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5月29日“超有机—CAFAM泛主题展2011”新闻发布会纪实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1-06-03

发布会现场

与会人: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徐冰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王璜生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 王春辰副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 汪民安;

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民生当代艺术研究中心首席运营官 郭晓彦;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皮力(在外地缺席)

 

王春辰:下面我们开始今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首先介绍一下来宾,中间的是我们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教授,还有北京外国语大学汪民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教授,他们将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独立策划的主题展进行介绍,大家看到我们的材料,展览叫做“超有机—CAFAM泛主题展2011”,我们将围绕这个话题做些说明,以及解答一些问题。下面我们首先请徐院长给我们介绍一下,为什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要做泛主题展,意义和未来的方向是什么?请徐院长给我们做简要的陈述。

 

 

副院长徐冰

 

徐冰: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我还要再一次感谢媒体朋友对中央美术学院的进展和美术馆的各方面发展给予的关注,因为我们发现每一次都有新的媒体朋友参与到关注整个美院美术馆发展的行列之中,在此表示感谢!

 

“超有机”这个CAFAM泛主题展即将开幕,实际上里面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我们知道,在今天的世界上,有成百个双年展。过去的双年展的制度实际上是从欧洲开始的,而且是相对来说比较经典的,但是这15年以来由于国际当代艺术对全球的影响,以及策展人制度的兴起且变得越来越重要,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双年展这种形式,随着西方当代文化的强大,被推进到世界各地的艺术角落。

 

然而,在艺术界对双年展存在很多误解,比如说我们一听说是双年展,就会认为这个展览是重要的,不管是在内容方面,或是在地区方面。实际上双年展本身只是一个双年的时间段和展览形式的一个划分。比如说有三年展,还有两年展,还有年展,还有四年展、五年展。最后感觉时间越长的展览越重要,五年展变成最重要的。不管怎么样,一有年份区分的展览,感觉是很重要的。但是事实上,它未必是这样的,这是一种情况。

 

为什么中央美术学院要搞一个以学院的学术态度来主持的双年展?实际上,它涉及到一个问题,今天的学院,或者说学院的艺术、学术态度,学术的标准点,它必须要在一个学院之外的当代的文化语境关系当中来考察和发展。一个优秀的学院,它一定是面对当代的。另外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即学院的文化养料的问题。一个学院的文化养料,一个学院所承担的文化责任,它在大的艺术生态关系中的责任和作用是什么?这一定是和学院之外发生关系,但同时又一定是承担学院之外所不能承担的部分。比如说,中央美术学院一直不拒绝文化的营养,我们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馆三年以来展览的品质和主题的研究性及课题性,和它的展览在课题和风格上的反差性,就可以看到中央美术学院的态度。

 

王璜生馆长

 

比如说前一段时间有一个编码与解码的展览和齐白石的展览,这两个展览都非常优秀,同时展出。现在是王式廓先生的展览和乌菲奇的展览,可以看到中央美术学院的学术态度。任何一种有益的文化营养,学院都必须对它投入关注,并以学院的学术力量推进、保护和延续这样一些文化的成分。任何一种文化的成分的破坏和断裂,其实都是对整个艺术生态的破坏,和一种断裂。

 

另外这个展览我还想强调一点,一个优秀的学术的发展,它必须是远亲繁殖或者是各种各样的成分混杂而成。所以这个展览除了借助中央美术学院强大的学术背景和学术力量之外,我们也邀请了学院之外的,哲学界、文学界等各个领域最优秀、思想能力最强的一部分知识精英和文化人,参与到这个主题的探讨之中。希望他们的参与能帮助这个展览学术层面的深入、丰富和带有一种基因繁殖性质,可以像基因裂变一样,不断的碰撞,从而渗透到学术领域中的很多关键部位。

 

另外我还想再强调一点,真正的具有学术探讨性的课题实际上是鲜活的,而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那样。我们一般理解的学术是一些非常严谨的学术论文或者一种非常严谨的已有学术概念的游戏。事实上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学术活动,是对还没有成为知识和学术概念之前的最鲜活的学术元素的关注、探讨和分辨。所以中央美术学院的这个展览实际上是秉承这样的一种态度。除了展览本身的呈现以外,它真正的作用是探讨学院与当代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以及传达中央美术学院的一种学术态度。

 

我就说这些,还是请王馆长来讲。王馆长是项目幕后的真正推手。

 

王春辰:下面我们请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也是中央美术学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教授,对这个展览作一个整体的介绍。

 

王璜生:首先我补充介绍一下,我们今天出席新闻发布会的是我们展览的主要团队。我们的总顾问是潘公凯院长,他已去意大利,无法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徐院长也是今天晚上要去意大利。皮力在外地,刚从香港飞来的是郭晓彦。展览策展委员会有四个人,包括王春辰老师,我们学术研讨的主持是汪民安老师,这是我们的一个团队。

 

今天要举办的是“超有机”展览的第一场学术研讨会。借学术研讨会之前的一点时间,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新闻发布会。有关这个展览的思考跟准备,我们是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大概有七八个月,可以说已经开过不止十次的会议,一直在思考这个展览如何做,很多人都参与了讨论。

今天参加研讨会的有四位学者,他们对我们的选题充满兴趣。他们今天探讨的是生命政治的内容,但也非常感兴趣我们“超有机”的一个说法。有关“超有机”的这个主题,这是我们在展览策划的整体思考、演变、演进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当下社会是一个有机运作的社会,里面可能存在着互相关联的很多东西,都是在一个有机的运作系统里面运行。但是,恰恰在这里面存在着很多超出这种有机运行的东西。其实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传统里面,在我们的思维里面,在我们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里面,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对当下、现实、秩序的超越性地考虑问题。这种超越性的考虑问题,有的时候是我们的人类发展很根本的动力,有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另类的结果。

 

那么恰恰艺术就是能够不断去挑战我们自身,去超越我们自身,表达我们对这个社会各个方面的认识与思考的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刚才徐院长谈到了基因裂变的问题,我想我们这个社会是一个在基因的有序中被不断地去裂变、研发,产生新的可能性的社会。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从四个角度:城市、身体、机器和从微观政治,来建构这个展览。我们认为当下社会在这四个方面有很多独特的东西,恰恰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对这样的问题也有一些深刻的探讨。因此我们希望从艺术家的角度,从学术探讨的角度,来对这些问题展开我们的表达和研究。我们的论坛也会围绕这样的四个方面。

 

有关这个展览的方法,刚才徐院长也提到,现在有很多的双年展、三年展等展览方式,也有很多当代艺术的展览。我们的展览,在英文名称方面是使用双年展的叫法,叫做CAFAM Biennale,就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双年展。为什么考虑这样的运营?也是在于现在国际上使用“双年展”这个词时,人们会马上知道你要做什么,会在国际上引起比较集中的、重要的关注。至于受关注以后,我们做到什么样,那是另外的问题,但是“双年展”这个名字,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度。一般在概念上,除了是两年一次的展览,有时间纬度的一个展览,往往还被赋予了“当代的”、“巨型的”或者是“有问题的”这样一些含义。从英文上使用这样的名字,我们希望这样的展览,能够面对一个当下的问题,能够做成一个国际性的,受共同关注的,同时有学术深度的展览。

 

在中文的展览名称上,我们用了一个“泛主题展”,也是希望用这样的名字,区别于目前国内的一种认知。这几年国内纷纷在做双年展、三年展,我们不希望我们是赶时髦去用这个名字,我们是从学术思考的角度去确定这个名称。

 

从内容上讲,我们这个展览,一方面更着重于当代艺术的呈现和围绕学术问题的呈现,另外一方面,我们会以学术的态度去做一种历史文献的展示跟研究。因此我们在展览里面,有一个单元专门做“超有机谱系考”,我们希望从我们中国古代的相关历史文献里面去探讨“超有机”的历史演变。比如我们中国的人体经络的问题。其实人体经络的研究,或者人体经络是否存在或者具有意义,这是中国人对身体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想象。可以说人体经络既是一种存在,也是一种超存在。另外如我们古典的文学作品《山海经》,它也是中国古代先民们对空间的一种超常想象的结果。我们会去做这样一类的资料研究。

 

还有一部分,我们会与国际机构合作,引进一些国际上的实验室计划,来探讨当下社会的高科技发展中,在艺术与科学等关系方面的实验性工作,那么这个工作我们会用国际独立项目的方式来呈现。我们展览在组织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北京很多外国驻京机构,特别是一些大使馆的关注,他们提出对于一些项目进行参与,据此,我们也会设计更为前沿的一些实验性的项目。

 

同时,我们希望这个展览能够在学术上具有一定深度。根据这样的考虑,我们将组织四场论坛。有关论坛的一些思考,等一下汪民安老师会更详细的介绍。我们希望通过论坛邀请一些重要的文化精英来探讨一些问题,最后形成比较好的一个文本,更立体地将我们这个展览推向一个深度。

 

当然作为一个艺术展览,除了我们要去体现我们对当下问题的思考,还有相关的针对性之外,我们更希望我们的展览是一个具有视觉意义的呈现,希望我们的展览能够更为鲜活,更为High一点。这一点表现在选择展览艺术家上,我们会走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际国内非常重要的艺术家,非常有影响力,有冲击力的艺术家。我们会跟他们探讨在这个选题之下选用什么作品,或者艺术家也会专门为这个展览来做作品。另外一方面,我们会面向非常年轻的艺术家,我们希望这个展览能够带动年轻的艺术家参与到这样的一个活动里面来,通过这个展览一群年轻的艺术家会受到社会的关注,也得到表现的机会。

 

我们希望我们的展览不是一个太沉闷的探讨问题的展览,同时也能做得high一点,做得更有震撼力。

 

王春辰:谢谢王馆长的介绍,下面请北京外国语大学汪民安教授,关于这次非常重要的学术论坛给我们做一下介绍。

汪民安教授

 

汪民安: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论坛。这个论坛跟展览是配合的,说配合也不是完全配合,展览分四个单元:超城市、超身体,超机器,生命政治。我们的论坛是四场论坛,围绕展览的四个单元进行讨论。在我们讨论的时候,基本不谈艺术作品,纯粹从哲学、社会学、文化理论谈这四个问题。那么展览和论坛之间的关系大致是,展览的艺术作品是从艺术的形式讨论这些东西,论坛是从学术角度谈论这四个问题。

 

为什么选这四个主题?我们整个的策展团队一起商量,觉得这四个主题特别反映当代的状况。比方说身体,不是单纯的身体、封闭界限的身体,而是可以在身体里面装一部分机器,成为跨身体的。比方说给心脏安装起搏器,这个身体还存在,和传统的身体是两回事,不是有机身体,是一个超有机身体。城市的概念方面,城市和乡村有一个截然的区分,城市是乡村的相对面。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一个乡村化过程,这怎么理解呢?城市的乡村化的例子,比方说现在城市都想种上植物,小区弄得像农村一样。而有些乡村把原来建筑拆了,建得像小区一样,建好之后,称为花园城市。从而城市和乡村的界限崩溃了。城市体现出超有机的局面。机器这个方面,主要指目前国外讲的人机结合体,机器和身体的变化。比方说手机跟身体的关系,手机是身体的一个器官,当代人没有手机就变成残疾人。现在人十几岁有了一个手机之后,再也不能离开手机,离开就像一个哑巴,机器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跟身体没有关系的机器,从这个意义上,机器也摆脱了绝对的自住性,变成了超有机。再一个就是今天要讨论的生命政治。“生命政治”这个词我们一般用的不多,实际上是法国哲学家福柯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提出的。生命政治是这几年来在欧洲、北美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具体来说,生命政治跟我们传统的政治不一样,以前说的政治是统治,一个阶级对另外一个阶级的压迫,一个国家和另外一个国家的对抗。生命政治是微观政治,不再是两种大集团的对垒,不是一个被另外一个统治,是微型政治,人和人之间都是政治,从而把政治的概念扩充了,也是一个超政治的概念。从这个方面可以说政治采用超有机的形式。

 

我们论坛的四大主题,就是当代社会比较典型的一些文化政治现象。这个论坛的主要安排,今天是第一场,我们请了四位非常有影响的国际国内的学者,特意挑了四个不同领域的专家,一位是作者,韩少功,他可以谈哲学、理论、政治,很有资格谈;一位是国内的学者,南京大学的教授,张一兵,他写过很多的书,包括关于拉康的书,是中年哲学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这是国内的两个人物,一个哲学家一个作家。还有两位国外学者,一位是法国学者,让-路易•罗卡,还有一位是加拿大文化理论家谢少波,在北美非常有影响。今天的第一场讲座就邀请了以上四位重量级人物。

 

第二场论坛安排在6月26号,主要是讨论城市,我们邀请台湾大学的夏铸九先生,他是台湾城市运动的一个最重要的人物,伯克利大学的建筑学博士,台湾非常有影响的人物。还邀请了香港大学的朱涛教授,也是城市建筑领域非常有名人物,还在联系一位国外很著名的建筑师。

 

第三场是9月11号,讨论身体,嘉宾中一位是英国的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还有一位北美的学者,原来担任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学会主席,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主任,一位女教授,她也是做医学人类学的,做身体研究的,有一定的权威。然后还有两名中国学者。

 

9月底将安排最后一场论坛,一位意大利哲学家已经答应来参加。其他的学者都在联系当中。

 

我们每一场论坛大致是一两位中国学者,一两位外国学者,都是国际国内在这个领域有声望的一流学者,请他们来进行对话,先是每位嘉宾就相关主题做一个演讲,然后与观众进行互动,特别是强调互动这个环节,论坛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

 

王春辰:谢谢汪民安先生的介绍,下面关于超有机具体的策展方面的事情,请策展人之一郭晓彦女士给我们做一下介绍。

郭晓彦女士

 

郭晓彦:刚才馆长说了,目前,艺术家以及各种方案都在讨论中,这次会议不能具体说有什么样的艺术家或者什么样的作品出现在展览里面。但是我刚从香港回来,香港的艺术博览会现在应该是全球都比较关注的,因为香港地区的特殊性以及和中国的密切关系。其实大家对中国艺术的期望很大,所以这次博览会有全世界很多重要的画廊来参加。在香港遇到一些同行,讨论的问题比如说,现在的艺术,在艺术史、博物馆、大众媒体,还有艺术市场,尤其是艺术市场的搅动下,呈现出一种景观,艺术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它应该处于什么位置上?艺术的价值应该怎么体现?它怎么去打破系统和社会的关系?这也是艺术家们经常在讨论的介入的问题,怎么去打开这种问题界面?其实香港博览会或者紧接着的一些欧洲艺术盛事,都会关注这个问题。

 

我们几位策展人也是想对中国艺术进行一种反思。中国艺术市场化非常严重,现在很多艺术家也是以明星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场合,艺术拍卖的价格也是非常高。让艺术家、艺术从业者还有美术馆从业人员非常焦虑的问题是,艺术到底怎么了?价值怎么体现?它是一个精神的生产还是卷入商业的一种东西。当然这个是非常复杂的情形,所有人都被卷入这种现实,艺术家非常想突破这种现实和景观的屏障。所有的这些问题,我觉得是我们这个展览里面也想讨论的问题。

 

其实我们提出的四个课题也是非常当下的,关于当代社会的一些非常前沿和紧迫的问题,很多人向艺术家、艺术专业的学生抛出这些问题。这个策展不仅是一个主题的提出,我觉得也是一种方法。王馆长是非常有理想的一个人,我在广州也是跟他共事,他常常抛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跟艺术现实和中国当代艺术现实密切相关的。

 

我觉得这个展场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因为在大学,所以它不是一个作品。我们策展讨论中谈到,希望展览不是一个作品的现场,更应该是和同学们一起的思想动员或者一个思想的实验;或者用一个原来常用的词,排演。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展览和思想的碰撞,可能出现很多问题,产生思想的激荡。我觉得在这种展场环境里面这是非常有可能性的,也是对教育、学院传统、艺术当下现实等问题,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倡导,这个是比较有意思的。

 

我们期望能在这个地方出现一些鲜活的艺术能量,所以王馆长刚才说,其实有很多年轻艺术家,我们要给他们一些机会表演,看看我们现在的艺术状况是怎么样的。我在上海也碰到一个同行,他说十年前提出这个问题,大家觉得下一代艺术家没有什么可以创造的,但是后来出现了杨福东等一批人。未来的年轻一代可能会用他们的方式重新去创造艺术的现实,可能跟前几代艺术家不一样,这个也是我们在策展里面期待的,有新的能量出现,他们对现实、政治的思考,他们如何打破、如何解决介入的课题,这些也是展览比较期待的。

 

所以希望在这种现场,在学院的一个现场里面,艺术的实验性能够得到展示,为艺术界带来我们期望的创作深度,还有更丰富的见解,这些课题我觉得对艺术家来说,其实也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思考的问题。现在我们纠缠于生活、艺术、社会中,我们的内部和外部的界限怎么样去突破,其实这些都是艺术家在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有可能为新的艺术见解出来一种土壤,可能也是我们在策展里面想去讨论的问题。

 

王春辰:最后,做一下总结。各位现在已经对“超有机”这个展览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徐院长谈到,中央美术学院为什么做这个展览,提出一个宏观的战略构想;王馆长谈到,我们美术馆做这样一个具有双年展性质的展览,是为了提出当下的紧迫的任务,提出中央美术学院的积极的态度,提出超出艺术和社会的界限;汪民安教授从学术与艺术相互间的关系的角度,对我们想达到的深度和高度以及学术和艺术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阐释;郭晓彦女士认为,我们对当下的紧迫任务的思考反映在策展当中。我们把不同方面的思考糅合进这个构想当中,就像我们的主题“超有机”,每个人在今天感到一种紧迫感。中国变化太快了,一切变得不可知,展览不是得出结论,而是思考,或者提出问题,我们希望这个展览和论坛就是这样的一种努力。谢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

发布会现场

 

提问:想问一下国内首个美术学院进行双年展,国外有没有类似的学院做过?

 

王璜生:国外也有学院的美术馆做的双年展,但是据我所知都是一些单一种类的,好像有版刻双年展这样一类的东西,我想没有一个综合性、国际性的大的当代双年展。

 

提问:刚才听了几位老师的发言后,我们明白了展览的目的,是要提供一个讨论、实验的机会,未必是要呈现什么样的作品。我对此有两点质疑,我感觉这个展览的质量是一个纯粹的策展的角度,好像是有一定的针对性,但针对的目标又似乎不是特别明确,为什么这样讲?第一个质疑,对于超有机本身概念的提出,是不是真的很有问题性,是不是足够新颖,根据刚才的描述,超有机,我们用“超”这个前缀,我们说经济,新经济,感觉“超”这个词可以用“新”来代替,我们的社会经济已经是有机体,只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用“超”好像不是很清楚,用“新”这个词也能概括这个意思,这个主题是不是有针对性。由这个质疑引出第二个质疑,我们展览本身提出超有机,基于艺术作品的展览,有一个前提,有没有足够的艺术家真的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他们的作品中间会探讨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些艺术家,包括中国和国际上,我们做这样的一个展览,好像有点抛出概念,然后进行解释,找艺术家满足我这个概念,找一些论坛,的确很好的形式,没有发现真正有艺术家来进行。

 

汪民安:“超”和“新”的差别,“超”是表示一个跨界,一个横向的打破,“新”没有这个意义。

 

王璜生:“超”和“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超有机”来讲,希望是探讨一种人类更本质性的东西,而这种本质性的东西可能在历史发展中,也可能是在当下的现实中所出现的一些新东西、新问题,这是首先一点。第二点,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有没有艺术家去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都涉及到这样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会有一个很好的视觉呈现。

 

提问:王馆长您好,我想问一下这次展览会和美院的教学有互动吗?

 

王璜生:一定有互动。从整个展览构想的思考、策展人的挑选以及命题的考虑,已经跟学院的一些学者、老师共同探讨。而且我们现在也将会跟中央美院的学生、中国美院的学生组成一个对里面重要问题的进一步讨论跟一些研究的工作,中国美院的老师他们很热情,要带他们的学生来参与这样的活动。

 

王春辰:下面在学术报告厅有专家论坛,欢迎大家到现场听论坛。

 

文字整理:董慧萍 高高

杨博焜/图

董慧萍/编辑


【编辑:王心卉】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