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收藏圈被遗忘的角落

来源:美术报 作者:徐惠林 2012-06-16

这些年,随着全国文化建设中古玩市场的兴建,电视媒体“鉴宝”、“赛宝”、“寻宝”类节目的热烈敲打,以及艺术品拍卖中“天价”拍品的不断蹿出,收藏市场也随即喧哗骚动起来。应该说,这是国力强盛、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的体现,也是现代人市场意识逐步成熟的“内力”驱动使然。

  

但很多后进的收藏者也不禁感叹,第一、二桶金已被捷足先登者挖走,“捡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在赝品遍地走,寻真实难,天价漫天飞、钱少干瞪眼的情况下,是否就“走投无路”了呢?由此,在书画、瓷器、玉器、家具、杂项之外,寻找“被遗忘的角落”,捡漏新门类藏品,或者说,在上面这些常规艺术品收藏项目中,寻找被忽视的角落或低估的空间,就成为许多后来者的探索、发现之路。作为媒体人的笔者,最近为此事在报业网上的空间设置了讨论话题,请爱好收藏的网友出点子、发高见,整理如下:  众藏家说“角落”  此话题抛出后,反响热烈。

  

网友“顾虫”说:现在听说高古陶器、瓷器价位蛮低的,这里面是否存在一个漏洞?我们宜兴那里,有批工薪阶层,钱花得不多,但家里都收得满满的。我自己业余搞点汉罐,这几年增值较快。几年前我花一两百买的东西,现在有人愿意出三四千收掉,据说以后还要涨呢。这些都是这些年来搞基本建设时,从地下挖出来的。再过几年,基础设施建设慢了,出来的就少了。我们这一带汉罐之类的东西,全国算多的。

  

网友“北京海龙”说:清末民初的照片,最好是黑白的,没有底片的那种都是绝品。解放初期,那些火热年代的“上山下乡”、“造梯田”、“深挖洞,广积粮”,如有照片也不错,改革开放后一些有时代特点与地域代表性的图片都可以收藏起来,收藏老照片,大有“钱”图!

  

网友“老掘头”列举了3类: 

  

一、“文革”遗存物。如今,除了像章、书籍,市场上还多见外,想得到一件该时期较好较精的“时代见证”物品,相对来说,已没以前那么容易了。但由于距现在时间毕竟不太长,时不时还会有一些“冒”出来。这些物品砍价相对容易,“掘”一下,假以数年,我想肯定是有戏的。

  

二、典型农器具、生活用具。现在,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正在进行着一场潜移默化的革命。最近我去了几家乡村农家乐,想带孩子看看什么是老水车、打年糕的老石臼、磨豆腐的老石磨、承廊柱的雕花石墩,甚至想看一把童年时撑过的油纸伞、雨天出门披的鬃榈老蓑衣,都已经很不容易了。许多已被搞坏了、扔了、打了、烧了,以后再找这些东西就得去博物馆里找了。我认为,这些生产、生活器具或用品,经济和艺术价值可能差些,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三、老的书信、尺牍、票证、碑贴、拓片。现在,书写工具的革命已席卷全球,虽然仍有许多人在坚持传统的纸与笔,但那“笔”更多的是钢笔、圆珠笔、铅笔或水笔,用国粹毛笔做平常办公之用者已属凤毛麟角。手捧昔时的毛笔书信,哪怕是个账本、尺牍,你都会觉得很珍贵,充满了旧时代的韵味和人文气息。还有一些老的碑帖、拓片,现在一些书法家们都不一定能拿出多少。

  

网友“心在高原”:现在瓷器收藏太注重品相,我觉得有点残的老瓷器也挺好。价格便宜,历史文化价值没区别。还有一些精美的古瓷片也值得收藏,做成包银的饰件,挂起来很雅。日本就有挂古瓷片的时尚。

  

藏家的提醒与赞言

  

对于当下的收藏热,有些网友跟帖,提醒大家不要盲目冲杀。也有网友对前面跟帖中提出的“角落”收藏表示赞同,并呼吁有见识的收藏者向那些方面进军。

  

网友“秋林闲坐客”认为:收藏只有不被重视的领域,没有被遗忘的角落。他提醒大家,古玩行里水很深,阅历不多者千万要当心,每口陷阱上都有一块肥肉。

  

网友“阿鸦鸭”提醒:对于“旧医书”收藏,假的也很多,小心走眼!

  

网友“颂雅风”跟帖:对于网友“顾虫”在跟帖中探讨“高古陶瓷是否存在一个大漏”,他说,所言极是。并转发了一篇关于高古瓷的文章,这篇文章里说:高古陶瓷以不可征服的艺术魅力一定会让人追随崇拜,爆出震撼人心的天价。这是古人给我们的信心!官窑瓷器收藏已成故事,高古陶瓷收藏才是这个时代的黄金走廊。

  

网友“恋茶客”:紫砂壶现在正走出低谷了,抓住时机吃进,来日必升温。因为好的紫砂土料在锐减,浙江长兴的紫砂壶工艺,水平在宜兴之上,价位比宜兴便宜好多。我觉得,如果谁想投资,可在这个领域里探探。“被遗忘的角落”称不上,但潜力可能是有的。”

  

行家谈收藏理念  

  

诸多网友在跟帖中不仅列举了“遗忘的角落”,更谈了他们的收藏理念。

  

网友“适履”认为:收藏,就是寻觅“被遗忘的角落”,拆迁与搬家是主人的“失宝”之时,也是收藏者慧眼识珠的“淘宝”之际,机不可失!旧籍、瓷杂、门墩、雕梁、绣品、床榻、帐钩、老钟、帽珍、玉件、挂历、证章、搪瓷、家书、档案、课本、农具、贺年片、灶头画、油漆画、连环画、明信片等等,满目琳琅,俯拾即是。

  

“毋躁”说:收藏,就是留住岁月的原汁原味,而不是假冒仿古。

  

“冢当”认为:收藏,就是远见卓识,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台湾建筑家登琨艳将沪上苏州河畔的旧仓储变为艺术家的天堂,他用旧城拆迁时被弃的“黛瓦”,在姑苏的大酒店垒起了“波光鳞鳞”的诗意之墙。在房地产商群起,崇洋的楼盘蜂拥而来之时,高档的台商公寓却以在小区里“收藏”到徽州的古宅与吴越的古桥而洋洋自得,会所里看到的是精美的雕梁画栋与硕大的青石柱础,花园小溪边的古桥能触摸到岁月沧桑的质感。

  

“恒有”说:收藏,就是将不再流行的老物件变为时尚,对后代而言没见过的其实都是新奇的。上世纪60年代出生者对60年代以前的旧物感兴趣。民国到“文革”,历经战火与动乱,存世的旧物其实并不算多,却成就了潘家园地摊的辉煌。

  

“菜中郎”说:收藏,就是要记录下难登大雅之堂,或主流传媒不屑的人和事。所谓“难登”或“不屑”其实都是暂时的,时过境迁,等“奇迹出现”之日,甘坐冷板凳的有心人,便可作独家报道,以专家自居,旁若无人、侃侃而谈。日记与笔记收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史,是正史无法替代的原始史料。这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啊!

  

网友“一回生”:据说伯乐有个儿子,受其父影响,天天拿了一部《马经》去寻千里马,按图索骥一年有余,始终没有找到。一天他找到了,回来告诉父亲说:他得到一匹千里马,要点与《马经》上所说的相同,但又不是很像。伯乐问:到底什么样?儿子说:隆颅,跌目,脊郁缩,都符合的,就是不能跑。伯乐随他出去一看,原来是只大蛤蟆。收藏古董和相马同理。

  

今年的艺术品市场无论是“回归理性”也好,“遭遇寒流”也好,除了见仁见智之外,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昔年“封建糟粕”的古董、字画绝对是“艺术品”,这些“好东西”、“宝贝”、“人类文明的精华”等雅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并日益成为居家装饰、文化汲取、彰显品位、投资选择和礼尚往来的佳品。

  

笔者在网上设下的话题,尤如一份多项选择的抽样调查,它的反馈显现出了收藏爱好者和艺术品投资者的一些理念与思考。也许,这份粗浅的调查更大的意义只是一份“参照”,但愿它能给读者一点鉴戒、警醒或启发。

 

 


【编辑:易小燕】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