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宋庄聚集了很多艺术家,是闻名遐迩的艺术群落。走进宋庄,道路两旁到处都是卖绘画用品的商铺,这让人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弥漫在空气中的艺术气息。
沿着一条小巷走进了一排颜色统一、整齐坐落的平房,画家杨晓云的工作室就在其中。杨晓云出生于油画世家,自幼开始接触和学习油画,上世纪80年代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他的作品把中国文人山水绘画的情怀,用娴熟的西方油画技艺来表达,达到“以意构境,以意造型,以意生色”天人合一的状态,开创了意象油画的新格局和新境界。
走进杨晓云工作室的院门,立刻传来一阵狗吠,可能是因为太静的缘故,犬吠声显得格外清晰。这个小院子不大,十几平方米左右,但给人十分清新和松弛的感觉,绿藤缠绕着支架生长,形成了天然的绿色屏障,前面摆放着一套桌椅,可以想象坐在绿藤旁边,呼吸着绿藤释放出来的新鲜空气,喝着浓浓的茶水,仰望开阔的天空,别有一番闲情雅致。
推开工作室的房门,房间很小,满屋堆放的绘画作品,使房间更加拥挤,一台小散热器发出嗡嗡的机械响声,正对着杨晓云的画板,画板上是一幅还没有完成的山水油画。在房间角落里,摆放着一对很小的音响,播放着肖邦的钢琴曲。这就是杨晓云的工作室,杨晓云向记者介绍说,“我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有时候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屋子也不出,饿了就吃盒泡面。”
杨晓云的描述让记者感觉到,他的生活除了累,还有就是孤独。可杨晓云却没有这种感觉,他说,在创作过程中,早已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完全融入到了作品之中,不知道疲惫,感觉不到孤独,有的只是兴奋和激情。
在宋庄,与杨晓云拥有同样心境的艺术家还有很多,艺术创作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然而,据了解,这些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并不理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名利追求已经成为社会常态的今天,心怀艺术理想的他们,往往会被社会所忽略,甚至是抛弃。
十八大报告中提到,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文化创作与商业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文化产业化的必然,这对于单纯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门并非易事。
在与杨晓云的交谈中,他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他说,“作为一个画家,如果以钱为目标,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但现在的画家有时又不得不为钱低头,因为要生存,因为要买画笔和画纸。”这样简单朴实的话语,真正地道出很多艺术家的心声。
这是一个很矛盾却也无法避免的现实,艺术家生存,需要经济上的来源,而仅仅为了经济上的满足而进行的创作,往往会散发出一股铜臭味,很难产出佳作。由此看来,像杨晓云这样一心追求艺术价值的艺术家们,看上去是如此孤独,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将艺术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他们也讨厌这种为实现经济价值而进行的创作,因此只能继续孤独地创作,孤独地追寻自己的艺术理想。
事实上,这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痼疾,也是亟须解决的。文化产业应该区别于其他产业,艺术家处于产业链的最顶端,是产品的制造者,应该给予他们更大的空间,从艺术创作的特殊性出发,不能盲目地用经济利益对其施压,只有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才能给艺术家更多的创作灵感,才能产出更好的创作,这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再一次见到杨晓云,是在上海环球中心举行的杨晓云油画、新瓷画的个人画展上,画展上展出的是杨晓云近年来的油画和新瓷画作品,观展人对于杨晓云的作品评价很高,对于别人的评价,杨晓云总是谦和的微微一笑。画展结束后记者向杨晓云提到画展的成功将会给他带来什么的时候,他依然是微微一笑地回答,“我没有想太多,作为画家我只是想把画画好。这次画展从布展到结束我已经忙了快20个小时了,这比画画要累多了,现在就想好好地睡上一觉。”说完,杨晓云又是微微一笑,向记者道了别,这次的笑容略显疲惫,同时也流露出幸福感和满足感。
艺术家是需要得到社会认可的,在他们孤独创作的背后,不是对作品的孤独享受,更不是在金钱利益趋势下的妥协,而是希望与所有人分享,得到认可和肯定,这才是最纯粹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