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策展人冯博一:拒绝伪交流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2011-04-06

冯博一

 

继2008年“出境”和2009年“蝴蝶效应”之后,5月2日至5月8日,何香凝美术馆第三次推出名为“1+1”的四地艺术交流计划。据悉,该展览在何香凝美术馆首展后,还将先后赴香港艺术中心、台北关渡美术馆巡回展出。

 

来自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邬建安、白小刺、梁远苇、刘俐蕴、赵赵、陈志建、何明桂、单凯悌、姚仲涵、黄卓轩、许雅舒、魂游、百强和苏约翰等14位艺术家,在去年10月进行了“1+1”的艺术速配,历经半年多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共同创作出包括绘画、影像、平面设计、装置艺术等形式在内的7组共49件作品。总策展人冯博一告诉记者,与以往或当下流行的艺术交流性展事不同,“这一具有实验性四地艺术交流计划,试图通过一种从展览——策划——实施落实的具体过程,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改变“过去有很多伪交流”

 

毫无疑问,如何展开交流和呈现交流结果正是本次艺术计划的核心所在。

 

冯博一认为,所谓的艺术交流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通常我们看到的都是在一个特定主题框架内,将不同地域艺术家的作品硬生生地并置在一块展出。从表面上看,作品貌似与主题相关,但事实是艺术家甚至相互不认识,根本没有起到交流的作用,只是一种伪交流。”

 

相比之下,何香凝美术馆这次更加强调创作前期艺术家之间的深度沟通,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以及对四地不同文化圈在艺术上的共性与差异的解构。“我们希望这个展览能体现出四个地域的差异和互相之间的联系,而绝不是单纯地由一个工作室到展厅的简单移植。”

 

【相关资讯】

冯博一:李博的深喉

【视频】冯博一对话艺术家张羽(一)

【视频】冯博一对话艺术家张羽(二)

【视频】冯博一对话艺术家张羽(三)

【视频】冯博一对话艺术家张羽(四)

冯博一:美术馆乱象浅析

确定与不确定?或未解之谜——贾蔼力与冯博一的对话

【专访】冯博一:感知张羽的水墨视域

 

挑战“艺术家是我们的菜”

 

更有意思的是,本次展览除了展出每组艺术家在交流合作基础上完成的一件作品,还把以各种方式记录下来的交流过程一并向公众展示,而且记者从现场不难看出后者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

 

对此,冯博一表示其目的正是要改变观众以往看展览的一种惯性思维,同时也是对策展人的一次挑战。“要知道合作意味着部分自我的妥协、甚至放弃,而艺术家素来都是特立独行的代表人群,通常都不愿意合作这样的模式,所以我们就强行的配对,刻意地去消解艺术家这种个性先行造成的交流障碍,以得到最为真实的艺术交流结果。”冯博一开玩笑称,“展览可以说是策展人的作品,如果把我们看作是厨师的话,那么艺术家都是我们的菜!”

 

碰撞“一加一未必大于二”

 

对于本次四地的艺术交流计划,冯博一提出了“速配”一词。从近年来在中国最流行的电视相亲节目,到一个艺术交流计划,14名艺术家和两个设计师组合给我们交出了一份“1+1未必就是≥2”的答卷。

 

“通过邮件、影像、图片、草图等方式记录在这个交流过程中的种种常态和非常态,让我们看到在顺畅的、曲折的、断裂的甚至临阵脱逃的不同合作结果背后,是生动的个人交往故事和四地不同的艺术生产、创作方式以及个人意识的体现。”

 

冯博一告诉记者,7对艺术家组合历时半年多的交流合作中,有的合作顺畅,作品相对和谐而充分;有的无法合作,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冲突样式;也有的介乎两者之间,合作牵强、别扭而呈现出指向不完整的作品形态。

 

合作“都在我的预期之内”

 

北京艺术家刘俐蕴与香港艺术家黄卓轩的交流合作,可以说是最理想的一对,他们共同创作的“介乎之间”是合作顺畅的典型范例。作品由两个装满沙子的布制大人偶组成,被悬挂在一个两层高的展厅里,分别来自深圳、香港、台北三地的沙子随着时间流逝从孔中缓缓落向地面,人偶原本平行的位置也随之出现了不确定的变化,隐喻着历史和现实不断的碰撞、更迭。

 

而在冯博一看来,本次合作中观点碰撞最剧烈的案例,当属来自大陆的赵赵与台湾的单凯悌这一组合,都是从事影像和行为创作的他们,经历了从去年“速配”时互相青睐到最终因为文化背景和创作理念的差异无法沟通而宣告合作失败。所以,展览现场他们各自独立完成的作品,被展示在两个并置却隔离着尴尬的展厅空间内。“对于这些不同的交流结果,很难用“成功”或是“不成功”来界定。但它们都在我的预期之内,也是我们这个计划来到第三年的一大收获——交流的深入性和问题的复杂性、微妙性。”冯博一说。

 

 


【编辑:汤志圆】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