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独立策展人,硕士生导师,《大艺术》执行主编 陈默
记者:此次展览名叫“10年磨一鉴”,从艺术批评家的角度来看,您认为这次的作品怎么样?
陈默:这个学院从无到有,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很小的影响,到在全国范围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到国外,历经了10年,这些作品肯定能反映其面貌。实事求是的说,川音成都美术学院在今天的“四川”概念里,综合实力肯定排在第一。我们拿三样东西来说:一个是很好的师资,第二个是超前的教学理念、管理,第三个是毕业生优秀的品质。这些都是构成其强势的要件。
记者:您刚才评价此次“10年磨一鉴”的展览做得挺好,那您是如何评价川音成都美术学院这1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的?
陈默:我是2002年8月受邀到川音成都美院做兼职教授的。8年多时间,看到这所学院一路坎坷地走到现在,很不容易,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怎样去克服,怎样达到他们的目标理想,创建一流美术学院的。学院创建初期拟定的目标,就是要吸纳一流的师资,建一流的专业,出一流的作品。在这10年期间,正如他们的创业构想,各大专业学科逐步建立,羽翼逐步丰满。从最开始设立的油画系、环艺系、工业设计系、视觉传达系、动画系,逐步增加了国画系、雕塑系、数码媒体系、装饰艺术系。当然,从建校之初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点,这在另一层面大大提升了该校的发展起点平台。回头望去,他们从无到有,一路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
记者:川音成都美院发展的每一年,都在逐步提高和完善。
陈默:这所美院本着教育为学生、为社会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功课。可以想到,如果没有超强的管理能力,建一流的艺术院校谈何容易!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社会上太多的没有师资、管理混乱的冒牌艺术院校,还要招很多的学生,收很高的学费,这是欺诈,也是很不公平的。我们知道人有三六九等,其实艺术院校也有三六九等。那些很不入流的差劲的院校,也要收一年一万多的学费,凭什么?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呢?除了白混四年,耗费钱财和青春,还能得到什么?!那样的垃圾学院太多了,都应该关门,可是谁来管他们呢?与之形成鲜明反差,好的院校在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打造品牌,不断地完善自己。我们也看到,完全是当年“大跃进”式的艺术院校“评估”,像中央美院、四川美院这样的老牌院校,通过的异常艰难,而社会上遍地都是的垃圾院校则全部“安全”通过了,标准是什么?其中的黑幕是什么?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如果是货真价实的“评估”,数量巨大的那些不合格的艺术院校都应该关门下课。为了国家、民族、政治、经济、社会的利益不受伤害,我们应该负起责任,拿出点态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树立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教学品牌,以及经得起推敲的艺术教育人格。他们把教学理念、教学质量、师资培育、综合管理等内容,放置在与世界艺术教育发展的前沿进行比对找差距,向先进文化目标看齐,因此,才有了今天的丰硕成果。
【相关新闻】
记者:最近川音成都美院的老师们接连做了好几个展览活动,似乎是在加强宣传学院本身的对外影响力?
陈默:任何一个学院到了校庆的时候,都会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总结。作为一个建设了10年的艺术学院,他怎么总结,怎么夸张造势,我认为都不为过。只不过这种“造势”要拿出真金白银,说实话办实事,这就没问题。仅就目前情况所见,我认为“造势”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这次是川音成都美院的十周年校庆,也是第二次校庆(上一次是3周年校庆)。不像有些学校,不练内功,擅搞花架子,不停地做“校庆”。由此可见,川音成都美院的老师和领导都比较低调,这叫持强守弱。把精力、人力、财力高度集中,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建设性工作,把学院品牌做大做强,不断推向新高度。而且这种“高度”永远没有尽头,因为社会在发展,就会有新的目标要求,“系统”也应该不断地更新。
记者:从刚才的交谈中发现,您对川音成都美院的评价很高。那您觉得川音成都美院与那些专业美院相比有多大的差距,比如川美?
陈默:这个若要去“硬比”,可能不太理性。我还是说说“油画”,你看我为《“师道”:川音成都美院油画系教师作品展》写的前言中谈到,这个油画系的师资力量绝不逊色于国内任何一所艺术院校。虽然我没有针对哪个院校,但其中却包含了所有老牌艺术院校,这个系的综合实力很强,都敢发出挑战。他们其中既有马一平这样的资深艺术教育家,也有像何多苓、刘虹、王承云、王龙生、刘勇、郭维新等的一批著名艺术家,同时包括由李昌龙、陈亮洁、魏延、向庆华、吴奇志、李膺、马杰、陈文等为代表的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艺术家团队,艺术创作及教学能力都非常强。靠这样的优秀师资,带出一批好学生是没有问题的。只可惜现在的社会背景和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得他们的能量发挥受到一定限制。当然,任何一个艺术院校,若是要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谋生存,都会面临多从挑战。
记者:您对川音成都美院的期望是什么?
陈默:希望延续目前这种诚实、务实、创新、开放的教学理念,继续扩大开放式办学,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管理方式借鉴过来,融合进来,从而不断形成强势。我们已经呼吁了30多年的“工作室”教育改革,现在国内没有一个院校真的能做到,所谓已有的“工作室”制,也是换汤不换药的。什么时候中国的艺术院校能够真正地将此工作进行实质性推进,那时候就是艺术院校“春天”的到来。只有艺术教育本质的回归,其黄金时代才能真的到来。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在一种磕磕绊绊中纠结,在一种不太健康的环境中在生存发展。只希望川音成都美院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做更多的工作,做更多的贡献,促使整个社会能够为艺术教育营造更好的氛围,从成都出发,进而推进全国的艺术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
【编辑: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