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罗伯特·劳申伯格的波普时代

来源:信息时报 2011-09-14

艺术家劳申伯格

“绘画是艺术也是生活,两者都不是做出来的东西。我要做的正处在两者之间。”——罗伯特-劳申伯格

 

波普艺术大师罗伯特-劳申伯格在5月逝世,享年82岁。在很多年轻人眼中,他远不如安迪-沃霍尔那么出风头,但20年多前,另一群当时的艺术青年,却被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所影响、在1986年,罗伯特-劳申伯格的作品以绘画、拼贴、摄影、录像、雕塑、实物等多种材料和手段呈现时,大家都惊呆了。他们感到艺术的一个新纪元到来——正如上世纪50年代末,劳申伯格在美国产生的影响。

 

这群艺术青年包括黄永砯、吴山专等人,劳申伯格的展览结束后,他们也举行了自己的展览,第二年9月,黄永砯等人策划了《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他的参展作品之一即名为《1986 给劳申伯的备忘录》。

 

20年后,大师逝世,而当年的艺术青年们,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杰出的代表人物。黄永砯在艺术空间里弄来了大象和老虎,吴山专在美术馆墙壁上贴满了“今天下午停水”,没有人再会质疑这究竟是不是艺术,而波普——这一昔日的颠覆潮流,也随着安迪-沃霍尔的印刷品而变得司空见惯,融入时尚。

 

波普艺术的特点: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

 

1952 无题

 

1

 

一切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谈起。那时,二战刚结束,和平时期的安逸和享乐再度回归,财富日益聚集,整个社会都普遍洋溢着一种乐观精神,电影、电视、摄影等新科技成果促生的媒介日益占据普通大众的生活,消费开始成为生活的主题。

 

在敏感的艺术界,一群青年艺术家也开始向传统单一的绘画提出挑战,他们认为新的传播工具——表演、电影、电视和录像活动更容易展现人的状态,而并非仅仅只能使用单一静态的绘画,他们甚至试图否定绘画本身及其内容,或者让绘画本身出现新的改变。

 

于是,这些年轻人编把图画、摄影等原始素材拼合起来,作成绘画。罗伯特-劳申伯格和艺术家贾斯帕-约翰斯就是这么干的。他们利用废品、实物、照片等组成画面,再用颜色作些拼合或涂绘,其目的是要打破传统的绘画、雕塑与工艺的界限,把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东西,甚至废物与垃圾也当作素材而加以利用。他们的作品在50年代末面世,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2

 

罗伯特-劳申伯格曾是德裔美国画家约瑟夫-艾伯斯的学生。他1925年出生于得克萨斯州的阿瑟港,读大学的时候,他念的是医药学,在二战中参加了海军,后来又在加州各地的医院工作了两年多。

 

1945年二战结束后,一心想画画的劳申伯格进了堪萨斯市立美术学院,后来他成为约瑟夫-艾伯斯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不过很快,罗伯特-劳申伯格就找到了他更擅长的表现方式。1955年完成的作品《床》轰动一时。他把自己的一床棉被撑支在一个画框上,加上一个枕头,然后用颜料涂洒上去,让颜色自如地流淌下来。这件作品彻底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随后劳申伯格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艺术理论,他称他的艺术是“混合艺术”他认为,只要被认为有价值的废物,都可作为艺术素材:硬纸板、沥青、警察用的栅栏、一只鸟的标本、一把破伞、一面挂镜、弄脏了的明信片、空罐头、自行车轮、石头……这些废物被重新胶合在画面上,再施以各种颜色,有的尺寸很大,可构成立体雕塑。除了剪贴、拼接等手段外,还可描绘、喷漆、挥洒颜料、任意装配……开始时在平面上拼接,然后他开始利用废物进行组合,使作品“立体化”。

 

1969, 关于空间的作品

 

3

 

据说,劳申伯格从抽象画凤转为打破生活和艺术界限的过程,是实验艺术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的影响。他1951年认识凯奇,两人关系很好,凯奇从东方禅意的角度影响劳申伯格:“判断是无意义的,因为不存在此物比他物更好的事实,艺术也不应该和生活不同,而是生活中的一种行为”。劳申伯格于1951年创作了名为“White Paintings”的作品,作品里面什幺都没有——一幅完全空白的画作,上面唯一的图像就是观赏者的影子。

 

波普艺术的诞生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青年文化和物质文明的兴盛有密切不可风格的联系。旧有的社会秩序和理性西方哲学在新一代反叛青年和摇滚乐中彻底得到颠覆。从纯艺术到音乐,从文学到电影,新鲜的观念占据了整个六十年代,也为今天艺术和音乐的新秩序奠定了基础。当时约翰-凯奇打破所有传统作曲技法、所有标准乐器及其标准演奏法为“音乐”所做的既成限定,在生活中寻找音乐、创造意想不到的音效,因此产生了声音艺术。和在音乐上的尝试一样,劳申伯格试图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抹平艺术与生活的区别,很快这种努力就变成了艺术的新潮流。

 

《驳船》的影响

 

劳申伯格当年在中国美术馆展示了巨大的全景式作品《驳船》。作品创作于1962年到1963年,宽九米八,高两米,他运用拼贴技术、丝网印,把大众图像和他的混合作品中的 各种物品放进这幅作品,从而把两维平面绘画和三维雕塑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美国式艺术形式,这里有太空世界的漫游,也有繁华都市的交通枢纽,运动和变化成为作品的主旨。这部作品在中国引起了深远影响。

 

4

 

波普艺术 50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年中,在美国和英国发展出一个新的艺术流派,称为“波普艺术”。被冠以“波普艺术家”的这些人在这段时期的创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为题材,采用的创作手法也往往反映出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时代特征。

 

波普艺术家首先提出了都市文化的概念,将普通大众和消费文化放到艺术面前,彻底打破了几个世纪以来,艺术为精英服务,高高在上,只能在艺术界获得认同的状况。劳申伯格的“混合艺术”和安迪-沃霍尔等人就是用低廉、普及、可复制等现代概念,把现代的都市生活带进了美术馆和画廊。

 

1962年在悉尼-贾尼斯画廊举办的“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展是波普艺术的一次集体亮相。它将这一潮流的艺术家汇集在一起(也包括了欧洲艺术家)。很快,波普艺术席卷了全球,因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商业文化就开始席卷世界各地,物质消费、摇滚乐、设计、时装很快都成为全球的消费流行文化。

 

因此,波普艺术又可以被称为“工业”艺术和“消费艺术”。被称为波普艺术之父的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对美国、英国的波普艺术席卷全球,曾这样说过:“由于美国受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的冲击更重更快,其价值观念似乎更为扭曲……我想我创作的意义在于说明它是工业性的,这也是整个世界的方向。欧洲不久也将如此,因此,波普艺术将不是美国的,它将是全球性的。”

 

5

 

回到劳申伯格的个人作品,他的作品相对他人,还是多了一层抽象主义的背景,由此暗含着隐喻。如他在1970年创作的《信号》,是利用丝网漏印术,把时事新闻图片中最重大的事件的照片,剪贴、翻拍并重迭地印在一个画面上,构成极其集中而又熟悉的时代“信号”。上面有越南战争、暗杀名人事件、肯尼迪施政演说、太空飞行、月球登陆、摇摆舞……他还运用电视和录像技术。把每天接触到的东西,几乎无选择地转移到画面上。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是没有废物的,无论是鸟的标本,还是汽车废轮胎,都会成为富有象征意义的“角色”。

 

一直居住在纽约的劳申伯格在上世纪70年代对纽约艺术革命有着极端深远的影响。他不但为波普艺术的生根奠定了基础,对于艺术概念进行延伸与颠覆,也成为反叛的年轻艺术家新的精神导师。

 

这位大师于82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人们不得不这样回顾,他打破了绘画和雕塑、绘画和摄影、摄影和版画复制、雕塑和摄影、雕塑和舞蹈、雕塑和工艺技术、工艺技术和行为艺术之间的界限——事实上,他完全打破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他的一生是画家、摄影师、版画家、舞蹈指导、行为艺术表演者、布景师、甚至是作曲家。他完全颠覆了人们对艺术家的定义和理解。

 

2006年《日落车厂》

 

波普艺术的渊源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R.汉密尔顿。1956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惠特彻派尔画廊)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 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J-约翰斯和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 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一般也认为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
 

 


【编辑:陈耀杰】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