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香港艺术:繁荣背后的隐忧

来源:华尔街日报 2011-01-04

26岁的Casper Chan在自己的画室里

 

今年 ,香港的艺术市场见证了一些新的拍卖纪录和一次欣欣向荣的年度艺术博览会,城中大型画廊的数目也日益增多。不过,在这一年当中,香港艺术圈收到的也不都是好消息。

 

香港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佳士得拍卖行(Christie's)今年的成交额达到了55.2亿港元(7.099亿美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还多。苏富比拍卖行(Sotheby's)今年的香港秋拍不光是总成交额达到了创历史记录的3.96亿美元,其中的葡萄酒拍卖专场也刷新了以往的纪录。与此同时,继伦敦著名画廊本•布朗(Ben Brown Fine Arts)于去年入驻中环(Central)毕打行(Pedder Building)之后,在现代艺术领域举足轻重的纽约高古轩画廊(Gagosian Gallery)也将于明年年初在同一幢建筑里设立展场。

 

然而,在香港的国际艺术品贸易蒸蒸日上的同时,香港本地的艺术家却担心自己跟不上形势。人们的看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却还是有很多人认为,香港缺少博物馆之类的公益机构,也缺少非营利的艺术场所、学校和艺术展会,由此就不能为新生代艺术家提供足够的支持。

 

这些人担心,没有强有力的公益部门作为支撑,香港可能会成为一个国际成名艺术品的销售市场,但却无法拥有生机勃勃、独立发展的本地艺术。

 

非营利艺术机构无需面对销售作品的压力,可以大力推介一些值得注意的艺术,艺术家们常常都需要借助这些机构来树立自己的声望。一年一度的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将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水准引入了本地的商业性艺术活动,该展会发起人及总监马格纳斯•任孚如(Magnus Renfrew)说,“对艺术家来说,在非商业环境中展示自己的作品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声望不光是来自画廊,也来自大型的艺术机构。”

 

曾代表香港参加2007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的艺术家杜子卿(Hiram To)说,“通常来说,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力都是来自各个公益机构,而商业活动只起辅助的作用。香港的情况却与此相反。”

 

各家画廊和拍卖行已经在香港存在了超过20年的时间,与此同时,香港的博物馆和非营利艺术机构却数目稀少,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

 

策展人、评论家、“香港艺术行”(Hong Kong ArtWalk)年度活动的组织者约翰•巴腾(John Batten)说,目前,香港的非营利艺术场所还只有寥寥几处。

 

他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样板,也就是说,一个由政府资助的高水准当代艺术中心。”他同时指出,相关的范例就是伦敦的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和纽约的PS1当代艺术中心(PS1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独立摄影策展人及作家Davina Lee说,“只要有这个意愿,香港很快就可以取得一些进展。可惜的是,人们对所有的非营利事业都提不起兴趣。”
 

 

 

 

这倒不是说香港的公益艺术事业没有取得任何重大进展。政府规划的西九文化区(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将会拥有一座名为“M+”的博物馆。该馆着重介绍20及21世纪的国际艺术,由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首任馆长李立伟(Lars Nittve)主持。

 

类似举措还包括前中区警署(Central Police Station)翻修项目和前已婚警察宿舍(Police Married Quarters)改建项目。前者由香港赛马会(Jockey Club)出资,旨在将旧警署改建为一个多用途的商业及艺术场所,后者由一个名为火枪手基金会(Musketeers Foundation)的非营利机构出资,项目主旨与前者相似。

 

政府指定的艺术发展机构香港艺术发展局(Arts Development Council)也宣称,它为本地的艺术团体准备了为期一到两年的发展基金,并为新生代的艺术家设立了各式各样的奖学金和奖项。

 

不过,艺术家们依然心存疑问,担心这些项目并不能为香港的艺术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支持。他们对这些项目自上而下的命令式流程表示怀疑,更让他们担心的是,这些项目的董事会当中挤满了政府及商界的高层代表,但却没有什么艺术领域的权威人士。

 

杜子卿已经在香港的艺术圈里混了20多年,还在艺术发展局待过一小段时间。他说,他对西九文化区发展计划不感兴趣,“说老实话,我对这个项目相当怀疑。按我看,引进名人和著名机构的做法于事无补,因为你无法将别人的艺术文化移植过来。”

 

对于即将开始的中区警署和已婚警察宿舍改建项目,巴腾先生也不抱什么希望,“我们担心它会变成一种低级媚俗的东西,因为在香港,低级媚俗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巴腾先生说,“管事的人从来都不是真正做事的人,从来都没人请我们去参加任何董事会。那些做决定的人根本就不热爱艺术。”

 

香港赛马会的一名女发言人说,项目的艺术规划工作尚未完成,他们正在与一位艺术顾问协同工作,同时也在与各式各样的艺术团体进行商讨。她说,“我觉得,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

 

除此之外,曾经参与Detour设计展、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陈列等著名非营利艺术活动的一些艺术家认为,这些活动都办得不尽人意,原因则是专业水平不够、准备时间有限以及资金匮乏。

 

一年一度的Detour设计展由政府组织香港设计中心(Hong Kong Design Centre)的非营利分支机构“设计大使”(Ambassadors of Design)发起,本地设计师Michael Leung、奥里亚娜•莱克(Oriana Reich)和麦雅端(Prudence Mak)都曾经参与此项活动。他们三人都认为,Detour设计展不过是临时计划的产物,参展的艺术家根本就没有准备作品的时间。此外,展会的举办地点域多利监狱(Victoria Prison)年久失修,必须提前进行清扫和修葺,使得展会的组织工作雪上加霜。

 

针对艺术家们的批评,曾参与组织Detour设计展的“设计大使”成员Alvin Yip说,“我觉得他们并不是在故意挑毛病,因为他们说的都是事实。我们的组织工作并非尽善尽美,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不过,缺憾也是一种美。”

 

曾在柏林、东京等地举办展览的艺术家王浩然(Adrian Wong)也参加了今年的Detour设计展。他说,他对展会的组织工作感到失望。另一个让他不满的地方则是,展会把比较商业的“设计”概念套在了他的艺术上。

 

他说,“它变成了一种‘轻艺术’──用来推销产品倒是不错,但却不能把香港建设成一个真正的艺术中心。”

 

与此同时,艺术发展局要求所有意欲参加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在11月重新提交申请,但却迄今未能选定代表香港参展的艺术家,理由则是技术环节方面的问题。最终的决定要到一月末才能出台──这样一来,入选的艺术家就只有几周的时间去创作符合本次双年展主题的作品,因为他们在三月初就得把作品运往威尼斯。与此相反,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在2009年就已经选出了代表自己参展的艺术家。杜子卿说,根据他在艺术发展局工作以及参加2007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经历来看,历届威尼斯双年展的香港展场都处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状态。

 

杜子卿说,香港在非商业艺术领域缺乏动力和远见,这种状况说明香港的艺术欣赏水平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人们买艺术品是为了投资,最终目的并不是艺术,仅仅是产品而已。”

 

不过,另一些人的看法则比较乐观。奥沙画廊(Osage Gallery)旗下有一个支持本地艺术家的非营利基金会,该画廊艺术及创意总监David Chan说,“只有市场兴旺,人们才会相信艺术的价值。目前,人们已经对艺术市场产生了兴趣。下一步就是创建一个可持续的文化发展模式,培育出一些真正值得注意的艺术家,让他们来为香港代言。”

 


【编辑:颜媛媛】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