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80”“90”的艺术志业

来源:中国网 作者:朱永安 2012-11-15

 叶琛的国画作品《我们的城市――堵车》,运用中国山水画的留白,表现出城市生存“堵”的面貌。

 易连的装置《每次都是惊喜》,从不同地区拆迁的老建筑中各收集一块砖进行编号,构成了具有历史感的“书籍”。

一个青年画家、一个美院应届毕业生、一个工厂的设计师、一个传统手工艺的年轻传人、一位美协的员工,他们所谈论的“艺术”是同一个艺术吗?在同一个词语――“艺术”的名义下,是否能够改变艺术专业和领域对人的限制?对于所有人来说,“艺术”这个词的超越性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

11月9日,由浙江省文联、浙江省美协、宁波市文联主办的“青年志业――8090浙江青年艺术作品展”在宁波美术馆拉开帷幕。在这个以200多位“80后”和“90后”青年艺术家为主体的展览上,展示的不仅有近300件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还有三位“80后”策展人具有思辨意味的询问和重新定位艺术概念的雄心壮志。展出作品是从600余件投稿中遴选而出,包括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动漫、艺术设计方案等类型。

“从策展、调研到记录直至布展团队,都由198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担纲,参展艺术家和调研的对象,更是针对‘80’‘90’的新生一代。在观看与自我观看、研究与自我研究的过程中,‘青年志业’展览不仅仅限于展示‘标准’的艺术和艺术家,而是试图通过社会调研,发动同龄人,以‘艺术’作为切入的线索,以‘艺术’作为展示的方法,呈现对于完整的个体、有想象力的人生、社会性的创造力、日常的生产劳动、青年生活与文化的关切和思考。”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80后”策展人刘畑、翁桢琪和宋振熙如此表达他们对于此次展览的策划意图。

除主题展览外,一个名为“再同学少年”的专题工作坊也同时在宁波美术馆进行。“回到那年”“树的问题”“高三8班”“107宿舍”4组工作坊主题串联,曾经在考前班、美院附中、大学宿舍等不同阶段在一起的同学们随着毕业开启了不同的生活,他们从共同的艺术发源地四散开去,渐行渐远。有的人目标清晰方向明确,有的人上下求索左右探寻,也有的人彻底离开“艺术”过起简单生活。而继续在“搞艺术”的同学们,由于“专业”的区隔,或者各自艺术理念的成熟,在艺术观上也渐渐疏远、陌生,甚至相互排斥。在这4组工坊中,当年的同学在当下的状态中重新走到一起,在为期8天的时间里,进行思想的交流和艺术创作。

对于参与此次活动的青年艺术家而言,展览现场绝不仅限于宁波美术馆的展示空间,其背后是通过采访调查,组织起一次青年、艺术、社会生活的全省范围的访问和讨论,同时,展览和调研既是一次青年之间互相学习的机会,也是一次向社会提问的机会。

作为展览的重要部分,三位策展人深入青年人日常生活的调研和记录也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反响,调研采访对象并非只是参展艺术家,还包括杭州、嘉兴、衢州、宁波、舟山、台州各地各行各业的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青年。他们中,有在电台工作、热爱播发新闻却不热爱新闻的播音员,有心怀南丁格尔梦的“90后”男护士,有喜欢改装汽车的“富二代”,有浙江师范大学毕业的基层美术教师,有开设“宝丽来”(即时成像)文化创意小作坊的中国美院版画系毕业生,有杭州热爱原创魔术的青年群体……

面对着青年人理想与现实、生存与生产、志业与职业的纠缠状态,展览未必能够给出一个答案,但疑问本身就是青年人之所以具有艺术活力的表现。策展人刘畑说,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成为社会中坚,并且作为青年人的榜样拥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与此同时,也有更多的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继续坚持理想,或直面内心的困惑,继续寻找着一种与时代相处以及自我“安置”的方式。这些坚守和探索着的青年人,未尝不是在“艺术”地存在和生活着。在刘畑看来,这些案例中的青年人,不仅仅是一种呈现,甚至他们本身的生活也不需要被冠以“艺术”的名义,但是作为同龄人,关照这些青年人的生存状态,可以在简单的艺术展览之外,形成更为真切和具有深度的反思。

 


【编辑:赵丹】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