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陈树中:我喜欢纯朴的艺术

来源:《美术关注》 2011-04-21

陈树中受《美术关注》杂志访问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绘画的?

 

我接触绘画很早,但不是很明确在什么时候。我出生在辽宁西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村庄,又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清楚的记得很幼小的时候是在地上用树棍儿画画。东北的风沙很大,春天把沙土吹落在土墙旁,上边有水波一样的纹样,我用手抚平它就可以画画了。我小时候没听说过幼儿园或少年宫什么的,所以自然的以大地作画,画的是身边随处可见的鸡、鸭、鹅、狗、小人儿、房子、树之类的。后来大了一些能够看到小人书了,就照着画样板戏里的人物。自己觉得画得很像,大人们也这样夸我。上了小学后是班里的美术科代表,画的是班里最好的,也经常偷着帮同学画图画作业。我是在文革期间上学读书的,学校经常不上课搞运动,写大字报、画漫画、写板报,还偷着画过毛主席像。上了初中和高中后我一直没有接触过正规的美术老师,就是以大自然为师,酷爱绘画。八十年代初我考鲁美之前去沈阳南湖公园附近的134中学学了几个月的画儿,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的接触鲁迅美院的老师,王玉珉、姜纯朴、陈彦先生给我们上课,他们教会了我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让我永生难忘。那时我家里很穷,骑一辆破自行车从农村赶来,住在文革其间曾下放过我们农村的韩大娘家,白天到南湖公园为游客画像挣学费,晚上去画班学画。那是一段艰苦而难忘的学习经历。

 

2、您的作品,更多记录的是北方农村生活的大场景,这是否与您出生在北方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之中有关,谈一下您在选取这种题材时的想法。

 

我的画面场景营造肯定与我在东北农村的二十年生活密切相关。我小时候画画对场景和情节就特别感兴趣,后来上鲁美接触到了许多苏联大型绘画,也用水彩水粉临摹过,如苏里科夫的《近卫军临刑前的早晨》等。那时我们老师也是喜欢苏派的绘画,如王岩老师给我们上肖像课时以谢洛夫的《少女与桃子》为范画。我毕业创作《玉米面》、《编草袋》、《削柳笛》等都是采用场景与人物相结合的方法。后来毕业参加工作后才看到了一本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的小册子,爱不释手。我那时工作是在一个县城的师范院校,国内的八五新潮和八九现代艺术似乎都对我没产生任何影响。我一直迷恋于场景的写生和创作实践。事实上我的农村题材的绘画是自然而然进行的,不是思考着去选择题材,而是如何将题材画得更有意思。我也没有多少城市生活的经历,就自发的在我耳熟能详、了如指掌的农村生活中去提炼出我感兴趣的一个个的画面。野草滩系列油画创作到如今已有二十多年时间了。这期间的一个重要机遇,就是在鲁美读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为大型油画艺术,在导师任梦璋、宋惠民先生的指导下,我学到了更多的营造大场景绘画的技能,在大场面乡土绘画的创作上提高了新的境界。

 

【相关资讯】

庞茂琨眼中的陈树中和他的乡土油画

陈树中:用惊异的目光守望家园

 

3、《野草滩》系列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是否可以说这种绘画语言是您作品所具有的最大特色?

 

可以这样说。因为我的画儿在众多作品中很容易被认出来,不用看签名。近些年我在作品中更强调一些视觉元素,强调画面的好看,营造画面的过程让我费了许多心思,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的融入,既是画面视觉的需要,也是我表达作品情感的需要。我离开北方来到重庆四川美术学院任教已有些年头了。那遥远的北方乡村在我的寤寐之间,在我的梦境里,更在我的心灵家园中。我把画面作超时空的处理,更能表现我心中的故乡在我情感与生命深处的深刻印记。我在北方的四十年生活经历是支撑我创作的根基,而童年、少年、青年在家乡的劳动与学习的过程都在我的作品中印证着我对北方农民与土地的深切情感。这种情感我用绘画的手段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了,由此也看出我对生活与艺术的始终如一的热爱。

 

4、在各种新奇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的今天,您仍在坚持以这种朴素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谈一下您眼中的艺术。

 

我喜欢纯朴的艺术。从小就在土炕上、土墙边、栅栏边长大。八十年代初在鲁美上学时就开始临摹法国画家米勒的画《喂食》、《拾穗》,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妇女》,英国画家康斯坦波尔的《干草车》,法国画家勒帕热的《垛草》等。这些作品中的情调和意境让我十分着迷。相反那些华丽的绘画作品我没有多少共鸣。这与我出生在贫困的农村环境有关,也与我的艺术理想密切相关。我认为朴素的东西更有它的永恒性,也更纯美。1984年我的毕业创作《玉米面》、《编草袋》、《削柳笛》等系列油画即是我绘画艺术理想的最初体验。获得了一等奖,也使我更有了信心。如今作为美院的老师,在教学中对各种复杂的美术形态有了更多的包容性,也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各自的绘画语言。但作为画家,要潜心于自己的艺术实践,画自己心灵深处最想画的东西,这是最为重要的。

 

5、谈一幅您的代表作品的创作过程及心得体会。

 

在近年的创作中,我的代表作品应该有几幅:《野草滩物语》(198X178CM 2003年)、《野草滩物语之六》(178X198CM 2004年)、《野草滩物语之三》(178X198CM 2004年)、《野草滩,遍地澄光》(148X228CM 2007年)和最近半年创作的四联画《野草滩,2008年的多彩奥运》(183X520CM 2007年)。《野草滩物语》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油画精品展”,并获得了优秀作品奖;《野草滩物语之六》参加了第十届全国美展,也获得了优秀作品奖;《野草滩物语之三》参加了“精神与品格——中国写实油画研究展”;《野草滩,遍地澄光》和《野草滩,2008年的多彩四季》是今年完成的两件重要作品。

 

明年的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人民企盼已久的大事。我近几年一直想创作一幅表现农村体育活动与生活的画儿。体育活动在广大农村经常可以看到,如每年两季的中小学运动会和几年一度的农民运动会,而平时的体育比赛和活动也很有特色,很入画儿。但表现这种体育活动的内容又必须和我的创作相协调,要自然,要体现出全民奥运,体育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特点。《野草滩,2008年的多彩奥运》我先后构了几幅草图都不理想。后来我受到中国传统长卷绘画构图的启发,将北方农村的春夏秋冬四季生活艺术化处理。正好,明年北京双年展组委会寄来征集作品的通知,要求体现色彩与奥运的主题。作品中我强调四个季节的调性对比,强调丰富而夸张的视觉元素来表现我心中的北方农村与体育活动,历时半年的艰苦创作这件作品终于完成。

 

6、在生活和艺术创作中您遇到哪些困难和坎坷,您是怎样面对的?

 

相比现在的青年人,我在生活上遇到的坎坷很多。由于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农民,无力培养我去发展专业,没有机会接触专业老师。只有依靠自己在心底扎下的绘画之根,让她慢慢长大,以自然为师,在贫穷生活的磨砺中以画为乐,与大自然朝夕相处。高中辍学后又去生产队当了农民,在田间地头休息时我仍坚持画速写,生产队长怕影响农活没少挖苦我。考鲁美之前我在沈阳的南湖公园度过了半年特殊时光,不好的天气我躲到墙角看书学习,饿了就啃几口凉馒头,渴了就喝几口自来水。好天气就为游人画头像,四角钱一张,以挣得一些学费,也惹得公园派出所的人到处赶我,还把我拉到派出所审讯,说我扰乱公共秩序,砸坏了我的画画工具。自己在流泪和痛苦中咬咬牙就过来了。那些年代我经常为饥饿和贫穷所困绕,但心中始终燃起艺术理想的希望之光,终于步入了鲁迅美术学院的大门。

 

创作中的困难慢慢的摆在了眼前,从基本功训练到绘画语言锤炼到提高绘画境界,自己确实下了一番苦功,我的毕业创作也是表现农村生活的,前面说过。1984年毕业以后,我在一所师范学校当老师,边教学边创作,经常骑着自行车风霜雨雪的到乡下画写生。后来考上了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使我的创作有了很大的提高。

 

7、谈谈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您是怎样协调教学管理工作与艺术研究及创作之间的关系?

 

一晃当老师有二十三年了,这期间除了读研,其余的时间教学工作比较重。作为教师,一定要为人师表,把知识和能力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同时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我一直认为教学工作与自己的创作并不是矛盾的关系,教学相长,这是早已为人所知晓的。在学生中间,我经常发现许多亮点,他们的艺术主张,写生与创作的表现手法,对造型与色彩的理解等等,都对我产生影响。我的教学方法是互动式的,我给学生做范画,跟学生们一起完成各种课题的作业,从中发现与学生相碰撞的观点,可以与学生自由的交流,所以教学过程不完全是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是愉快的。我主张把教学内容与艺术创作融合在一起,就是面对艺术不断实践的过程。

 

8、您认为艺术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作为艺术家应该是热爱生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和对艺术事业孜孜不倦,永不懈怠的人,更应该是用真诚和热情在艺术与生活中去表达理想的人,使自己的作品为人们所感动,并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与艺术中有那么多东西是无限美好和快乐的人。

 

2007年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编辑:汤志圆】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