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传可能取消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终于在日前揭开其神秘面纱,作为一次动态的三年展,围绕广东美术馆改扩建工程展开和持续三年的时间跨度无疑将成为其最大亮点。
2002年,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验艺术十年的“重新解读”;2005年,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区域的地理位置作研究起点的“别样”范例;2008年,通过“与后殖民说再见”所呈现的一个批评性视野……已举办三届,走过了9个年头的“广州三年展”,不仅成为了广州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更以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了国内最重要的艺术三年展之一。
将于今年9月22日全面启动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更是以“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为题,并结合广东美术馆的改扩建工程进行、头尾跨3个年头的创新模式再一次备受瞩目。广东美术馆改扩建很可能要到2013年才能动工,而本届三年展也将在正式施工前画上句号。“这个三年展是不可复制的!”日前,接受记者独家专访的总策划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表示,“回到美术馆来,把美术馆自身作为一个元问题发问,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回到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文化的自身的问题。因此,以美术馆改扩建作为一个原点问题,以‘拆’和‘建’作为关键词,它能够透射出许多社会发展背后的东西,而这正是我们本次展览想要做的。我相信以这样一个模式所建构的思考,肯定会给中国文化留下一些东西。”
【关键词:动态】
“这个三年展是不可复制的”
记者:结合美术馆自身的改扩建工程进行、跨3个年头的创新模式,本届三年展的构思是怎样产生的?
罗一平:最早的构想就是围绕着广东美术馆的改扩建来展开,打造出一个动态的三年展。广东美术馆改扩建工程于2010年列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场馆的改造工程需时三年,所以有了“三年展做三年”的一个策展思路。
当初的原始方案是把启动展开幕式安排在改扩建工程的动工当日,从两千民工拆美术馆开始,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体现快速发展的文化与国家战略规划和国家建设者之间的关系。而以项目展参展的艺术家则会将拆卸下的东西演绎成一个与美术馆有关的作品。如此一来,不仅不会因为美术馆施工叫停展事,还在不停改造场馆的这三年时间里把美术馆的“拆”和“建”变成一个行为的艺术,最后建成的新馆则作为三年展一个重要作品。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构想,此前与业内一些朋友谈的时候他们也很兴奋。
记者:方案会在9月22日的开幕式上出现吗?届时“拆”和“建”的行为将如何与展事活动发生关系及对话?
罗一平:非常遗憾,事实上广东美术馆改扩建很可能要到2013年才能动工,而本届三年展也将在正式施工前画上句号。尽管本次改扩建工程已列入了“广东省文化建设文化强省纲要(2011—2020)”,但我们忽略了从立项到审批所需要的时间段,今年又恰逢广州三年展举办档期,业界人士都在看到底我们是做还是不做,甚至传出三年展将会被取消的声音。所以,我们把原初的方案做了调整,形成了现在这个新的三年展方案。
可以肯定的是,届时还是会依据改扩建这种理念在开幕式上展示出来,广东美术馆的大门和广场都将被脚手架包裹起来,看起来就像处在一个施工状态中。实际上展事本身和美术馆“拆”、“建”在行为上并没有直接的对话,只是由这一种观念向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延伸,但最终还是用艺术的行为来体现“拆”和“建”。
记者:这种动态的持续性展览有别于以往任何区域的任何一届国际双年展或三年展,它会成为广州三年展今后的一大特色吗?
罗一平:本届三年展要讨论的是,以改扩建作为一个原点问题,来透射社会发展背后的东西。历届双年展、三年展几乎都是用一年甚至是两年时间来做准备,却以三个月的展览期及一个研讨会来结束,而刚刚被提出来的问题,自然也随着展览一起戛然而止,这是很可惜的。因此,我们想避免同样的情况,故而把这次三年展分成三个部分——启动展、项目展、主题展,如果说“启动展”是提出问题,那么“项目展”则是开始针对这些问题深化到个案中去,而最终的“主题展”就是对此前的探讨研究做一个大的归纳。这也是主题展要叫“见所未见”的原因所在,它是一个在实践中向前推进的未知数,将以艺术家对快速发展的城市文化、社会结构以及与此相应的人的心理结构的变化的演绎来为整个三年展画上句号。
所以说,这个三年展是不可复制的!而事实上,本届三年展也不是展足三个整年,主题展2012年底即结束了,论坛会延续到2013年3月。只是跨了三年,至于第五届三年展也许会合理地延迟一年。
【相关资讯】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召开新闻发布会 以“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为启动展
【关键词:拆与建】
“思考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文化”
记者:本届三年展体量如此之大,一个展览串一个展览的结构更是复杂,它的内部逻辑又在哪里?
罗一平:内部逻辑就在“拆和建”,整个三年展正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在构筑。比如说我们的第一个项目展《“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之拓展》,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再现,而是怎样把威尼斯平行展中呈现的问题在中国语境下、广东美术馆的语境下做一个新的演绎。所以,作为一个重新建构的展览,从威尼斯归来,它阐释了我们对文化的认知,充满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记者:当美术馆遭遇“拆与建”,它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暴露出怎样的问题?
罗一平:我们思考,在这个时期政府为什么把广东美术馆改扩建列入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与此同时,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都在建新馆,深圳、天津等城市也在建大型的美术馆,是什么样的一个发展趋势使美术馆成为了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重头戏?这届三年展,就是让我们回到美术馆自身来思考这个问题,从中不难发现,背后的契机就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文化的需要。在走过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路程后,我们政府开始在思考着加大
文化品牌、文化形象的树立,许多城市都要求把美术馆建设成他们的地标建筑,正是因为美术馆可以成为这个城市文化形象的代言人或者窗口,所以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拆”与“建”的问题。
从北京的城墙,到广州的骑楼,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拆和建中,都体现这个时代特定的意识形态、文化形态、社会形态和民众的接收形态。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拆解旧结构的同时,也建立起了新结构,拆和建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行为、建筑行为,而是政治行为、文化行为、社会行为。不要简单的看这一拆一建,这其实是百年来的世界社会史、文化史,以及民众心理的重新建构的历史,而我们美术馆也正是通过自身经历这一行为去思考一些问题。
记者:所以除了一系列动态的展览,是否还有一个汇集了来自哲学、社会学、文化批评等多个领域的专家“论坛行动计划”贯穿三年展始末?
罗一平:是的,通过展览本身的思考和阐述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还策划了一个“论坛行动计划”,邀请来自国内外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进行一系列探讨与对话,并把论坛作为本届三年展的学术重点、作为重头戏来打造。
作为一个开放的三年展,本次论坛将与“启动展”同时起步并持续三年,第一站在广东美术馆和中山大学,第二站在美国纽约大学,第三站在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从广州出发走向国际,然后回到中国,用一个环形的线路来立足广东及珠江三角洲文化和社会发展经验和远景,提出世界范围内为艺术界、知识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