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漆山文献展:朱青生22年漆山档案 圆满开幕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1-01-08

2011年1月8日下午4:00,在798红石广场迎来了第零空间本年的第一个展览:“漆山文献展:朱青生22年漆山档案”。这场由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和798第零空间联合主办,由著名策展人唐克扬策划的展览带来了2011年艺术文献给大家的“新年礼物”……

 

被拆分的“展览前言”

 

展览现场

 

融入展览现场的作品

 

策展人唐克扬

 

朱青生

 

强烈空间感的错落廊柱

 

近作

 

在北京1月的寒风中,有一个关于自然问题的展览在798开幕。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不同寻常的情况,因为这个展览中其实并没有作品,而只有一个“观念”。

 

观念不是说的吗,它怎么能成为一种艺术?一般人认为当代艺术就是价格很高的艺术品,其实当代艺术的性质之一恰恰是没有艺术品。没有艺术品怎么能成其为艺术呢?这个展览就是在回答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

 

这个展览叫“漆山文献展:朱青生22年漆山档案”,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人称老朱。桂林的一座山被化工厂污染不长树木,他竟然要用红漆将这座山漆成红色(而不是绿色),以此来警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他并不是简单地唱出“自然保护”的高调,而是要把自然因人事而遭遇的变故,用放大和逆反的办法,突如其来地扔向人类,引起极大的刺激和关注;从一种改造自然的奇景中。让人们领悟一个日常问题的哲学答案——这个问题就是:是不是仅仅靠高唱“保护”,就能够让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人类需要从精神的深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因为自然后面潜藏着人类不可知的东西。人类对于自然的拜祭中会产生奇异的美感,这种美感(请看图一《桂林漆山效果图》)成为青山绿水中的一颗朱印,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

 

桂林计划

 

这个叫“老朱”的人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红色警告的制作者。这种方法让人想起了柏林动物园火车站旁的那个被炸毁的教堂,二战之后唯独它没有被修复,就是要留着这个惨痛的标志来警示后人,让人们不要轻易地忘记,人类的骄傲可以在社会冲突中造成对人本身的破坏。在朱青生的漆山计划中,也是以此向人对自然的破坏和误解发出一个直观的警示。

 

在北京798这个当代艺术的集散地,朱青生从山中取来几座巨石,架设成一种中世纪时代的“石墓”,漆得通红,然后在石头旁边的“第零空间”展示22年来他关于这一作品的全部思考和相关文献。早在3年前。这堆红石就已伫立于此,当时也是源于一个关于环境的展览,是一个叫“物波空间”的画廊的开幕展。由于这几块石头很重,展览之后,这几块石头成为798的长期陈列,798物业在进行环境改造的过程中,甚至把这个广场命名为“红石广场”。这一片红石常成为游人们约会的标志物。谁会想到它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思想的行迹呢?

 

这次展览将展出从1988年开始朱青生围绕自然问题所作的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文献。它的起点是在北大的一个小院里面对枯树的沉思,朱青生在树上绑上许多漆红的瓶子,然后用数年时间种植藤蔓,让枯树带着红瓶长回到自然里去,直到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里枯树轰然而倒!

 

展览中有22年来艺术家围绕自然问题的各种艺术试验。比如,1997年朱青生计划把黄河边的鹊山漆成红色。这是个与中国古代名画《鹊华秋色图》(元代赵孟頫,见第二组图)相关联的公案,这片山景曾经清新如江南的,如今却因为黄河的污染变得灰秃一片,所以,艺术家认为不如将它漆成红色,成为与大地相融合的一景。自然,艺术家并没有得到实施他的计划的机会,但提出并完整阐述他的思想,是观念艺术和“自然雕塑”的一种门径。后来,朱青生干脆在腾讯网发起了“洗黄河”的互动行为艺术,把对自然思想的关注,用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方法传递到现实之中。

 

鹊华漆红

 

 

展览中还包括朱青生阻止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植树计划的计划。在这个世界知名的艺术展上,有个景观艺术家要移动威尼斯的树木来配合那次双年展的整体设计,朱青生认为这种改变自然而将就艺术的做法不符合现代艺术的原则。他心目中的“现代艺术”到底是什么?也许大家只有进了展厅才知道,也许进了展厅还是不明白。因为这个朱青生就是那个从海德堡大学做完哲学博士归来的北京大学教授——在图格涅夫的《前夜》中,我们会看到小说结尾的那些一心学术的俄国知识分子,也是在海德堡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位。海德堡大学旁边有一条“哲学家之路”,据说只要人在上面走几步,就会胡思乱想。恐怕这位朱教授的想法,受到了海德堡的熏染。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风趣的演绎。朱青生关于他的“自然雕塑”的看法,据他自己说,更多地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思想,比如《易经》和“唯识论”,在展厅中有两个部分展示多年前他的读书笔记和对自然的思考。这个朱教授同时也是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所长,是一个能够释读碑文、解读汉代神秘图像的学者,他有一种本领,可以把汉代人对自然的阐释用现代的哲学语言进行解说,得出他自己关于自然的三种分类:自然、天然、本然。

 

这些说法听起来很复杂。根据我们对这位教授的稽查,他是一个研究能力超强的学者,在北大的讲课可是说是口若悬河,思辨无碍。这是北大的一景!但是,恰恰是这位最擅辞令和敷陈的教授,却一直有一种深刻的自省,就是在语言的尽头,我们何以把精神继续开向不可知的广阔领域?他认为,只有做艺术——他有一本书,竟然说“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请注意,他没有说“所有人都是艺术家”,那是他对鼎鼎大名的德国艺术家波伊斯的追问,如果所有人都是艺术家,那“人”在何处?这些问题看似纠结,其实想想,倒也正是这么个道理。

 

现在回到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确实,一件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是因为它在提示着人们对于一个问题的警惕,也就是说艺术品的首要作用,是在观众的心里升起一种对某个问题不同于日常的追问。平时这么想,看到这个作品,就不再这么想了;不这么想以后,不是完全照着艺术家给他的“教导”去想,而是每个人可以顺着自己的理解,随意去想。

 

这个时候的“意思”已经不是一般的“意见”,而是依赖自己的经验形成的意志。每个人的意志藉由艺术品得到自由发挥的时候,他就从心里重新发现了个人的自由选择。观众在一个艺术品中看到的是他自己的艺术品!

 

而这种艺术的“随意”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随意”。因为一个艺术品可以使得人沉思他原来不曾想过的问题,感觉到他过去不受这种启发而不会去感受的事物。因此,在这平淡的生活中就让人性具备了重新丰富的可能。所以,当代艺术是在现代生活中让每个人回到他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的细细的小路,只要你愿意走,你就可以变成比你现存的状态更加丰富和完整的人。
因此,艺术就成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也就是使人成为更为完整的人。既然漆山计划和方案已经使得艺术家达到了这个目的,那他还需要有什么作品去变卖和收藏吗?他只要存在一种与观众交流的可能,足矣!

 

所以,798出现的这个“漆山计划”是京城新年的一次红红火火的奇景,在灰暗的北京的冬天。

 

西文中的“自然”或与“本质”同义,可是自然存在着人事之外的先验本质吗?自然的意义无疑与人的存在息息相关。

 

22年来,朱青生在不同时空中持续从事的“漆山计划”,是相对于约瑟夫•波伊斯“社会雕塑”的“自然雕塑”,思想与现实彼此的越境干预。艺术家认为,“自然雕塑”是以艺术形式反思人类对于自然的二次变现,它将自然的材料重新组合、配置和显示,并使之进入有机的生长和无机的退化,“长回”或是“回归”真正的自然。

 

朱青生的“自然雕塑”是对艺术陈规的根本颠覆,是将人为的“作品”重新交还自然,是对文明的历史清理,而向自然偿还的仪式正是作品的展场所在。漆山所使用的红色具有文化的两向含义,具备双重的政治背景。它简单有效地剥落出资本主义文化情境中“绿色生态”的真相,以戏谑但不失严肃的方式,呈现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批判潜质。

 

由概念、作为、趣味和觉悟的高度统一,山漆与不漆不再是问题,“漆山计划”重要的是艺术家在现世喧嚣中的处变不惊。它把对自然的敬畏再一次提示,二十载年光中,持续不坠的心志本身成为公共艺术。“物波空间”和“第零空间”的前赴后继,使漆山的展事安顿于798,造就了红石广场,也层积了中国当代少有的思想的艺术。
 

 


【编辑:颜媛媛】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