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交所总经理张志兵
“艺术品类证券化”这个原本生僻的词汇如今正在被大众熟识、追捧和质疑。天津文交所的成立顿时引发了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狂热。九歌、厦门、河南等一批文交所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争相上马。艺术品股票、艺术品银行以及艺术品基金等交易模式,使艺术品金融化的浪潮开始上演。
但是,伴随而来的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缺乏监管机制、评估定价不规范、交易过程欠科学发展等问题,让文交所的发展备受诟病。4月22日,南方文交所总经理张志兵接受了记者的专访,针对文交所的发展模式、制度以及南方文交所的发展讲述了自己的看法。
类证券化未突出主业
记者:如何看待艺术品类证券化交易的这种模式?
张志兵:目前大多数文交所都一股脑儿地偏向艺术品的类证券化,我认为这是“偏”了,它并没有突出文交所的主业。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比艺术品交易所的概念大得多,它可以做很多事情。首先是产权交易,包括对文化企业、版权和文物字画等工艺品进行的交易。第二是为文化企业提供投融资平台。第三是艺术品金融创新。这也是南方文交所的三大业务板块。
记者:媒体质疑“文交所”同时,文交所依然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张志兵:艺术品交易受到质疑并不能说明就处在了风口浪尖上,只是媒体过多地关注了这个行业。我认为这是件好事。尽管目前的文化产权交易大多由政府主导,但毕竟是市场化的操作。而在目前阶段,政府引导进行市场化运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交所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说明市场有这种需要。文交所进行的不仅是某一项艺术品的交易或者某一个文化企业的产权交易,它是搭建一个交易平台。
记者:你如何看待文交所的属性问题?
张志兵:是否是民营性质并不会对文交所的发展产生影响。如果这个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就可以国退民进。如果是特殊企业,就需要由国家所有。但像文交所这样的新事物,发展之初应该由政府主导。民营资本会有活跃和讲究效率的一面,不能因为民营背景就去质疑它,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应该放在它的属性,而应该是它的制度是否完善。正所谓“对事不对人”。
记者:自文交所建立以来,先是被爆炒,继而遭轰炸,尤其是规则体系不完善、监管空白更是备受诟病。你如何看待文交所的发展?
张志兵:艺术品交易属于金融创新模式,最初就引来了相关机构以及媒体的关注。至于后来又受到质疑,我认为都是正常的。因为任何一种创新都需要探索。比如南方文交所也正在探索该如何做才能更稳健。目前确实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也没有明确法律来规定应该由哪个部门进行审批,可能很快就会有了。在暂时没有统一监管的情况下,我们希望通过行业自律的手段来规范这个市场。
不能只盯着艺术品
记者:如何建立行业自律?
张志兵:建立行业自律,是我们行业要做的首要事情。上周,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筹建中)、成都文交所和南方文交所,三家具有代表性的文交所成立了项目小组,对每个类型的业务制定了统一的规则制度。目的是要统一三家的交易规则、评估体系等交易系统,这样可以使行业比较公开、透明和规范,也更稳健。
另外,具体交易规则的设计也不能过于冒进。规则一定要符合当今阶段的艺术品发展。例如,股市实行的是T+1模式,不能一做艺术品交易,就实行T+0这种跨越,这会造成行业自控方面的薄弱。我们希望这种探索可以适用到其他的文交所。如果大家都可以遵守这共同的制度,那么就形成了一种共同自律。当然如果都顺利的话,我们想建一个文化产权交易协会,用协会统领做到行业自律。
记者:南方文交所去年11月8日挂牌,郑州文交所是去年11月9日成立的。如今,郑州文交所的首批艺术品份额已计划于本月下旬销售。相比较,南方文交所的步伐是不是有点慢?
张志兵:现在不好评估。郑州文交所我没有接触,了解不多。但是如果说发个资产包是否快一些,这并不是衡量企业发展快慢的标准。至少南方文交所是在扎扎实实地做基础工作。其他文交所大多都是盯着艺术品,为什么都盯着艺术品?因为它是个短且快的项目,一上来就见效。但这并不是我们成立文交所的唯一宗旨。我们是希望帮助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艺术品。
记者:南方文交所成立之前,就有了深圳文交所。省内就成立了两个文交所,是否会形成竞争?
张志兵:竞争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文化产业的量太大了。2010年,整个广东文化产值是2524亿元,占到了全省GDP的5.6%,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4,并且连续八年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因此,如此巨大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对于两个文交所来说,并没有太多的直接冲突。服务的范围和类别对象如此之多,也导致了各自的差异与市场。
再者,尽管在某些业务上不可避免地形成竞争。但是我们竞争的是服务,比拼的是谁能让客户受益。
【编辑: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