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云轩春拍推出的吴湖帆《灵岩山寺图》
春拍进入尾声,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拍卖统计数据的发布。不过,今年春拍给那些近两年涌现的新的职业角色“市场分析师”出了一道难题:如何解读今年春拍的统计数据?
为什么说是一个难题?拍卖统计数据不是明摆在那里吗?比如中国嘉德,今年春拍总成交20多亿元,与去年的拍卖业绩相比,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几乎都跌了一半。由此可见,今年春拍与往年相比调整幅度很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如果对比其他公司的数据就没这么简单了,比如上海泓盛,今年的总成交与去年相比回落13%,那又意味着什么呢?这就点明了“市场分析师”的职业难题,不是简单罗列拍卖数据,而是要对其进行专业、准确的解读。
以更长的时段来看统计数据,不难发现中国嘉德的总成交额在2009年以后的3年中连续翻番增长,因此,尽管今年春拍从去年的50亿元回落到20多亿元,仍然远远超过2009年前的水平。上述爆炸性的增长,与高价拍品大量涌现有关。而上海的拍卖公司在这段时间并没有经过如此爆炸式的增长,因此没有大跌并不令人意外。
同样的问题如果落实到前三年市场指标人物齐白石、张大千这样的艺术家身上,不仅从数据看流拍多了,单件拍品最高成交价、所有拍品的总成交额等更是差了一大截。与此同时,今年春拍有一个突出的现象,那就是价格的高低对拍卖有明显的压制作用,高价拍品难以成交。
“市场分析师”的职业角色来自证券金融市场,而艺术拍卖的数据解读最忌讳的就是照搬证券金融市场分析的方法:首先,艺术品具有唯一性,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与证券这样的虚拟交易品完全不同;其次,交易方式不同,虽然都采用竞价方式,但股市的连续交易,与艺术品拍卖的集中交易,带来寻价机制的根本不同,导致艺术品的流动性与证券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拍卖数据的解读切忌一概而论,一定要作个案分析。
当然,被越来越多的资本视为资产的艺术品也有与证券相似的地方,如艺术品市场与证券市场一样,也是资金推动型的市场:外部资金的涌入是艺术品身价上涨的直接动力;同样;艺术品的涨跌与股票一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民和藏家的“心态”。因此,艺术市场也会有股市中常见的“追涨杀跌”,今年春拍的低迷,就和许多藏家惜售心理有关,又和许多买家追涨杀跌有关。更重要的是,高价拍品与低价拍品属于不同的买家群体:大买家不出手,导致高价拍品受冷遇,交易数据惨不忍睹;但如果得出他们的价格已经大跌的结论那就太轻率了,只要市场氛围一变、买家“心态”一变,高价拍品买家群体再度出手,价格又会回到高处。
由此想到,投资学乃至经济学是不是一门科学,学术界一直有争论,因为都是研究人的行为,有人的主观因素在,具有不可预期性,不像自然科学。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数据的解读尤其是要借此预测市场的前景,会成为一个难题。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