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2011年9月30日(99艺术网 冯明明)下午四时,由苏丹策展的主题为“观象”的金江波 与 TIM GRUCHY摄影联展在四面空间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以“观象”为主题,源于“象”作为事物外在的形式和表现。在《传习录》中记载着唯物主义者的妙论:有物才有心,无物即无心,这是对“象”的最为极致的礼赞。“象”的揭示和再现都需要感性,它经由艺术家改造而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新“像”。金江波与TIM GRUCHY的作品拍摄地取自新西兰,在连续两个月的时间里,两位艺术家往返于南岛和北岛之间,沉迷于用镜头捕捉这块被大洋包围着的陆地之上孤高的山峰、坦荡的大地、沉静的湖泊和吞吐激变的流云影像。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是抽去掉人类活动迹象的纯粹的风景,他们用镜头仔细过滤着景物,把这块人迹稀少的疆域所具有的空旷、沉寂、澄澈透明的感觉演绎到了极致。
金江波在展览现场与艺术家和友人合影
金江波关键词:中国山水、多媒体
本次展出的作品是金江波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所拍摄的,在那里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他驾车环绕着新西兰走了5000多公里,爬上了雪山之巅,进入了大海深处,驰骋于原野牧场,穿梭在滨港之中。当他渐渐以为自己融于这里的自然风光之中,内心潜藏的东方文化反而愈加清晰。天地合一、万物共生的宇宙观被激发了出来,人与自然和谐为一,这种感触实在充满商业气息的社会中无法感受到的。
中国山水:江波在青少年时期曾经有过一段学习中国画的经历,这种描绘和表现的方式一直持续到其大学毕业。我认为这段学习经历在他的潜意识里埋下了东方审美方式的种子,在他日后从事当代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不时得到体现。尽管本次展示的作品不再借用笔墨和纸张,但中国画的神韵在其摄影作品之中依稀可见。
多媒体:金江波的摄影作品,充满了中国山水的意境,同一个景点他都会拍摄多张照片,经过软件的后期处理去完成一幅作品。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新媒体艺术领域创作和研究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被媒体称为:“最早用艺术方式表述国际金融危机到来的艺术家。”在本次展览中,也展出了一件多媒体互动装置作品《自然之道》,参观者可以通过对古筝的弹奏实现互动,弹奏古筝的力度、位置的不同,画面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金江波简介
1972年生于浙江
199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
1997年-1998年在日本东京株式会社Celsys研修多媒体设计管理
2001年赴美国阿尔弗雷大学做访问学者
2002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数码艺术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任数码艺术中心数码影像艺术工作室主任。
2007年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获得博士学位
2009年作为访问艺术家赴新西兰戈维布鲁斯特国立美术馆
2008年,获第四届连州国际摄影节年度杰出艺术j家金奖
2009年获得ACC艺术中国年度十大艺术家(摄影类)
2010年,担任上海创意设计师协会理事、上海闸北区政协委员
2010年12月至今,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访问学者
TIM GRUCHY在展览现场
TIM GRUCHY关键词:传统构图、读取自然
在本次的展览中,TIM GRUCHY选择分别立足于中国与新西兰的视角来研究两国的差别。
传统构图:在TIM的摄影中我们看到他借用了来自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方式。散点透视的应用是景象获得解放的技巧,地貌的延绵和山峦的逶迤突破了强制性边框。
读取自然:在作品的拍摄过程中,TIM GRUCH的兴趣并非是一个个奇特的聚焦,而是那些经验和过程。他希望通过拍摄界定一个作品与观者之间的实验性对话。在他的作品中,由大量静态图片拼贴的景观,试图折射出每一个拼贴元素中固有的情节;在他的作品中,采用大量视角组织为一个全景图,代替水平方向的简单拼接,在探索分层的状态时彰显同时感知的过程;在他的作品中,交互式的数码作品回应了观者在画廊中观赏作品的位置,观赏的行为和位置,确定了我们如何观看并看到了什么。
在本次展览中两位艺术家都主动的介入了成像的过程,弥合与修复是艰苦的后期处理工作,这使图像超越了照相机镜头的光学效能。使得艺术家和工具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反映了摄影艺术的新立场,也给观者以全新的视觉体验。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11年10月30日。
【相关资讯】
【在线展厅】观象——金江波 & TIM GRUCHY摄影联展
金江波为参观者讲解作品(上)以及讲解的作品(下),据金讲述,这幅作品是由27张照片处理而成
金江波装置作品《自然之道》
金江波的参展作品
TIM GRUCHY为参观者讲解他的装置作品
TIM GRUCHY的参展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前言
展览现场,金江波夫妇(左一,右一)与友人合影
两位参展艺术家(左二,右一)与到场嘉宾合影
金江波与到场嘉宾攀谈
参观者欣赏作品
展览现场 观者如潮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