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一个人的剧场:80后艺术家作品展开幕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小花 2011-08-10

策展人、嘉宾、艺术家合影

 

2011年8月10日,深圳大雨,冲走了天气的炎热,伴随这大雨来的,除了大运,还有一场80后们带来的视觉盛宴。由13位80后艺术家作品构成的展览今天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参展的13名艺术家,他们都是80年代艺术家中的宠儿和佼佼者,作品频繁出现在各个空间和海内外的展事。但是他们也同样是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究竟他们是否真的垮掉,是否他们有着不可言说的秘密和苦衷,“一个人的剧场”其展览和研讨会,或者会给我们一个关于80后的更加精准的定义。

 

策展人冯博一在谈到策展定位的时候聊到,“80后是相对自我的一个群体,展览使用的是艺术家马一的“一个人的剧场”作为主体,很贴合艺术家的状态和这个群体的方向。但是80后,是一个太难被定义的群体,他们缺乏一条被贯穿起来的主线。”对此,艺术家陈蔚有相同见解。陈蔚是80年出生,从艺这些年,也陆续参加了几十场展览。她不太像那些很被市场认可的艺术家,疲于应付生活,总是在坚持自己那点微小的对于艺术的执着。她笑自己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站在废墟上的一代,不仅需要面对废墟的荒凉,还要极其努力的从中挑选出可以利用的垃圾并试图构建成属于自己的体系。所以她困惑,却愿意等待,愿意把自己和作品交给时间来做选择。当然思考这些的前提是解决一个更麻烦的事情——生活。

 

无独有偶,摄影艺术家迟鹏也有此感想。80后的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是寄生的和断代的。我们依赖于父母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一直需要等到自立的时候才可以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空间,而与历史的断代,则是社会、教育体系、父母等一系列综合原因造成。

 

所以,在研讨会上,作为年轻的机构负责人的房方,则明确表示,不要过早对80后进行所谓的价值判断,这样会有失偏颇,而且从美术史的意义上来说,则显得肤浅而又经不起推敲。

 

内陆的80后们,他们不能像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陈育强描述香港青年那样“出乎意料的对社会和政治非常关注”但是与香港一样,大陆的80后普遍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都却在社会生存方面没有得到相适应的待遇,所以香港青年有强烈的情绪表达,所以大陆青年会在市场化的浪潮中浮浮沉沉或迷失。

 

80后的自我,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只是一个暂时的表征,他们需要时间,需要被重新定义。他们不会重复历史,他们只会创造出新的历史。

 

展览没有开幕式,喜爱艺术的朋友们自行前来参加展览,并小声的与艺术家们进行交流。就像社会对待80后的方式,没有大肆的欢迎和庆祝,但是悄悄的,他们来了,或者暂不会掀起狂风骤雨,但是终将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掌控者,只有时间可以进行选择,而我们只需等待。

 

 

展览现场的观众

 

展览现场的观众

展览现场的观众

 

两位艺术家就创作进行交流

观众在陈哲作品空间欣赏

 

陈哲作品

 

陈哲作品

陈哲作品

 

陈哲作品

展示高瑀作品的空间

 

 

高瑀-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高瑀 坚强的泡沫

 

高瑀-布袋和尚

 

陈蔚作品

 

陈蔚作品

 

 陈蔚作品

 

马秋莎作品-牛奶系列

 

马秋莎作品-牛奶系列

 

杨心广-森林

 

杨心广-森林局部

 

杨心广作品

 

杨心广作品

 

杨心广作品

杨飞-今夜突然下起小雪

 

杨飞-美丽的岛屿

 

杨飞-深喉

 

杨双庆的油画

 

杨双庆作品

 

于吉-行为《升高0.2℃》

 

于吉-行为《升高0.2℃》

 

于吉-行为《升高0.2℃》

 

于吉-行为《升高0.2℃》

 

于吉-行为《升高0.2℃》

 

展示陈波作品的空间

 

陈波作品

 

陈飞作品

 

李青 作品《百年钉》

 

心情总好不过记忆

 

心情总好不过记忆

 

展厅入口处应歆珣作品 与背景海报相得益彰

  


【编辑:丝丝】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