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策展人黄笃曾说亚洲当代艺术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既要摆脱西方资本主义扩张和支配性,又要在思想观念上建构亚洲的主体性。7年后,亚洲当代艺术无论在市场表现还是在学术水平上走向新的阶段,相对于西方为中心的世界艺术版图,世界艺术趋势已经在逐渐发生变化。
2012香港艺博会
多元化的亚洲当代艺术版图
巴塞尔艺博会收购ART HK意味着以香港为中心的亚洲艺术成为了除了欧洲和美国以外的另一个重要艺术市场;而白立方、佩斯、高古轩等画廊不断扩张至亚洲也让亚洲艺术家开始进入国际画廊的代理视野之内,亚洲当代艺术开始以一种主动、强劲的姿态崭露头角。
亚洲当代艺术挑战西方为中心的艺术格局,必然存在一种共同性,一直在关注亚洲当代艺术的策展人黄笃曾经描述亚洲艺术家所具有的共同性:“如果考察一下当代亚洲艺术的新动向,不难发现亚洲艺术家具有共同或相同的特征,他们都试图创造一个超越‘亚洲性’的空间,即一种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的空间生产,这种艺术生产不仅建构了作品与观众、观念与社会、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扩张和延伸了艺术观念的表现形式。他们的目的主要在于表现亚洲艺术家的自尊、信心、想象力和创造力。”
亚洲艺术家所共同体现出的“亚洲性”并非单一而是多元化的,当代艺术表现出来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特性,目前主要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四个不同文化中的当代艺术系统,例如印度艺术家对于反殖民意识的表现,日本当代艺术从“物派”发展而来对于自身文化的注重。
由此可见,虽共为亚洲艺术,却在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各自的差异性。香港,亚洲艺术的龙头,美国高古轩、英国白立方、德萨尔特等画廊不断聚集在这里,高古轩画廊进驻香港时,负责人尼克·西门诺维克谈到:“进军香港的计划并非仅以中国为目标。香港被视为整个亚洲的一个平台,在韩国、台湾和日本已有惊人的藏家基础。”香港的自由港身份和免税政策所带来的必然是艺术品市场的青睐,然而香港本土艺术家和画廊并不占优势。毫无疑问,中国大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模式是香港艺术市场的坚实后盾。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虽然仅仅是短暂的30年历史,但却有蔡国强、张洹、林天苗、徐冰、谷文达等一批当代艺术家在国际上获得重要位置。从30年前文革后具有政治意识的当代艺术萌芽,对于西方当代艺术的借鉴成为中国艺术家创作的必经之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至今,个体创造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成为当代艺术家的努力方向。
日本当代艺术的起点追溯至明治维新时期,而在二战之后则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物派”成为日本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最好诠释,而在近几十年内,日本艺术家开始拒绝群体式的艺术风格,开始注重个人的艺术形象,表现个体创造力的艺术家居多,例如村上隆、小泽刚、宫岛达男、奈良美智、草间弥生等艺术家。
韩国当代艺术则主要以鲜明的韩国文化传统为主体,整体风格多样化,但韩国艺术家的文化身份明显,韩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与韩国传统密不可分,韩国艺术家以已经去世的影像艺术家白南准为奠基人,包括金素甲、崔正华、金小罗等。
印度当代艺术则是继中国当代艺术之后又一个崛起的艺术大国,尤伦斯甩卖中国当代艺术之后也表示会转向印度当代艺术的收藏。印度当代艺术受文化历史和宗教矛盾影响很大。香港汉雅轩艺术总监张颂仁致力于中国印度艺术交流多年,他认为在坚持自身传统方面,印度比中国做的更好,他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说:“印度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表达中是与中国艺术家的表达是恰恰相反的,印度这个国家被殖民了200多年,他们被殖民的制度已经建立,所以印度艺术家在创作时有一种反殖民的倾向;而中国则恰恰相反,没有被完全殖民过,中国社会反而是对西方的向往,学习和模仿。而印度对西方是一种批判和挣脱,努力保持自我传统文化。他们一直在坚持民族文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印度的艺术与中国民国时期有一定相似性。印度艺术里对于自身历史的信心比中国要强。”目前在国际上活跃的艺术家包括安尼施·卡普尔、古普塔等艺术家。
徐冰等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国际艺术上获得重要位置
进入国际化的艺术家选择视野
亚洲现代艺术经过或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发展至今,能够进入国际化艺术机构的视野对于艺术家而言并不容易,近年来,在以西方艺术世界为标准的选择体系之下,亚洲艺术家也逐渐开始以个体形象进入国际机构的选择视野,这对于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文化内涵的表达提出挑战。
亚洲协会美术馆馆长招颖思(Melissa Chiu)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讲述了美术馆对于亚洲艺术家的选择条件:“第一,我们选择的艺术家的作品必须追求创作的一贯性,可能某位艺术家只有五年的艺术生涯,或者十年或者更多年,但是他必须始终很执着地在他的艺术路线上坚持下去。第二,我们会选择一些美国公众可能平时没有看到的,或者很少了解的一些关于中国艺术的方面。第三,这个艺术家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或者是理念,跟其他人有所不同。这样能突出一个特性,做艺术或者是艺术家做艺术的一个特性。”
除了国际艺术市场的画廊和拍卖行对于亚洲艺术关注以外,英国泰特美术馆、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协会美术馆等大型艺术博物馆也开始不断推出亚洲艺术家的大型个展,例如中国艺术家徐冰、蔡国强、张洹、林天苗、印度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韩国艺术家白南准、日本草间弥生、泰国艺术家Montien Boonma等。
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便是这些机构之一,在推广及促进当代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方面是公认的表率,美术馆1990年成立当代亚洲艺术项目,从2007年开始宣布收藏当代艺术,美术馆对于亚洲艺术的收藏在1956年建立之初就已经存在。
招颖思(Melissa Chiu)讲述了亚洲协会美术馆和亚洲艺术的渊源:“1956年在洛克菲勒三世强烈的主导下建立了这么一个机构,当时因为是‘二战’刚刚结束,亚洲在美国人的印象中还是贫穷、社会问题突出、属于破旧的战乱的年代,大众觉得亚洲没有太多很光鲜的感觉,但是洛克菲勒本身自己也收藏一些亚洲艺术品,所以他也特别有兴趣主办这么一个机构,通过艺术让美国人了解亚洲的另外一面。他也深深地觉得亚洲会慢慢地发展起来,会发展得很好,而且就是如今也证明了他当时的预言,有很高的远见,亚洲艺术确实发展得特别好,大家也特别关注。目前亚洲协会经过了五十六年,已经成为全世界比较少有的通过艺术和文化介绍亚洲艺术,还有关于政策研究、商务交流、教育推广等,比较三维地向美国观众介绍亚洲系列文化的一个机构,这是一个比较独特的,从这一点上来讲,我觉得其他的机构很少有这样的使命和核心的去做这个事情。”
而艺术家与西方画廊的合作并不相同,刘野从2006年开始与Sperone Westwater画廊合作,他的个展“Bomboo Bomboo Broadway”也于9月初刚刚开幕,他谈到西方画廊选择艺术家的方式:“亚洲协会美术馆这种机构的选择首先是优秀的艺术家,其次也更也更重视文化和政治背景。有一些重要的私人画廊可能更注重纯艺术方面的选择,自由度更高一点,纯粹的艺术上的考虑比较多一点,简单一点,但是每个艺术家的方向不一样,在西方甚至现在在中国,不同的艺术家都能找到他的归宿,这就是私人画廊的优势,什么风格、什么观点都能找到你的知音。”
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标志性圆点作品
亚洲当代艺术主体意识的建立
从最初的学习借鉴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至今,亚洲艺术已经走出了西方世界的歧视和好奇心理,对于西方画廊而言,无论是亚洲艺术家还是欧洲艺术家,选择的标准还是以艺术家的个人创造力为主。
招颖思也谈道:“我们在选择艺术家时,并不会刻意地就要突出他的民族性或者是国籍,比如林天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将近二十年的艺术生涯,或许美国人看了以后不会觉得她是中国的,没有太强烈的中国符号性的作品,亚洲协会一贯是很主张去推崇艺术个性化的方面,首先他是作为艺术家,比如他这个艺术家可能是中国的、印度尼西亚的或者是美国人,这是其次。反而作为艺术家是最重要的,他的艺术是最重要的,其次会再归类你是哪国人,不同的类型我们是比较推崇艺术家的个性化,艺术本身,不是把他的国籍强调得非常重要。”
黄笃在谈到亚洲艺术的现状时说:“亚洲已从抵抗和苦恼、偏见和歧视中走出来,并正在迈向协调和发展,亚洲人既重新思考亚洲新的秩序,又重新定位亚洲文化。因此,与以历史观念的角度思考亚洲相比,作为方法论的亚洲或建立交往机能的亚洲在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亚洲主体意识是如今亚洲当代艺术的职责,而这并非仅仅是艺术家的责任,还包括机构、策展人、藏家等所有艺术环节,黄笃曾经谈到:“亚洲的主体意识并不是表现时髦的文化风格,而是再现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亚洲策展人、评论家和艺术家具体通过对亚洲传统、宗教、社会、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问题的揭示,提高了亚洲艺术的高度和深度。我想,认清亚洲这一历史概念内涵和艺术现象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进一步实现亚洲当代艺术的理想。我们必须通过行动促进亚洲内部与外部的文化互动。”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