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宣传海报
艺术系统的各种机制——比如,策展人角色的形成,支持艺术家的赞助机制,美术馆和艺术中心的兴起,艺术市场的发展——最初都是围绕着艺术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但是,随着艺术的产业化,艺术系统中的分工日益细化,各种实践的边界不断地成型甚至僵化,使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迫切的命题,那就是我们所形成的经验、固有的价值判断和工作方式是否越来越遮蔽和忽略了艺术创作和实践当中的有机性、灵活性、游击性和偶然性。当我们在享受艺术机制所提供的某种便利和安全感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提醒自己艺术从来就是不能被规训的,不能被任何人治理和统治的,更无法依存任何法则而存在的,它也不是为了进入一种系统,获得某种承认和奖赏而存在的。不管艺术机制存不存在,艺术家的工作和思考总是存在的,即使只是在艺术家的脑袋中,笔记本内,甚至床底下,它也是无法被泯灭的火焰,就像某种无法被克制的情感和冲动。
在各种接踵而至的危机面前,各种社会组织方式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使人们开始重新反思我们所信奉为普遍经验和完美知识的各种体系化力量,比如自由主义经济的信念。我们必须重新检验我们所依赖的社会秩序和我们所存在的基础,当某种主义、秩序和组织方式强大到具有唯一性的时候,它同时也必然隐藏着众多的危机。当艺术和经济生活同样迈向一种标准化的生产和分配模式的时候,我们必须回到个体的故事、个体的情境、个体的需求和个体的秩序。普遍秩序之外的因素往往被界定为偶然的因素,但偶然的因素有时候却可以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它无法被普遍秩序所归类、识别和消化,但又是不可回避的。影响事物形态的不总是普遍规律和普遍秩序,个体事物的差异和并存对于任何组织形式的合理化存在都是不可忽视的。
“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系统,不是一个世界”是一个希望重提个体秩序的展览。它将通过两个部分来构成我们的叙述,分别为“不期而遇的遭遇”和“你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的”。
“不期而遇的遭遇”是对于我们本土历史的观看,以上个世纪90 年代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以研究艺术家个体的创作轨迹作为研究一个时代的创作的基础,艺术作为一个个体现象是我们研究和叙述这个时期的出发点、研究方法和内容。我们通过访问亲历90 年代并且仍然活跃在我们身边的艺术家、批评家和策展人,具体而不带任何预设地了解并呈现个体实践者在那个时间段在艺术上的经历、思考、困惑、彷徨、焦虑和自我信念的来源,他们与他们所处的语境、境遇和外界的交互、偶遇、撞击和磨合。这不是一个企图概括全貌的回顾,而是将创作还原到个体精神和个人思考的尝试。
“你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的”是近几年来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旅行和工作中目光所及的发现。这一部分试图分享一种由个体的精神,也就是艺术家的创作,所建构的一种超越任何区域、系统、机制、规则和艺术史叙述而存在的一种关联性,提出不放大任何现有系统、普遍秩序和他者经验的有效性,而是强调偶然性、有机性、随机性、内在性、感性、以及艺术内部自我生长和繁衍的本能。
我们希望提供一种具有内在视野的观看方式,观看艺术创作本身,同时也是在观看我们的精神发展和思考方式形成的轨迹。我们试图用自我的方式描述和组织这一内在的“历史”,它难以用史学和实用理论的标尺规范,但却每时每刻发生在当代艺术的历史之中,以不同的方式刺激着我们工作于斯的艺术系统和文化语境。它是一种偶然性的内在真实,无法被功能化和工具化,但这并不代表它不具备自我的形状和质量,它需要我们寻求理性的目光的关注。
我们往往忽略了在我们的具体语境中去获得立足点和自我认识的通道的可能性,比如低估了我们所经历的现代主义进程中的社会主义特征和特殊性。这些对于自我的塑造和评估建立在对一个已有的模式和体系的想象之上。我们往往把一些他者的经验和现有的方式误解为是一种必然,将它们作为我们行动的预设,也因此希望沿用同样的方式达成我们的诉求,我们放大了必然性,忽略了偶然性。我们放大了系统性,忽略了内在性以及内部自我生长和繁衍的机制。我们放大了普遍性秩序,忽略了个体和特殊性的存在。在寻求参照和例子的过程中,我们也放大了他者的有效性。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希望认识和呈现的是艺术的内部运动,艺术创作的内部运动和艺术家之间对于艺术的不同认识的碰撞和平行存在。
“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体系,也不是一个世界”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来进行自我观看和观看我们所在的世界,包括正视我们的有限性,经验的有限性和视野的有限性。在雕塑双年展创立的近20 年后,我们荣幸地继续了它创立的初衷:对于艺术实验的关注,也大胆地将对于雕塑的探讨拓展至对于包括雕塑在内的各种艺术形式和创作本身的探讨。
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
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体系,也不是一个世界
展览开幕时间:2012 年5 月12 日(星期六)
展览时间:2012 年5 月12 日至2012 年8 月31 日
主办:深圳市华侨城当代艺术馆(筹)
策展人:刘鼎、卢迎华、苏伟
【延伸阅读】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