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杨劲松作品相关评论摘录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2-05-15

艺术家杨劲松

 

水墨画创作的不断革故鼎新,是20世纪中国最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之一。就抽象水墨图式的戛戛独造而言,杨劲松的版画家身份和他旅居欧洲5年的经历使他的抽象水墨艺术获得了跨越艺术门类和文化差异的视角与视野。同样读者也能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水墨抽象超越艺术门类和文化边界的想像力的表现力。而且如杨劲松所说:“在水墨的技术性使用上,由于我没有所谓正规的程式化教育,它们在我手中便少了许多的陈腐的定式,而更像是一种感情表达所需的工具。”这就使他在“观看和表现艺术时的着眼点自然就自由了许多”。

 

——(摘录评论家皮道坚《从艺术史和心灵史看90年代实验水墨》)

 

杨劲松在过滤自己的思绪,在拨开层层的掠影求见真相。真相存在于根,根藏在生活之中,生活就文化的整体。大漠西北人的生活,就是他们传统文化的根。杨劲松创作了一系列大漠西北人生活的铜版画,如《生灵》、《故乡的期待-十里红》、《初晴》、《烛光》、《永恒》等。生活出理念。他要缔造属于自己文化意识的理念。

 

杨劲松强调在创作中,不以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也不以装腔作势的“拿来主义”为目的,同时也不排斥艺术家表达时,采用各种不同的实验方式、新技术与新发现,讲求艺术家主体意识的流露,主张艺术不应为其它学术的附庸。这些主张正是针对在文化混斥中所生的种种弊端,他的主张,旋即引起中国大陆很多人士的回响,也不有少学院提出回应。
 

 

——(摘录艺术家仇德树《路漫漫其修远兮-杨劲松的艺术道路》,原载台湾《雄狮美术》第234期)

 

当焦虑感在困扰着城市中的人时,每个人都试图寻找自然。位于雪仑柏格大街57号,柏林艺术家协会画廊正展示着“作为艺术主题的风景”画展……

 

用一种俯视的角度——相对于令人着迷的开端,杨劲松这位居住在柏林的艺术家,使用中国水墨画的方式,极为准确地表现了他对此主题的把握。在他这一系列作品中很巧妙地综合了中国的传统和欧洲当代艺术的精神。“把个人当下的感觉融进创作中”,这位艺术家是如是解释他的艺术的。这一组被冠以《四季》的作品以一种无穷的人文关怀,十分感人地表现了自然这一主题,并传达出一种哲人般的宁静。同时,这批作品还带给我们一条洞悉艺术谜一般世界的途径。

 

——(摘录行车报刊专栏评论家托马斯《作为艺术主题的风景》,原载tflgDIE WECTrb ,1995年8月5日)

 

假如对悲剧经验的言说是指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我们看,我们就可以把杨劲松视为这样一个在对人生面具的撕毁中向虚无挑战、探寻存在意义的悲剧作者。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意义真空,因为它是探寻本身,意义是一个动词的现在时刻朝向积极呈现的生命状态,也即“智慧、追求美,它把虚无变成自己的美餐”(加缪)。杨劲松的旅程是从把握自我困境开始的(其潜在的话语是一场面对自我的殊死格斗)——虽然我们难以肯定,可能正是在旅德期间同时被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双重抛掷,才使这位艺术家从自身文化分裂所发现的噬心而狰狞的黑暗经验中如此惨痛和酷烈地体验到人格和精神分裂在当代的普遍性,杨劲松这位早年本土历史和文明的经验追寻者也就转而至对当代精神的视觉探求——其实也即关于我们时代分裂与癫狂话语的美学探求。

 

在一篇文章中我曾写及:所有本质上的艺术家都就是版画家和黑白艺术家。当架上绘画在日新月异的新艺术观念及多媒体美术的挑战下被宣判为“死刑”时,杨劲松通过其杰出的“素描本文”的有力的争辩,为这一形式争取到了“缓期执行”的权利,并使之从美术学院教授手中挣脱“工具论”的奴役,在这一“众所周知的形式中唤起奇异的能量”(喻罗德。卢森堡)。我并不打算在此断言,当人们在今后与素描中的黑色神灵不期而遇时是否会得益于这位艺术家极为出色的努力,但我们却几乎可以肯定,作为一位版画家,杨劲松对素描较之其它形式更为第三和得心应手(在其早期作品中我们已发现素描是这位版画家偏爱的基本绘画语汇之一);并不是让这一沦为拙劣匠人托工具的日渐式微的艺术亡灵借尸还魂,而是在自己的奋力一搏中从废墟上的风景中找回这一绘画的“词根”及这一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艺术语言朝向我们存在,如同我们说树的概念大于森林一样,我们几乎要得出素描大于绘画的结论。也如一位古典大师言及的“素描是艺术的诚实”(安格尔),杨劲松以一种最相互然而却最有力的形式语言将我们在“色欲”中沉浮的视觉带入到“黑白胶片”和版画般的“地质年代”,去聆听着存在最真实的声音并经受无言的震惊和颤栗。对人的精神世界当代境况的关注及其不可言说的内在焦虑、精湛而无懈可击的绘画技艺和对文化传统与时俱进的缅怀和深刻眷念——杨劲松将这种着念归结为“对深邃智慧的文化渴求”所有这一切使杨劲松成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气质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画家”(这个概念应明显地有别于“鸟语花香”、在时代的激流中以遗老遗少自居的“新文人画家”);而建立“结实的中国美术的视觉方式”(杨劲松语)则成为这位美术家作为美学理想的“文化出发”的另一种渴求。

 

——(摘录现代先锋派诗人李岩《我们时代的神秘面孔:人的碎片——杨劲松简论》,原载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举办的1999年“第四届艺术新秀创作展”同名画集,1999年)
 

 


【编辑:王厚发】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