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艺术ISSUE PROJECTS打开荷兰、中国媒体介入艺术的大门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1-04-13

“从互动到微观社会学——荷兰、中国媒体介入艺术的双重线索”群览宣传海报

 

2011年4月16日下午5点,由Heiner Holtappels、李振华和颜晓东策划的“从互动到微观社会学——荷兰、中国媒体介入艺术的双重线索”群览隆重登陆艺术ISSUE PROJECTS。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有Arno Coenen、Edwin van der Heide、Erwin Olaf、Marina Abramovic、Marnix de Nijs、Peter Leeuwerink、Julika Rudelius、徐文恺、李璐璐、廖文峰、王鹿鸣+王振飞、郑云瀚。

 

本次展览希望呈现一个地缘上更加庞大的荷兰媒体艺术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全球媒体艺术图景,作为对应的中国部分,将探索来自日常的/微观的/身体的媒体介入问题。此展览除了展出的作品之外还有大量录像艺术文献的呈现,横跨60年代以来的荷兰和自1988年之后的中国,是从身体/录像/DIY/互动/声音/视觉等等方面的一次交汇。

荷兰自60年代开始将艺术家介入到公共传媒的行为看作媒体艺术的起点,之后相继有成立于1978年荷兰录像艺术中心(Montevideo)和成立于1981年的V2_不稳定媒体机构,从发起者到现在的执行者都是来自70年代重要的实验/身体表演艺术家。这也是为什么邀请Marina Abramovic的原因,因为她的工作可以最好的说明来自60年代荷兰的媒体艺术节点,当行为和录像发生关系的时候,录像是如何即作为记录媒介,又作为艺术本身被认识的。

 

荷兰的这些重要艺术家分别在媒体艺术的不同领域有着特殊的贡献,而题目中的互动正是针对现在荷兰媒体艺术和全球媒体艺术的一个重点“互动性”而提出。如Marnix作品中对面部识别和面相研究的项目,大量的借鉴了当代文化中的潜在危机,所以它即互动也有着非常的针对社会现象的视角。强调参与一直是媒体艺术家区别于其他类型艺术家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是这并非此展览项目的重点,这一项目旨在发现媒体艺术的历史,从一个年代学的视角看荷兰媒体艺术发展从观念/媒材到类型的关系。

 

中国媒体艺术始于1988年,以张培力作品《30X30》为起点,这一起点与荷兰提出的艺术家介入公共媒介不同,很显然艺术家是在公共媒介相对成熟之后,理性的使用这一媒材作为美学的载体。这个角度并不来自媒介的特性和关注,而来自社会的普世作用,当然对这一媒材的理解和使用,在中国艺术家却与70年代欧洲乃至世界的讨论息息相关,那就是来自身体的实验和来自录像记录特性的录像作品问题。

媒体艺术发展到今天,显然“不互动就死”(荷兰V2机构于2007年出版物的口号)是如此的主流和主动,而中国艺术家却观之中,有意的躲避着来自传统当代艺术的中国性(Chineseness)问题,同时回避来自新媒体领域的某种主流动向,新媒体在中国的教育始于2000年后,而大量从新媒体系毕业的学生却没有拘泥于这一媒介的限制,而是将其扩展到更加广大的社会实践之中。

 

两地艺术家的共同参与和介入,可以为这一不同地缘的发展找到更多的共性和不同,这一项目还希望可以在更加社会化的话题上有所推进,而不仅仅是新媒体这一被限定的讨论中。我们更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追问新媒体是什么?而是去追问新媒体是不是当代艺术?新媒体是不是今日社会的必然?新媒体是不是就在你身边?

 

新媒体并不是创造隔膜和精英文化,新媒体应该是大众生活的部分,是重新理解今日世界的媒介和沟通方式,新媒体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视觉和美学发展,但是在这个不断融合的世界文化中,新媒体却最好的消除了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壁垒,从一开始新媒体就是跨越国界的,一直在让我们思考关于不同领域的知识如何被勾联,其乐趣在于对不同领域知识的发现。很多参展艺术家从视觉文化、从媒介、从公共传媒的方法、从行为学、从微观的生命中有所发现,在对此的不断探索中,他们无疑走在了前沿。
 

 


【编辑:冯漫雨】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