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creen capture from "Waving Ocean", a Web site by Constant Dullaart
在涉及到网络艺术时,展览的参展者们不必担心房产的问题,他们不用考虑能不能租到24号大街的店面,或是能不能在下东区找到下一个更大的空间。在网站上举办一场新媒体作品展时,只要有足够的带宽提供下载,策展人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框架和环境、展示任何一种他们希望被人们看到的艺术。当然,没有实体空间作依托也存在一些弊端:没有藏家体系,没有画廊邻居等等。通过打造只在网络平台上做展览的画廊,新媒体艺术家以及策展人界定了一种全新的、尤其适合用来展示网络艺术的展览空间——但让人惊奇的是,它们和实体画廊一样面临着各种挑战。“虚拟画廊”这个概念已经被人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过考虑了,从Adobe公司的虚拟博物馆到谷歌的Art Project,这两者都在虚拟空间中展示了真实艺术的数码复制品。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artport”项目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接近网络艺术的平台,它委托艺术家创作新媒体作品并进行展示(不过自2006年以来整个进程已经严重松懈了下来)。新出现的线上艺术空间(大部分是由个人而非艺术机构创建的)只将重点放在新媒体艺术作品及其在新媒体社区的参与上。
Video still from Sam Hancock's film "The Coming Community"
类似于Bubblebyte.org、Barmecidal Projects、Fach & Asendorf Gallery以及STATE这样的线上展馆在呈现网络艺术展时,无论从策展的全面综合还是严谨上来说都不输给实体艺术空间。每一个线上展馆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品牌战术以及独特的评价角度,这和实体画廊是一样的。此外,他们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在公众眼中,有的采用了传统画廊全套的宣传模式——发布新闻稿、日程安排等,而另一些在信息方面则相对模糊。这些网站一月更新一次或者一年更新数次,虽然它们看起来发展不稳定或是寿命短暂,但其影响却很强力,在艺术界里也有一定的号召力。
以Bubblebyte.org为例,它是由英国艺术家Rhys Coren及意大利新媒体策展人Attilia Fattori Franchini共同管理的,属于目前最活跃的线上艺术空间,从1月至今已经举办了6场个展。“我们很喜欢网络能够实现巨大且多元化的观众群这一点,同时还能避免商业化的画廊/公共艺术空间体系中的官僚主义,”Coren说。除了联合并支持网络艺术家以外,Bubblebyte.org的目的还在于为网络艺术建立起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大环境,这也是许多线上空间的共同愿望。Bubblebyte.org目前正举办一场名为“Il Labirinto di Cristallo”的群展,其主题定为“海洋,未来,工业与阿兹特克(Oceano,Futuro,Industriale,and Azteca)”,它将网络艺术圈看作是一个整体,参展艺术家包括Parker Ito、Nicolas Sassoon、Constant Dullaart等。
只在网络上举办展览的艺术空间要面临维持观众兴趣以及维护信誉等困难。不同的线上展馆采取的不同方式展现出了一个多层面的新媒体群体,这不仅存在于创作行为中,还存在于线上艺术的策展、情景化及商业化中。
A screen capture of the animated GIF "Pool" by Nicolas Sassoon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