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文的“可穿着的城市惯例”
TASML 的国际评委选出朱晓文的“可穿着的城市惯例”为首个TASML / DSL 艺术家驻留奖获奖项目。
评委由以下人员组成:
Chris Csikszentmihályi (MIT Media Lab),Sven Travis (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Alex Adriaansens (V2_Institute for the Unstable Media),Sylvain Levy (DSL Collection),ZHANG Ga (TASML)。
她将于2011年夏季前往位于荷兰鹿特丹的V2实验室进行为期6周的驻留,期间,将创作一个可穿戴作品并做一系列行为艺术表演。
可穿着的城市惯例
“可穿着的城市惯例”是一个结合了数字影像、虚拟现实、物理空间和行为艺术的可穿戴装置。简单来说,它是一顶安装了迷你摄像机和手掌型投影仪的长方形帽子,其设计理念是帮助使用者在程式化的日常生活中取得自我发现的过程。
朱晓文的“可穿着的城市惯例”局部
该方案的灵感来自日本比叡山的“马拉松行者”,数百年来他们坚持着一种严酷的修行:千日回峰行。每天他们必须在17个小时中跑完40公里的路程,每日重复相 同的路线,只摄取极少量的食物和水,缺乏休息。完整的修行在七年中持续一千天,其意义在于用重复的训练挑战意识的极限,达到冥想的终极状态。佛学家 John Stevens教授在他的论文《比叡山的“马拉松行者”》中指出,每天的修行惯例和极限的生理状况让行者可以体验到超常的声音、影像和气味,并且注意力高 度集中在当下的时时刻刻。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找到和这种修行方式相关的对应点。很多人在城市生活中被动地维持机械化的惯例,如重复性的劳动和在物理环境中的移动(交通)等,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需要牺牲饮食质量和休息时间。所不同的是,“马拉松行者”通过对惯例的极限训练,试图摆脱人对生理和物质需求的渴望,而城市 中的大多数人在被动的惯例执行中,对这些需求的依赖性越加增长。
该装置的造型设计源自“马拉松行者”所佩戴的一种叫做higasa的长方形雨帽。帽子的后端安装有一个迷你摄像机,从背后拍摄使用者,而它的前段安装 有手掌型投影仪,在使用者前方的地面上投影录像。艺术家将佩戴这个装置,在鹿特丹的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为期二周的行为艺术。从第一天开始,安装在帽子上的 摄像机会全程拍摄艺术家的背影,而从第二天开始,前一天的拍摄录像会通过投影仪投影在艺术家前方的地面上。在行走过程中,艺术家通过不断观察地面上的投影作为参照,每天进行相同的程式,同时遵循一系列规则,以保证这个行为的严肃性。
这个项目的意义并非模拟千日回峰行这一修行,而是通过遵循严格而重复的规则,将自己作为和公共体系沟通的媒介,感受到个人记忆与物理感官被数字影像和虚拟现实束缚的焦虑, 将被动的城市惯例转化为一场自我定位的实验。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