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版画:纠结的升值

来源:投资者报 作者:肖妤倩 2011-03-08

吴冠中身后留下了50幅亲笔签名的限量版画。

 

798艺术区的画廊里,很多人在他的《长城》、《黄河》前停留。

 

来来去去的人流中,最后能敲定一幅版画的并不多,他们还在犹豫这些丝网版画的艺术价值,还在原作与限量仿制品之间徘徊。

 

许多人就在这样的静守与徘徊中,错失了至少3倍的上涨。

 

十年河东

 

安涅丝艺术指数研究中心提供的前3大拍卖行(即每年现当代艺术类别拍卖总额位于前3的拍卖行)数据显示,过去的十年间,版画市场走过慢热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1~2003年,成交额较少。

 

2004~2007年,逐年转暖。尤其是在2006年,国内版画交易异常频繁,各种书画拍卖会上,版画频频亮相。据嘉德拍卖公司统计,该年内价格整体上涨200%。

 

逐年转暖的一个数字参照是版画的市场成交额。2004年为145万元,而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1035万元。

 

金融危机带给版画的影响体现在2009年,成交额不到300万元。该年底,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广军称,“中国当代名家限量版画的市场还未形成,未来有巨大的升值潜力。”

 

2010年,成交额迅速逼近1200万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轮成交额的速翻行情,在2008年即已催生。该年,诸多名家开始陆续推出自己的丝网版画作品,而版画也是在那一年开始正式成为入门级藏品。

 

个人作品的交易中,回避不掉的是版画家应天齐。在版画界,这个深圳大学的教授作品是三连冠级的风标。

 

2001年广州嘉德拍卖会,其作品创下9.6万元纪录。

 

2006年5月,应的《西递村系列》4幅版画作品和木雕原版以19.2万元的价格创版画拍卖新高。

 

2010年6月2日下午,北京保利5周年春季拍卖会上,其《徽州之梦》水印版画系列10幅以168万元成交,再度刷新中国版画拍卖最高纪录。

 

不到5年,价格翻了8倍。

 

版画市场的悖论是,社会名气大的而价格却相差悬殊,到现在还被视为“升值空间巨大”,如“艺术三杰”( 吴冠中、黄苗子和王怀庆)中的黄和王,单品均价多年在千元以下。

 

破局是在去年的三杰联展。该场,黄和王的丝网版画作品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吴《水乡行》和《映日》的价格也了到5.5万元和9.5万元,其亲笔签名的丝网版画《交河故城》放出了15万元的定价。

 

而3年前,吴的作品仅为几万。

 

相比较中国,西方对于版画更容易接纳。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20年间,版画平均有不少于65%的增值。在国际市场上,版画的交易量和成交规模大概约占整个艺术品市场的15%~18%;不仅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热衷于收藏大师作品,许多经典版画也一直是拍卖市场上的热点。

 

丝网版画的价值

 

中国最早的版画,是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的发展。版画高峰期出现在明清。这一时期,不仅是各种流派兴起,宗教版画也达到一定的高峰。

 

中国千年版画史是复制版画史,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

 

1931年,鲁迅倡导新兴木刻,中国版画开始进入自由创作期,并让版画带着与生俱来“虽亟匆忙,顷刻能办”的特点,在战乱中步步为赢。

 

经过文革、改革开放,版画已经从出生时的单一转变为多元,木版、石版、铜版、纸版、泥版、丝网版等形式,木刻版画一统的局面成为历史。

 

不同种类版画的成长是一个温和而漫长的角逐过程。

 

随着20世纪80年代现代艺术运动的如火如荼,优胜劣汰之后,丝网版画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

 

1980年,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班的广军在其毕业创作中,制作出了中国的第一幅现代丝网版画作品《秋天你好》。虽然作品的技法较为简单并且带有实验性,但其意义并不止于作品的本身,对后来中国现代丝网版画的发展起到了一种基石的作用。

 

有人用“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西方”来形容丝网版画,这不仅是因为它没有传统重负的大山压在肩上,更是因其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吸纳国外的艺术养分。

 

2009年底,西部当代作品艺术拍卖中,版画作品众望所归,甚至被指为“原始股”。而这些丝网版画的原作者既有众人皆知的赵无极、朱德群,也有在国内拍卖市场身价不菲的张晓刚、曾梵志、岳敏君、方力钧、王广义等。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字将丝网版画的收藏价值作出诠释,那么“仿”或许比较恰当,但是这个“仿”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仿。

 

据西部当代作品艺术拍卖会策展人刘浪介绍,一般会同艺术家事先商定画面,选择一张或者一套适合使用丝网版画表现形式的画面,再由工作室制定画面推进工作,计算出使用的版数和工作周期,待前期准备工作就绪,由艺术家画板,同时工作室技师制版并印刷;经过画面整理、残品销毁、排序等后期工作,最后由艺术家签上大名,版画的制作才得以告终。

 

尽管原作是版画的基础,但原作与版画是各自独立的艺术品,而且版画的制作过程比想象的更为艰难。

 

陈贵平制作的丝网版画《香梦沉醉》,需要53种颜色,就需要制作53个版;每印一个颜色还需等待一至两天干透之后再印——印制150张至少需要1年时间。

 

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这一切浇筑在版画制作中,这就是技术性复制的艺术价值。

 

买入的版画,本身之外,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储蓄感。它不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横财,更像是一张“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长期饭票。

 

保值的纠结

 

位于798艺术区的世纪翰墨画廊最近展出了吴冠中的版画。

 

负责人古才连指着墙上的版画对记者说道,“这些丝网版画作品都是吴老亲自参与制作的,如今市面上数量有限,虽然不能保证未来的升值幅度,但是肯定能保值。”

 

对于初级的藏家,相比较吴冠中原作千万元的造价,这些10至30万元的版画作品更容易入手,而且其版画作品近3年时间上涨了近10万元。

 

其他名家的作品,价格也不断走高。应天齐12张一套的版画《西递村系列》在2001年嘉德广州夏季拍卖会上仅以11万元落槌,但最近的北京翰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该作品拍出了101.2万元。

 

不仅如此。韩国一家画廊为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曾梵志5人制作了99套(每人两张共10张)版画,起售价每套1万美元,转让价格高达3万美元。

 

博宝艺术网数据中心给出了大多数名家限量版画的市场价位:8000至20000元之间,价格因印制数量浮动。

 

该网专家指出,当前价格还远未体现出当代名家限量版画的艺术价值,随着名家原作价格的不断上升,其限量版画的市场价格也会随之提升。

 

持有此观点的大部分是在画廊一线的经营者,“收藏名家限量版画是一方面,也可同时收藏二线画家限量版画作品。”古才连认为,随着原作价格的上升,限量版画作品的价格也会随之升高。

 

价值凸显之余,两面性也随之而来。

 

尽管版画属于现当代艺术的一种,但仍是细分市场中的小众。

 

据一家从事艺术品投资基金的负责人介绍,不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参与人数来看,市场对于版画的认可度并不是很高,从而导致升值幅度不如原作明显,这一点对于艺术基金并不具有诱惑力。

 

这是投资机构的声音,他们希望买入参与人数较多的作品,以便于未来变现。

 

与此不同的是站在别样立场上的藏家。台湾画廊协会顾问陆洁民一直是版画收藏的鼓吹者,他认为收藏限量名家版画不仅容易入门,更是学习艺术收藏、进入收藏市场的捷径,并建议收藏者拿出年薪的十分之一收藏名家限量版画。

 

不同人的态度,反映出不同人士的尺度,投资人将版画视作换手率(反映股票的流通能力)较低的B股,离他远远,因为他们将基金的回报视为终极目标;而藏家则将版画视为创业板上的新兴企业,挨得近近,因为尽管小众但价格却慢慢上爬。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使经典作品独一无二的韵味消失后,也使艺术由精英走向大众,技术复制取消了艺术的惟一性,但却加大了艺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德国哲学家本雅明的话,或许是在不经意之间谈出,但放在版画里,却从某种程度上诠释了现当代艺术的内在逻辑。

 

版画攀岩:因原作而升值

 

以《西递村系列》版画而成名的应天齐要开画展了,在版画藏家纠结的时代,应天齐再次站了出来。

 

对于中国的版画市场,这是一个信号,随着2011中国版画年的开局,应天齐仅仅是开了一个头而已;但是对于藏家,这确是一针兴奋剂。

 

如果说这些限量版版画仿制品真的能走出“丑小鸭”的时代,那么随着原作价值的增长,“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并不是梦。

 

万元版画遍地开花

 

从博宝拍卖网的拍品上看,现当代艺术家的丝网版画价格已经超过万元。

 

方力钧一套十张的版画售价在33.6万元;刘野那幅名为《无题》的丝网版画成交价为2.24万元;张晓刚《我的记忆》售价4.48万元……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些版画的价格过高,其实不然。除了吴冠中的版画作品之外,超过10万元的版画作品也不少。比如王怀庆的《清代二美图》,估价在12万元至20万元,而且还是在台湾拍卖;张良的《翼》也拍到了13万余元。

 

而年轻一些的画家,如岳敏君的早期版画约为1万至2万元,现在至少在7万至10万元之间。

 

从近两年已经成交的版画拍卖作品来看,千元的价格已经成为过去时,大部分丝网版画的作品都在上万元至几十万元之间,不到万元的版画作品极为少见。但是,放在5至10年前,这个结果则完全相反。

 

再看看国际市场,版画在19世纪50年代就已经风靡欧洲,70至80年代才大量进入日本。由于其装饰性强、价格偏低,在欧洲、日本市场上的成交量高于任何一个画种,价格近几年也获得很大跃升。

 

就拍卖作品而言,价格高出中国作品的好多倍。如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帽子》去年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中,成交价为64万余元;而他的作品《果物》在2009年保利秋拍中的估价约为40万至50万元,其上涨空间可见一斑。

 

中国版画市场的现状同恶性循环有着一定的关系:版画的优势就在于有相当的印数,有大多数人能接受的价格。因出售数量有限,版画家便抬高每幅画的售价,以期能卖一幅就能收回自己的成本和所付出的劳动。但是,较高的价格又使得版画爱好者望而却步。

 

由此,之前的中国版画市场相对冷清。

 

如今,版画已经在被国画、油画“垄断”的书画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仅有越来越多的版画出现在现当代艺术的拍卖专场中,一级市场如北京798专营版画的画廊也逐渐增多,更值得庆幸的是,“2011中国版画年”已经启动。

 

该次版画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艺术展览和活动构成。展览范围从埃及到国内,主题主要包括“复数的意义邀请展”、“国际版画双年展”、“高等艺术学院丝网版画展”、“保加利亚当代凹版画邀请展”、“第19届全国版画展”、“云南国际版画展”和“中国青年版画展”等7项和2次专项论坛,而贯穿全年的一项活动是“中国版画进万家”。

 

正如陕西省版画艺委会主任、西安美院的李习勤教授在《全国第五届三版展》上所讲:“版画进入市场这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我们不要担心商业意识会降低艺术和学术水准。首先要积极打入市场,寻找和创造生存条件。有生存的可能才有发展和提高的可能,相对于许多画家弃画从商而言,毕竟这是正道。”

 

追随着国外市场的脚步,版画的热空气在中国开始蔓延。

 

预热之余,也不乏出现泼冷水的声音。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卢治平就是典型的“唱空者”之一,他也知道,随着收藏者的日渐成熟,版画在中国艺术品市场长期以来所遭遇的“冷漠”已经结束,但是尽管如此,与国画、油画等深受藏家关注的艺术品类相比,版画还只能算是只“丑小鸭”,想要变成收藏市场的“白天鹅”仍需时日。

 

卢治平的结论显然是以西方作为标的来做比较,在西方市场,版画几乎是所有艺术投资品大种类中最具增值潜力的首选品种。诸如西班牙的帕布洛?毕加索、德国的珂勒惠支等大师的版画作品,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美元的拍品价格可谓是司空见惯。

 

除此之外,这些唱空者也受到中国众多藏家的影响,毕竟仍有不少藏家认为原作独一无二,价值虽高但升值空间较大;版画虽然价格可能不及原作的十分之一,但数量多升值空间小。

 

从近年版画市场活跃程度看,版画仍有升值空间,只是不同版画升值度不同而已。

 

“如果原作在拍卖市场的价格不断上升,那么投资这类作品的限量版画也就不错。”诚如世纪翰墨画廊古连才所说,二线画家的版画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如曾梵志等,而且这些艺术家的限量版画作品价格已达到6至7万元的样子。

 

尽管其中的风险不容忽视,但上涨的弹性更具有想象力,有点像“原始股”,而诸如吴冠中之类一线画家的版画作品,价格已经得到大家的公认,即便保值没问题,但是上涨的弹性却很难说。

 

至于版画市场上充斥着的各色人群,更应该根据各自的需求来确定是否介入版画市场。旅日当代艺术家陈贵平对版画市场相对谨慎,他提醒那些纯粹等升值抛售的买家,“不要轻易投入到版画市场中;只有寓艺术于生活中的收藏者,才可以进入版画市场,并将在一段时间后获得版画悄然升值的回报。”
 

 


【编辑:颜媛媛】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