一平:我今年已经快70了,作为一个学校,从学生来说要不断推出新的人才,对学校的管理层而言,也应该是一拨一拨的成长。我就希望能够有比我更年轻、更具有活力的第二梯队能够尽快的成熟,能够代替我现在的位置,让美术学院今后有更大的发展。

马一平简介:

 

教授、油画家、教育家、现任川音成都美术学院院长。1941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并留校任教。1987年晋升教授,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出国展览,历获全国优秀作品奖、四川省一等奖、优秀作品奖、重庆市金奖。1989年设计并主持制作的大型丙烯壁画获全国七届美展银奖,同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编辑:李云霞】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