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冯博一:李博的深喉

来源:新浪收藏 2011-02-14

 

李博:《黑镜子》 综合材料

 

初看李博的《影子》、《镜子》、《黑白条》、《红》、《绿》,及《无题1、2、3、4、5》等系列新作,总让我想起丁度·巴拉斯(Tinto Brass)或卡特琳娜·布雷亚(Catherine Brellat)的情色电影。再看看他的扮相,染着一头的“黄毛”,象是当代中国的“怪异”青年。而《这样才能平衡》系列作品中,近乎歇斯底里的尖叫、自虐,又有着一种毫无遮掩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的异端态度。之所以用“深喉”(Deep Throat)来作为文章的题目,也是因为《深喉》是第一部改写美国人性观念的情色影片。但它绝不是一部普通的test,电影背后所带动的性价值观才是更值得深究的。同时,“深喉”还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水门事件”中向《华盛顿邮报》透露幕后消息的秘密线人的绰号。在我看来,这与李博的作品透露出来的艺术意味和他的创作方式有些吻合。故只是聊备一格而已。

 

评论界把“八十年代出生”看作一种文化上的界定,大约是包含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她们生长的年代里,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已发生了一个由极端压抑人的本能欲望的政治乌托邦理想,过渡到人的欲望被释放、追逐,并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被渲染成为大众追求象征的过程。在李博《影子》、《镜子》、《黑白条》、《红》、《绿》》的创作中,大致有两个线索与这样的背景有关联:一个是展现他女朋友或他请的模特,也是他自己眼中年轻的女性,在自己私密性空间的闺房中的日常状态。把感性的身体作为价值取向的一种视觉形式,将自己放逐到被所谓的现代文明所遮蔽的另一种自我文明中去,以直接的视觉经验来感受文化、趣味的多元本质,以求人性丰富多姿态的存在。另一种是这感性的身体仍然被置于现代都市文明的主流模式中,它所能感受的依然是单质的现代享乐主义的文化消费方式,这样的感性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对都市文化的主流(即中产阶级的伦理道德与游戏规则)产生某种消解力,但从本质上说,与市场的刺激消费需求是同步的。我曾询问他的这些她的形象处理,与充斥在互联网上的情色图片和当下流行的时尚杂志、音像制品中的艳照有何区别时,他不置可否。但他说:“看上去很美!”李博的这类创作中的“欲望”因素,正是依据了这两种的存在形式而被诠释。所以,向现实的闺房般的私密空间与境遇的逼仄是其实现欲望的某种归宿。当然,你可按自己的价值评判古今情色的雅俗优劣,但不管它们的品位高低相差多么悬殊,大致上都是在发挥宣泄或补偿的功能。艺术可观可赏可戏可思,艺术表现的丰富性本源于生活与人性的复杂与混浊。作为年轻的艺术家,他在艺术语言形式上的探索。他作品的制作过程难以分类,图像的呈现姑且叫“摄影+绘画”。他首先在木板上绷画布,放稿后,涂胶并粘附砂、石或盘绕棉绳,再用丙烯刷白,使画面有一种特殊的肌理效果,然后喷墨打印或印刷他所拍摄的照片,最后根据画面的呈现,再用绘画的方式找补。这一过程我更在意他对材料的选择。砂、石的粗砾与身体的柔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盘绳的纹饰与性虐似乎正是身体和情欲典型的泛文化表述方式。

 

【相关新闻】

【博客】 艺术家李博个人主页

【视频】冯博一对话艺术家张羽(一)

【视频】冯博一对话艺术家张羽(二)

【视频】冯博一对话艺术家张羽(三)

【视频】冯博一对话艺术家张羽(四)

冯博一:美术馆乱象浅析

确定与不确定?或未解之谜——贾蔼力与冯博一的对话

【专访】冯博一:感知张羽的水墨视域

 

 

李博:《高跟鞋》综合材料

 

而在李博的另一组《这样才能平衡》的创作中,许多令人感到不安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成为他这一些列作品的主要场景,异形与尖叫好像是在与主流文化对立的尖锐性和惨烈性的提示,开拓与丰富了“他和他这一代”被压抑的世界内涵。李博镜头与笔下的形象,以及所传递的感觉,仿佛是欲火烈焰中挣扎的地狱,这个地狱并不是“水深火热”的那种,而是指它直接构成了大都市现代文明的对立面——一种对现代文明直接对抗的个人、边缘、异端的另类世界。如果从所谓“正常”的社会道德立场来看,他画面中的“撕心裂肺”,只能是一批需要拯救的不良少年、社会渣滓,种种犯罪的欲望都如怨鬼紧紧缠身,很难从他们身上得到正面意义的解说。他们或者被鄙视地描绘成渣滓,或者作为社会分析的一个注释,而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价值。但在李博的叙事立场上,这里却呈现了生气勃勃的世界,使我们不仅窥探到在被当下文化压抑太久了的边缘上的生命体验,也看到了生命边缘上的道德再生。当欲望与生命本体的意义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时候,即产生了美学上的魅力。这种带有青春冲动的魅力,不仅仅是指逃离现实秩序的人,似乎还应该包含了在现实的道德范畴里我们视而不见的人,这样一些心灵里装满了困惑与伤害的人,正在用失落的挣扎探索着自己的未来,寻找自己灵魂的寄放处。这正如他的《象棋》,将现实的博弈赋予在他营造的棋盘中。按李博自己的说法是:在躁动中有一种平静,在平静中有一种躁动。

 

我无法预测像李博这样的年轻艺术家,在这条自己选定的、与他们的人生道路相吻合的创作道路上能走多远。我之所以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我看他的作品,除了上述的感觉之外,还隐隐地以为,仅凭个体的感性经验能否将另类精神升华为较普遍的审美经验。如果联系不到人类文化的精神源头,那么,任何感性的反抗与撒野都只能是昙花一现。或许我们可以说李博的创作中具有的反叛性,但我以为这种反叛意味与以往评论界对“反叛”的理解不太一样。现代城市的物质欲望过早摧毁了年轻人的纯真与浪漫,他们从父母、家庭、社会方面受到的第一教育就直接与追逐享乐的欲望有关,一切都变得赤裸而无所禁忌。因此,当这些年轻的艺术家用同样无顾忌的形式来表达他\她们暧昧而绝望的反叛时,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享乐主义话语的巨大压力。李博作品里年轻人的“撒野”与“胡闹”,甚至个体与社会之间所展示的紧张关系,都渗透了对物质享乐的不可遏制的欲望。欲望越追求越遥远而生出虚无的痛感,以致对自身的无归属感产生无穷无尽的焦虑。缺乏理性批判能力,放任身体的生理反应与强调感官对世界的把握,似乎是不可能产生强有的力量,来抗衡现代文明所造成的人性异化。而两性若不从自强的碰撞中熔铸富有动力的男女关系,仅凭深情的诗意呼唤,也许难逃物化快感的进一步侵蚀。把这一点它提出来,只是对李博这样的艺术在一种文化上的思考与期望。

 


【编辑:马海艳】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