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对话李小山:当下提“新水墨画”的价值所在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金蜀 2012-05-09

策展人李小山

 

作者:时间:2012年5月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

 

作为国粹的水墨画,从未淡出人们的视野。它历来是各路兵家必争之地,在当代艺术、市场行情蒙天蔽日的当下,有关于水墨画的思考与行动依旧保持着新鲜的话题性。

 

学术是舵手,市场是风向,在中国,这两者最终总是会别扭地“联合”起来,这种用力不均的态势,对于水墨画的发展而言,是弊大于利。

 

正如杭春晖在水墨的年度报告中总结到的:“2011年以水墨为媒材的创作及活动,格局上没有太大变化,仍延续着近年来‘多轨’状态,‘不温不火’地演进。”这是近年之常态,自古至今,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一直被人诟病滞后、温吞的水墨画,其实过得并没那么安逸,只是人们对于它的期望太重了太多了,重到它不知该怎样喘息和调整,多到它忘记自身演进的规律,无所适从。或许,在目前的环境下,所有的事情只能寄托于作用程度深浅不一的“人为”。

 

自发也好,人为也罢,目前水墨画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如何脱旧趋新,因为尝试已足够的多,以致迷离人眼,而是在于如何做到静思、专注与持续,即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于拨冗取粹和客观梳理之后,有意地择选一条路径,然后坚持下去。

 

李小山,自学生时代的那篇引得画坛笔伐论战的《中国画之我见》起,就一直致力于推动传统艺术进行现代化转型的实践。即将于今年9月在山西拉开序幕的《他的史诗——杨佴旻新水墨画中国巡回展》,李小山正是该展事的主要策划者之一,笔者就此与李小山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笔者:李老师您好,想了解下本次展览的筹备情况。

 

李小山:仍在进行中,这是近些年少见的个人巡回展,有五站,明年的第四站会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进行,阵容也很强大,如业界的邵大箴、郎绍君、陶咏白等老先生,还有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都会参与到此次巡展中来,这说明了大家对于我们民族文化中的这种新的艺术面貌的关注,它是值得学术界重视与思考的。

 

笔者:在您看来,当下水墨画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提“新水墨画“这一概念,它的价值在哪里?

 

李小山:中国的水墨画探索是很多的,如20世纪初的以西化中到世纪末的“新文人画”、“实验水墨”等等潮流,做出了不少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目前的情况是,这些努力仍没有达到人们的一个预期。不像日本,它的转型是非常成功的,扎实而且有显著的成效,真正做到了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和谐共存,互相借鉴,一同成长。
中日转型道路的曲折性与复杂性的差异主要在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扎根深厚,另外,我们自身对于它的呵护也过于强大,以至于当下从艺者中,复古的,原地踏步的比比皆是,相反,坚持创新的,实验型的艺术家太少,新势力零散而微弱,这就是提出“新水墨画”概念的价值所在。从林风眠先生的对水墨题材、色彩的创新,到吴冠中先生对笔墨的不断追问,实际上,杨佴旻是延续了这一条路线的,他在色彩上、用笔上、机理上以及整个画面的构成上,都偏离了人们熟悉的水墨画技巧,他是从林风眠、吴冠中这一发展脉络继承下来的,这次巡展就是试图将这一生长的艺术现象嫁接到这一逐渐成型的系统中,从而让其散发持久的新鲜感与生命力。

 

笔者:谢谢您的阐述,很精彩也很具启发意义。

 

结笔时,忽闻春拍中嘉德首次推出新水墨作品专场,下分七个单元:水墨格调、技以造境、观念主义、向古美术致敬、图像的释义、移花接木、时代的邀约,以求全面呈现了新视觉经验下的水墨新景观。此举的确堪称“全面“,老中青,文人、实验济济一堂,正如开篇所说,水墨画从不曾淡出人们的视野,它是一个永恒翻新的主题,只是,这一次,学术和市场,谁又能拗过谁呢?

 

 


【编辑:冯漫雨】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