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9日致函新华社、承认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7日播发《网民发帖质疑艺术品拍卖“天价”有猫腻 记者调查揭“天价拍卖”重重黑幕》一稿中反映的拍卖行业“虚假鉴定”“拍前收取费用”“信息披露不透明”“相关数据发布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确实存在后,中拍协10日邀请除新华社外的一些媒体召开情况通报会,对先前的表态与结论予以否定。
据媒体报道,中拍协负责人在10日的通报会上称,对于日前新华社报道中点名的“保利”“嘉德”“翰海”“匡时”四家知名拍卖公司违规一事,尚未就此事对任何具体企业做出是否违规的认定。然而,中拍协在发给新华社记者的《关于新华社6·7有关拍卖报道情况的反馈函》中显示:“拍卖企业认为,(新华社)报道中涉及的如虚假鉴定、拍前收取费用、信息披露不透明、相关数据发布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此后,中拍协多位相关负责人在与新华社记者电话沟通时承认,中拍协9日召集沟通讨论的“拍卖企业”恰恰包括报道中涉事的四家拍卖“巨头”。
中拍协负责人在通报会上还称,中拍协和拍卖企业不赞成任何没有依据的猜测和论断。然而,新华社记者在为期多个月的探访中,先后采访了中拍协负责人、中拍协理论宣传部负责人、涉事拍卖公司负责人、文化部官员、工商部门、税务部门、艺术家、律师、文物鉴定专家、网民、收藏爱好者,掌握了所有被采访对象的录音、录像、图片、文字资料、网页留存、企业年检报告、相关税表等证据。
中拍协负责人在通报会上还称,“(拍卖企业)是否违规不能单凭一篇报道提供的数据不经任何核实就确定存在问题”。然而,新华社记者从中拍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获悉,中拍协已掌握所辖多家拍卖公司2010年所缴税款的数据,但迟迟不肯向社会公开。其中,“保利”“嘉德”“翰海”“匡时”四家拍卖公司向中拍协所报的2010年“营业税”数据分别为2305万元、4053万元、952万元和367万元,所报的“营业税+附加税”数据分别为2375万元、4465万元、957万元和412万元,四公司的实际主营收入与据其对外公布成交额推算的佣金收入严重背离。新华社报道中所公开的数据恰恰是经过中拍协核实过的数据。
除新华社已发公开报道的数据分析外,从上述数据还可分析得知,“保利”对外宣称2010年总成交额约91亿元,所缴税款为2305万元,而“嘉德”2010年总成交额约为75亿元,所缴税款约为4053万元。对于“为何对外宣称成交额高的拍卖企业缴税反而低”的问题,中拍协这位人士直言不讳地指出,仅从这一数据即可看出问题――拍卖“巨头”要么缴税存在问题,要么存在虚假宣传。
更令人蹊跷的是,新华社报道中的涉事企业――北京匡时拍卖公司负责人董国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承认:“假拍在拍卖界肯定存在,这是市场发展的现状。你让我说我们(“匡时”)一点都没有(假拍),我不敢这么说,因为有时候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假拍),原因是什么呢?是迫于委托人的压力。”然而即便如此,中拍协依然坚称“未对任何企业做出违规认定”。
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对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从拍品征集、文物鉴定到图录出版、正式拍卖,虚假鉴定、知假拍假、虚报成交额等不法行为愈演愈烈,不少业内外人士疾呼须重拳整治拍卖乱象,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行业健康发展。他们都希望中拍协和相关主管部门切实履行承诺,组织全行业开展自查自纠,加强对文物艺术品市场的监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