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吕胜中:看他们就是看未来的风景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苏典娜 2011-03-22

吕胜中

 

记者(以下简称记):吕老师您好,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将于4月底于中央美术学院召开,首先能请老师介绍一下大会的召开背景以及您的构思吗?

 

吕胜中教授(以下简称吕):这个大会是由中央美术学院主持召开,并由我们实验艺术系筹办。中央美术学院从成立以来,其名字和实质就不仅仅意味着只是一个学校,而是与现当代中国美术史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担当着中国美术的大任,在中国美术教育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做教学评估的时候,我们学校在对整个美院进行定位的时候,也谈到一个关键词,中央美术学院应该在中国美术教育乃至中国美术中尽到引领的“责任”,也就是我们要承担起我们的文化责任感来。

 

谈到实验艺术教育的问题,实验艺术教育真正的发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但是事实上关于教育上的实验精神应该是由来已久的。中国新式美术教育从在中国成立到现在,就是不断在实验中摸索成功的经验才构成今天的基本模式。

 

我们知道“美术”这两个字,在中国传统汉语中是没有的,甚至“美术”一词也是从日文而来。中国画最初的学习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最后成了中小学乃至大学普遍的一门课。蔡元培在五四运动之后,提出了以艺术代替宗教。所以其实美术教育在不断地变革,包括后来延安鲁艺当时也进行了新的教学尝试,比如走向民间,向民间艺术学习、创新木刻运动,这都是通过本土的一种教育实践来推进中国美术进程的做法。到了建国以后,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画受西方影响的新尝试,也在后来的教育当中都有着长期的延续。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们感觉到近几十年以来的教学传统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多元化的局面了,于是在中国美术界就出现了这样一些实验性的艺术,像85美术运动,乃至20世纪以后的当代艺术的全球火爆,都说明中国实验性艺术在国际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在中国艺术社会化的普遍现象当中,中国实验性艺术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从主流对它不太支持,变成主流对它的接纳和认可,并代表国家形象的一部分。

 

85美术运动代表了文革之后一个重要的美术变革,而参加85美术运动的艺术家,大部分是从学院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中大部分又是当时学院的叛逆者,不满足于课堂教学,就拼命地东学西学。有人说85美术运动就是在2、3年之内重演了一遍西方现代美术史。发展到后来的20多年来,实验艺术终于有了一些自己的面貌,也逐渐得到国际上的普遍认可,但是学院一直没有直接介入。

 

【相关文章】

剪纸艺术家吕胜中:一晃十年

红色影象——吕胜中作品欣赏

吕胜中 学生就是我的作品

  到了2000年以后这个局面发生了变化,国内院校纷纷成立了实验艺术或与实验艺术相关的专业,关注这一块教学的活动也很多,较早的是由一个民间机构于2006年发起的延安艺术教育研讨会,组织者就是利用延安这个地方,表示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对今天中国美术教育中承担责任的想法,召集了全国的一些教育专家,以及与实验艺术有关的老师和院校负责人;中国美院也在2008年校庆的时候,组织过实验艺术教育讨论会,校庆期间还有两次关于实验艺术教育的展览“五谷杂粮”和“十八案”。

 

“五谷杂粮”是近些年来学院培养出来的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的作品,“十八案”是近些年来一些实验性教学的课程;还有一次是在广州美院,以教育系作为牵头,举办了叫“第一步”的研讨会,讨论实验艺术教学,与研讨会相关的有一个叫“实验空间与实验视野”的展览。这些活动都是想对中国实验艺术教学已在学院艺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做探索,大家都有一些收获,但是我们总觉得不够,还需要有更充分的会议来提醒这件事情。最大的问题是当时的会议都比较仓储,会期也不长,更重要的是没有对实验艺术整个情况的全面了解。

 

我们这次做这个活动,也基于学院对我们实验艺术系的支持,近些年也不断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几届学生的毕业作品也不断引起社会的注意了,大家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另外对教学结构的建设,我们较早就定位了“学术的、学院的和理性的”工作理念,以及我们的工作内涵,比如我们要树立现当代文化啊,建立本土的语言啊,另外怎么把它课程化、学院化,通过实践使得这些理念有一些更清楚的经验。这几年做下来,我们觉得原来的教学大纲还是可行的,教学、课程,包括基础课的设置也有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也希望能以中央美院作为一个发起者,召集全国性的会议,讨论怎么能使得这个学科建设更加协调统一。因为这个专业教学的发展不是哪一个学院的事情,而是整个中国美术教育的事情。这个会议基本上就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

 

记:据说这次会议邀请了许多国际知名的策展人、艺术家等艺术同仁?

 

吕:本来只想做一个国内会议,后来院里面觉得应该更加国际化,因为实验艺术教育这个概念在欧美不存在,我们单独劈出来这样一个专业,那可能不了解中国的人就会问,你们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个专业呢?他们什么专业都可以实验,而我们则要保留所谓“小传统”的国、油、版、雕的造型学科结构,同时又需要一个实验艺术的专业出来。所以召开这次会议,一方面是进行概念的交流,另一方面我们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比西方在实验艺术教学上做得更有条理,我们对现当代艺术实践中还没有形成很严谨的学术概念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比如说从方法论上梳理,并把工作方法、思想方法变成课堂上的可以实施的课程,这些年来,其他学校也都做了很多尝试。我们就需要与国际上的艺术同仁讨论这些事情,也许会互相促进,也许我们能够带动欧美艺术教育的新进程,因为他们也充满了困惑。于是这个会议就变成了国际会议。春节前,教育部刚下达文件国内要压缩国际会议,这就很难申请召开国际会议,我们提交申请很晚,但是最后批准了,这说明我们的确是做的是学术,而不是到处开国际会议浪费钱财,是真正为推进解决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记:这次大会还有一个主题展览?能请老师介绍一下具体情况么?

 

吕:对,这个展览叫“和而不同——第二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和而不同”这个题目就是谈关于实验艺术定位的问题,“和而不同”是孔子的话,就是整个学院结构下的新的教学部分与整个学院的精神是一致的,但与其他专业有教学上、理念上的特点。最初学院出现这个专业的时候,包括现在也有很多结构上的矛盾,比如有人认为实验的概念不是学院里的概念,是社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我们说的这个实验,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要摸着石头过河的实验,它是有过这样的经验,通过实践去验证一种新的可能性的方法论。实验艺术文献展也是基于展示近六年来学院实验艺术教育成果,因为我们2006年做过第一届,所以这次是第二届。第一届的规模很小,就在二楼油画系的展厅里面,但是效果也不错,我们也做了图录,但筹备的时间也比较短,经费也很少,这次规模就比较大了,这次展览基本上使用了美院的所有展览空间。

 

展览我们采用策展人的方式,而不是院校联展的方式。选的规则主要是六年以来的学生在校作品,包括毕业作品,充分展现学校课堂教学的面貌。这与85美术新潮的情况完全不一样,这些学生是教学里面生成的,另外在办学上也希望他们有一种新的精神。

 

展览有七个部分,前六个根据近些年中国实验艺术教育关注的主要问题,最后一个关于教学项目。展览集结了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几年来的成果,尽管这样的成果偶尔有露脸,但是这么集中展览可能还是第一次。

记:从大会的会期行程安排表上来看,这次大会有很多学术研讨话题,譬如高端论坛的‘当代艺术视点与学院艺术教育之关系’、‘实验艺术专业教学的学院定位’、‘关于实验艺术专业教学的联合宣言’等话题,请问老师,您作为策划人,为什么选择了这些问题作为会议探讨话题呢?

 

吕:在很多人的概念当中,学院和先锋精神总是对立的,认为学院一定是保守之地。我个人认为,也许过去可以是这样,但今天未必一定要这样。有人说,像哈佛这样的大学都是有一定的保守倾向,他们都是把经典的东西拿来教学。但它不是继续去复制经典,再去生成一些制作经典的人才,而是希望在经典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实验艺术也是这样,它并不是否定经典,它是在前人的经验上去做新的探索。据我所知,好多院校在实验艺术教学当中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在考虑怎么重新使用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使得它的符号能在今天成为新的语汇和文章。所以说学院是重视传统的,又是重视所培养的人是面向今天,面向未来的。

 

记:为了此次大会,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系师生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国家直属专业美术学院、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分院、以及地方性专业美术学院近20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实验艺术专业教学现状的考察”项目,能请老师介绍一下项目的具体情况么?

 

吕:这个考察实际上是我们花费精力最大的,我觉得做一件事情首先要了解情况,当年毛主席要进行中国革命了,首先要调查中国现实状况,我个人也认为他的湖南农民考察报告是他写得最好的文章之一。基于对现状的了解,他后来的很多策略都非常成功。

我们的想法是,所有与会者其实都在一个局部从事教学,没有深入从事考察,所以大家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对某些问题做结论的时候,就可能是凭空想象的概念形成的结论。就比方说我们的考察组去西安美院的时候,他们的教务处长说西安美院没有实验艺术,我们学生就说你们这里有,有什么专业,什么专业里面有什么。鲁迅美院也是这样,认为自己不做实验艺术。但其实这些学校都有这样的教学现象,比如西安美院,大概90年代后期在版画系就出现一个自由艺术工作室,这时候在北京哪里敢叫自由艺术啊,但西安美院就已经有了,并做了三次大的展览。

 

鲁迅美术学院则是最早把摄影专业放到纯艺术专业里的,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系了,原来摄影都是商业的,开影楼的人学的。这些院校有实验性的包括与实验艺术相关的专业是原来的教学系统不能包容的,当然在教学中运用实验艺术的教育方法和思想方法其实是更多啦。他们的一些年轻教师也一直在酝酿为中国的艺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那么这种考察呢,一方面我们有了新的了解,也使得这个学校有了新的了解,我们觉得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比较有根有据,不是盲目的。我们的考察尽可能做充分,但时间毕竟不够长,大概半年多吧。我们由两个研究生班加上两位老师做这个工作。考察选择高等院校里不同类型的约14所学校做了普遍性的考察,包括所谓的“八大美院”,综合院校里新兴的美术学院,像复旦大学、清华美院,另外还有地方院校,如成都的川音美、山东的美术学院,以及艺术类院校里的美术专业,比如电影学院美术系。

 

考察分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网络信息,收集从各个学校发布的实验艺术教学情况,网络信息在十年以前学术界不大使用,现在越来越被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考察的工具了,至少可以找到学术对象的一些线索;第二个阶段是文献,收集出版物,包括教材之类的;另外就是实地考察,收集他们尚未发布的一些教学大纲、毕业创作的资料等等。这其中又有几个专题,实际上是文革之后出现的在美术教育上具有变革性的阶段,比如最早的装饰变形和抽象表现,我们把它放在一个话题里,到后来是综合材料,再之后就是新媒体、数字艺术。基本上把这三个大题目作为一个专题,与对院校进行的考察形成两个层次。考察现在差不多了,正在撰写总的考察报告。

记:您刚才谈到展览有7个板块,想问一下这些板块之间有什么关系?另外听说主题展之外,还有外围展,想知道这些外围展与主题展有什么关系?

 

吕:你说的那7个板块,板块都是学校里面出现的,每个板块是不同的问题,比如说关于视觉与造型的,这也是在实验性里面的新探索,造型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视觉的方式出发,产生了新的艺术表达;还有一类是关于大众与社会,关注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近些年美术界很重视,也是美术教育所注重的,也与中国现代美术史衔接,因为这种公众与艺术关系的话题是永远有效的。

 

至于说外围展,是部分师生自发地想在这段时间做展览,这也体现了教学上多元的思想。现在这些展览到底有哪些,还没有具体统计。我们可能会在实验制造工作室里做关于物质化呈现的展览,可能还会做关于文本教学的。

记:想请教老师这次大会和主题展的看点是什么?之前国美也曾举办“五谷杂粮UNPACK-中国实验艺术教育与创作展”并举行了相关研讨会,也联合了各大美院的实验艺术教育资源,想知道它们的学术定位的差异是什么?

 

吕:我认为这些展览可能都是站在继续办学的角度上来讲,吸引大家来看一看,给学校一种新的可能性。我们这次展览则是探讨整个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现状的问题,因为将来这个专业要发展,必定不是个人的工作,需要大家一起来做。比方说,这些专业在各个学校从教学力量、资源、师资上来讲都比较弱小,但如果一起来做就可能会更快变为更系统的东西。这个专业我认为它应该是有发展前景的,应该是将来主流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板块,需要目前有这样的专业学校,在学术上需要尽快有系统的结构,所以我们会后还会有小的会议,我们可能要探讨是否做年会,是否一起做教材,是与否要沟通上课等等。展览我认为是近五年来比较好看的一个展览,不是说它本身好与不好,它是学院里面出来的,也是预示中国当代艺术面貌的展览,中国当代艺术就是现在这些人在创造啦,他们年轻嘛,这个风景一定是他们在营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看他们,就是看未来的风景,这就是看点。

 

记:谢谢老师!

 

 
【编辑:冯漫雨】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