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专辑开篇1
《芭莎艺术》用3个月的时间追访30个中国人,他们是艺术家、策展人、学者,他们经历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启蒙、青春、繁荣以及沉思,他们以艺术创作见证了30年中国的发展与变迁,他们以独立的姿态推动着国家的未来思潮。
【相关资讯】
封面专辑开篇2
“艺术改变中国——30年,30人口述当代艺术史”,不仅是中国第一本艺术时尚杂志《芭莎艺术》的创刊宣言,更是我们对艺术在这个国家位置的期许。通过口述方式,我们将为你展现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它包括:被遗忘的时刻与人,激动人心的过去如何影响了现在,谁从千军万马中冲到今天,5000万的天价作品在当年为谁创作,明天的中国当代艺术将呈现何种景象……
艾未未:大多数中国艺术家是非常麻木的人
我觉得大多数的人是一个麻木的人,我是一个正常的人。你的小孩死去,或者你死去的话,你的父母会怎么感觉。我觉得这不是敏感才可以感受到的。我觉得大多数的中国人,说清楚点大多数的中国艺术家,是一些非常麻木的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画卖了多少钱,而不关心我们整体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曾梵志:我想过失败,我不可能永远成功
我十几岁开始画画, 93年毕业,直到2010年,我的雕塑和空间装置作品才最终亮相。这么多年我看了很多传世佳作,特别喜欢木雕、石头,因此我知道最好的东西是什么,自己做雕塑也是这个要求,否则不会随随便便拿出来给别人看。这种新尝试对我而言就是上台阶,这对艺术家来说是最难的。我想过失败,我不可能永远成功,有一天一定会彻彻底底地失败一次,因为你挑战的是自己。但摔一跤也挺有意思的,它可能是新的起点,思考个三五年又再出来。
张晓刚:中国艺术家走到今天需要清理和反省
我算是从80年代走过来的艺术家,一转眼20年过去了,中国当代艺术家走到今天,的确需要很多清理和反省。我是对自己要求比较严的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把自己的东西翻出来看看,反省和整理。但我不会强求自己要定一个计划做一个什么回顾展,现在还不是做回顾展的时候。我更看重的是自己一直要往前走,哪怕每年只是走一公分,至少证明我的生命还在继续。
刘野:人活到最后为的就是美
艺术史比真正的历史要来得更加真实,它没有歌功颂德的功能,完全是对人类思维、欲望和内心的真实写照。你能通过艺术,来判断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艺术让人活着更有意思,这是一种精神追求,人不可能饿着肚子听巴赫,一定是在比较富裕、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的时候,才会有钱和时间去享受精神。
刘小东:同辈人都是一起成长的
我拍电影是很偶然的。我的同学,在中央美院附中的同学王小帅,他考上了电影学院,我考上了美术学院。我们又是特别好的朋友。到了1991年,他想拍我就配合、支持,就拍我,大概拍了一年,比较正式的就是1992年的《冬春的日子》。在那之后,其他朋友还拍了很多电影,我也参加一些美术指导什么的,偶尔也演几个镜头,或者画一组作品给艺术片拉赞助。其实,大家就是一起玩,同辈人都是一起成长的。
俸正杰:变由己心,而非耳语!
“转型”对我而言是外界人为的概念,不是从艺术感觉出发。任何时候,艺术家有一个想法想要表达,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的风格在这一二十年也变了好多次,但大的风格差不多。每次一变,我也会痛苦,但这种痛苦又包含着兴奋。就像孩子的诞生,你对新生命充满期待,充满吸引,却又痛苦。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