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用理性“定价决策” 规避委托拍卖骗局

来源:美术报 作者:刘晓丹 2011-04-03

本不平静的艺术市场,2011年初又起波澜。

 

1月9日,安徽汇德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在上海举行“2011年上海站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因绝大部分拍品流拍,引起拍品所有者强烈不满。投诉者称:拍卖会现场气氛冷清,很少有人举牌,拍卖师像读课文一样照着投影屏幕速读拍品,寥寥几个买家竟是公司从附近居民中雇来的“托”。经多家媒体调查确认,该公司是以委托拍卖为名,通过提供虚假鉴定估价,诱使来自全国的100余位收藏者缴纳高额手续费,涉及拍品超过千件。

 

其实,行骗过程并不神秘。

 

一位安徽藏友称:他去年9月受该公司约请,带着清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器等5件藏品,缴付了200元鉴定费,被公司估价为1亿元。公司表示将带藏品全国巡展,再集中拍卖。随后,他支付了10万元的拍卖手续费,将藏品寄存在该公司。另一位河北女士称:她花费1年时间绣制了一件《清明上河图》,该公司打电话表示,可以高于50万元为其拍卖。她到公司后由于没有现金,手续费从10万元降到1万元。类似情形下,百余位卖家分别向该公司交纳了一万元至数百万元的费用。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迅速对此发表声明,除严肃要求拍卖企业引以为戒,也对藏友的损失深表遗憾。

 

“中拍协”给藏友的第一条建议是,警惕拍卖前的高额收费行为。其实,许多人对拍卖业的“事后收费”规则并不陌生,早在1997年施行的《拍卖法》已明确规定,拍卖公司只在拍卖实施后向委托方收取佣金或其他合理费用。依此行规,国内的拍卖公司一般不会在拍卖前向委托方收费,同样,海外拍卖公司也没有“事前收费”的惯例。

 

真正让藏友中招的,是“漫天估价”。

 

资深收藏人士表示,此类骗局在藏界并不鲜见。行骗者首先包装公司形象,之后称邀请权威鉴定专家,吹嘘藏品价值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元。公司再称将举办大型拍卖会,藏品会以高价拍出。一些藏友正是被天价冲晕了头脑,才签订委托合同、交纳高额服务费用。鉴于此,“中拍协”给藏友的另一条建议是警惕“天价鉴定”。

 

“安徽汇德”的天价鉴定,诱导卖家忽视了正常的定价机制。

 

在经济学中,价格是供应者和需求者在商品交易中的重要变数,制定价格通常会影响交易成败,而适当的价格能给卖家带来极佳的收益。定价是供求双方共同决策的结果,卖家的定价必须考虑到内外两方面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产品成本、营销目标与营销组合,外部因素包括市场结构、需求价格弹性、市场竞争、国家政策等。

 

 

内部和外部因素,分别控制了价格的下限和上限。

 

一种很常用的“成本导向定价法”,便是以企业内部的成本和利润作为出发点。成本是定价的下限,在其上部,定价越高企业的利润越大。然而,定价不能无限提高,它必须受外部因素制约。因为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认知会形成价格上限,定价只有在该限度之下,才能顺利交易。另一种常见的“需求导向定价法”,便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当然,也有短期内获得巨额利润的情形,那是当出售独一无二的产品时,可将定价大大高于成本,称作“特高定价法”。

 

理解定价决策并不困难,只要头脑清醒,也很容易识破骗局。

 

一位免于受骗的网友称:他也于2010年底接到“安徽汇德”电话,约请拍卖他的十字绣,称曾以68万元拍出过一幅6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他考虑到十字绣家喻户晓、很多人持有成品,对如此容易参选和定价生疑,终未就范。而该案的受骗者,或者轻信鉴定师,把自己的藏品当成了“独一无二”;或者无视定价常识,听到鉴定师的天价评估后,追逐巨额利润的欲望得到虚假满足,完全没有考虑是否物有所值。

 

追求藏品的经济价值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继续有人利令智昏,类似的骗局难免还会上演。

 

 


【编辑:山姆】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