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10倍的给力,20%的提高

来源:新视觉 2011-06-29

——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策展人王林专访

 

王林

 

记者:“平行展”这个词今年还是第一次听到,它和威尼斯双年展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王林:据我所知,上一届威尼斯双年展就有平行展了。平行展是威尼斯双年展近年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平行展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外围展”,它强调原创性和学术性追求。所以有三个基本要求,一个是由自由策划人申请,第二个是由非营利机构主办,第三个是要在组委会指定的场所举办。提出申请以后,得到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和主席以及他们艺术、建筑部门的艺术总监批准以后,才能实施,才能使用威利斯双年展的LOGO,成为威尼斯双年展的正式组成部分。据说今年有5000多份申请,他们批准了30多份,因为平行展的规模有大有小,有的甚至小到就是个展,在威尼斯城区,利用不同场地来举办。

 

记者:这次平行展的题目叫“碎裂的文化=今天的人?”为什么想取这么一个题目呢?

 

王林:这个题目是有针对性的,我们今天谈论文化,其实已经跟过去时代不一样了。只有在古典时期,文化系统才是完整的,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由于国际间的交往,相互影响,纯种的传统文化已不复存在。文化处在一个相互交叉的状态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文化性质来说,我们要去寻找文化的完整性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碎裂、交叉的文化现实。人之所以成为人,要跟文化发生关系,文化是人创造的,人也是文化形成的。在当今文化现实中,人的生存是一个什么状态,这是艺术要面对、思考和考察的。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我用了一个问号。人的生存和文化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今日艺术必须去直面的,这是我提出一个题目的原因。

 

展览主题有一个重心,就是艺术家如何把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个体化语言创造的转换。在这样一种探索中具有成就的艺术家是我选择的对象。其想法是要突出当代艺术的中国性。

 

正是这种当代的、个体的、创造的中国性,使展览不同于西方策展人的东方想象,并具有自主的思维特征。知识生产要有自主创新,只有源自不同文化的知识生产才能为世界文化带来真正多元的局面,才能形成真正的国际之间的交流,而不仅仅是他者化认同。意方策展人在开幕式上说,这个展览和中国国家馆不一样,和西方策展人也不一样。艺术就应该不一样,就应该有不同的倾向,我们就是要把不同倾向呈现给观众,才能更加真实展示出中国艺术的真正面貌。

 

记者:这一次展览准备了多长时间?

 

王林:从去年11月份开始申报,在今年2月份得到了组委会和主席的批准,前后半年多时间。前一个阶段是申报阶段; 2月份到4月中旬,是准备阶段,主要是准备展品、展板,还有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料提交给组委会;4月中旬以后,进入布展筹备的阶段,这个过程很复杂,和威尼斯方面要交涉方方面面的事情;第四个阶段就是赴威尼斯直接布展,准备开幕,5月26至6月3日是布展实施阶段。展览在9月15日结束,展览结束之后,还会于明年3月份在广东美术馆做一个同一主题扩展的展览,人数会更多些,当然包括13位在威尼斯参展的中国艺术家在内。

 

记者:这次平行展选择了13位中国艺术家,你选择艺术家的标准是什么?

 

王林:前面我已经提过了,主要是跟展览主题有关,在如何转化中国历史文化的资源方面有创意、有成果,而具有个体化的当代艺术语言表达方式。我选择艺术家时,并不考虑这个艺术家是否明星、大腕,只是想把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实质性成果及其真实状态展现在威尼斯双年展上。

 

当然做选择时也要考虑场地状况。我们在3月份考察过场地,并把考察结果带回来向艺术家做了介绍,最后才敲定他们出展的作品。展出的场地是威尼斯艺术学校,有两处地方,两个建筑都是16、17世纪古典建筑,挺漂亮,位置也很好。大家知道,今年威尼斯双年展100多个展览,场地是非常重要的,场地一定要方便参观,要有足够的规模,才能实现你的学术意图。

 

根据场地考虑作品,并和场地融合在一起,把场地展示博物馆化而非画廊化,使参展作品更有现场感更有分量,这是我的出发点。除室内场地以外,我们还有户外花园,在威尼斯要申请做户外作品是非常困难的,由于我们有属于自己的户外花园和建筑灰空间,得以展出六件大型装置作品。比如说王小松的《制造生活》,75米长,由50万个小红人及音箱组成,这是根据现场来做的。艺术作品根据现场进行调整,这是我们这次布展的特点,这使作品更有一种现场性,而现场的真实性是感动观众的重要原因。

 

记者:展览除了中国艺术家之外,还邀请了两位威尼斯当地的本土艺术家,这是为什么呢?

 

王林:出于两个原因。首先,这两位意大利艺术家对我们的展览感兴趣,作品也不错。第二,我们觉得做一个特别对比部分挺好,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面对同一个命题,有不同的反应,对比一下,会很有意思。另外,他们帮我们做了很多意大利方面的工作。我很感谢他们。一个展览,特别是国际展览,要借助方方面面的力量,要能够很好的协调和统筹这些力量,才能把展览做好,这些是我深有体会。

 

记者:这也许是青年策展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王林:对。我也愿意把我这次策展的体会告诉给年轻的策展人。一个成功的展览,第一是要有自己认定的学术方向,这样展览才会有力度、有强度、有深度。第二,要有好的场地,好的场地是展览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第三,要善于处理各个方面、各种力量的统筹协调工作。第四,要有钱,当然我说的钱不是策展人的收入,而是要有保证展览能够按照学术意图和预期效果如实完成的资金。

 

记者:这么大一个展览,运输、布展的和差旅的费用肯定少不了,这次展览的经费来源主要在哪里?

 

王林:首先要说,在威尼斯做展览可能是全世界是最贵的。因为威尼斯是一个旅游城市,这儿的消费在全世界最昂贵。举个例子,一杯啤酒要花3欧元,是国内的10倍。在威尼斯我有一个感觉,欧元换成人民币,欧元又当人民币用出去了。那是一个烧钱的地方,但它又是一个做展览很有效果的地方。意大利观众对艺术非常有品味。意大利很多重要的媒体主动报道我们的展览。英国、美国的媒体也报道了,还有德国国家电视台和《明镜》周刊,做了很有分量的报道。威尼斯双年展是真正国际化的,很重要。因为重要,花点儿钱是应该的。

 

国外的展览,主办机构只负责邀请,不负责找钱,不像国内展览,主办方什么都为你弄好了,你只管出场。这次展览经费筹集主要依靠资助人。如何按照国际惯例筹集展览经费,这是中国艺术家在今天应该熟悉的,要到大型国际展览平台上去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一点非常重要。

 

记者:这次展览是纯学术的,还是要涉及销售?

 

王林:不销售。原样运过去,原样运回来。甚至连展板都一块儿运回来,因为不运回,处理垃圾的费用很高。

 

记者:就展览效果来说,这次展览有没有达到你自己预期的效果?

 

王林:我个人觉得基本满意,也有些方面超出了预期,比如说现场处理的随机应变和临场发挥。我很感谢艺术家们倾力投入。当然,任何一个展览做完,你都会有感到遗憾的地方,毕竟策展过程也是一个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

 

记者:这次展览你给自己打多少分?

 

王林:国外展览付出的劳动是在国内的10倍,而取得的加分效果最多只能增加20%。

 

 


【编辑:成小卫】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