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2012:那些陨落的艺术星斗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2013-01-16

黄苗子 (1913~2012.1.8)

岁暮,仲冬,不平凡的一年又将过去。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了新步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众多艺术工作者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不断提供着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斗转星移、白驹过隙。同样是在2012年,很多资深老艺术家离开了我们,他们有的是知名的漫画家,有的是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有的则是知名的书法大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犹如夜空的星斗,宛若闪耀的星辰,在2012年行将落幕之际,让我们怀着尊重与敬仰之心,回顾那些刚刚离我们而去、为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事业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文化前辈们……

当代知名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黄苗子首先是文人,其次是学者、书法家、画家。”其生前密友邵大箴评价说,“大画家、作家这些称谓对于黄苗子来说都不重要,他自己可能也不会在意,重要的他是一个文人,拥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很高的艺术素养。”

黄苗子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长于香港,自小受家庭熏陶,喜爱诗画文艺,后在上海从事美术活动。他的书法功力全面而扎实,8岁学书法,12岁从邓尔雅习篆书,从籀文取法,而又受伊秉绥隶书影响,其作品以篆隶最为精彩。他的绘画技巧既有文人画与水墨画自由书写的特性,又有重彩画的色泽美。他治学严谨,发表过不少研究吴道子、八大山人等方面的美术史论文章,由他点校或参与校对的《画继》、《画继补遗》、《法书要录》、《图画见文录》、《历代名画记》等书籍,已成为艺术史方面的权威性资料。

黄苗子先生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心画根源在写心,激昂绵渺或底沉。不知时世葫芦样,自理丝弦自定音。”在他心中,每个艺术家因经历的苦乐不同,艺术上的表达方式、感情、风格也各自不同,而自己只是“平凡的艺术信徒”和“行走在艺术上的票友”。

英韬 (1925~2012.3.25)

原名杨筠生,天津人。北平辅仁大学社会系肄业,华北联合大学政治学院、文艺学院毕业。1949年在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美工队工作。同年8月调铁道部人民铁道报工作,1953年3月调人民日报工作。1976年曾在《美术》杂志短期工作。1978年调回人民日报任文艺部副主任。1979年至1996年任《讽刺与幽默》主编。

其漫画比讽刺诗形象地运用爱憎分明的思辨力戳穿、痛击贪赃枉法、欺世盗名。其作品入木三分地批评落后,鞭挞愚昧,扶正祛邪,观众读后畅意舒眉。

刘曾复(1914~2012.6.27)

祖籍河北省河间县,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任北京医科大学和首都医学院生理学教授。他从医70年,看戏却足足有90年的历史。从4岁那年他第一次被抱进戏园子看梅兰芳的《麻姑献寿》、余叔岩的《八蜡庙》开始,他就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曾先后向王君直、王荣山、王风卿三位先生学戏。刘曾复虽未从艺,但在京剧界颇有威望。

他对京剧艺术有很深的造诣,对京剧老生艺术和京剧脸谱研究颇深,1990年,燕山出版社为其出版的专著《京剧脸谱图说》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除发表了不少有关京剧史料的文章外,他还撰写了一本《春晖荐戏文选》,文中详述了京剧唱、念、做、打的表演,列举了12出戏,如讲唱的《上天台》、讲念的《一捧雪》、讲做的《卖马》、讲打的《南阳关》等,并附有唱段曲谱。

袁机 (1924~2012.1.21)

祖籍深圳罗湖,出生于香港,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他早年先后就读于香港万国艺术专科学院和上海美术学校,曾与同时期著名画家有艺术交往。早期作品《万众一心》上世纪40年代即被东京博物院收藏。1947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上,袁机作品与摄影大师郎静山的事迹在同页刊印,说他“有绘画天才”“擅长国画、西画、广告画,艺术修养颇深”。“每成一画,其构图、设色、笔法,不落前人蹊径,别创一格。”“外邦人士誉袁氏为‘中国现代美术作家之秀’。” 1980年,他的《竹鸟图》在第五届全国美展荣获一等奖,并与李苦禅、关山月、唐云、陆俨少、周思聪、吴作人等名家的作品一起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他说,“艺术是孤独的旅程,是一个人的发现。”上世纪80年代,袁机从上海退休后回到故土深圳居住,长期隐居在罗湖旧村,不问俗事,专心绘画, 不断探索,令艺术与人生合二为一。由于常年深居简出,回到深圳近20年的时间里,袁机一直被外界遗忘。直到2004年,深圳报业集团 《晶报》通过系列报道重新发掘了这位国画名家的传奇人生,他自成一派的画风和不求闻达、清雅脱俗的艺术品格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

周汝昌 (1918.4.14~2012.5.31)

生于天津,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集大成者。有7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岂同春梦随云散,彩线金针绣得来。”又诗曰:“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 周汝昌作的这两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周汝昌先生一生致力于红学研究,其研究方法师承于胡适,但又独树一帜。周汝昌先生重点考证了曹雪芹的身世与家世,并且仔细研究了大量清宫档案之后,得出了《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的观点。并且通过对前八十回的仔细研读,结合曹家史实,经过严密思考和逻辑推理,周汝昌先生为我们揭开了隐藏在书中的深刻艺术内涵,诠释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其研究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为广大红学研究者和人民群众所接受。周汝昌先生不仅在红学方面造诣颇深,而且在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宋诗词研究上德高望重,曾主持编订了《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杨万里诗选》等,广受读者欢迎。2008年登上百家讲坛为观众讲解四大名著,获得广泛好评。

董武炎 (1925~2012.9.2)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湘剧著名花脸演员。1925年他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梨园世家,父亲是湘剧琴师,大姐董筱艳是湘剧著名花旦,二哥董海奎是文武小丑,其弟董少华既是武旦演员,又是一位优秀的戏曲导演,夫人王艳雪也是一位花旦演员。 从学戏至今他扮演过大小200多个角色,擅演角色很多,如《造白袍》中的张飞、《访白袍》中的尉迟敬德、《五台会兄》中的杨五郎、《李逵闹江》中的李逵等。毛泽东、周恩来、贺龙、邓小平等开国元勋都观看过他表演的湘剧节目。

董武炎最大的特点是在艺术上敢于创新,不墨守成规。他嗓音高亢、宏亮,功架扎实、稳重。在探索、改革湘剧花脸的演唱方面,他去掉传统唱法中的沙音和炸音,发展膛音和虎音,把湘剧花脸的唱腔推进了一大步。如他在《造白袍》中张飞的唱段中,在保持湘剧花脸原有虎音特点的前提下,结合头靠把那种苍劲有力的唱法,把张飞年高性躁、为兄报仇的急切心情,演唱得悲、躁相融,声情并茂,十分感人。又如《装疯跳锅》的《装疯》一场中,他采用生与丑两种不同的演唱来衬托蒯通装疯的表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称独创。他还非常关心湘剧事业的接班人,在培养中青年演员方面,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他全心全意地把自己的拿手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中青年演员,如方保义、李继昌、黄运龙、徐君等,都曾受过董武炎的培养和传授。

蒋英 (1919.9~2012.2.5)

著名女声乐教育家和女高音歌唱家,军事家蒋百里的三女儿,钱学森之妻。1941年毕业于德国柏林音乐大学。1947年蒋英与钱学森结婚、同年二人在美国波士顿安置新家。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掀起麦卡锡主义风潮,钱学森归华申请遭拒,并被监禁。1955年才最终得以回到祖国。蒋英最初分配到中国歌剧院,后调往中央音乐学院从事音乐专职教育工作。历任声乐系教研室主任、歌剧系副主任、教授。著有《西欧声乐艺术发展史》,合译有《肖邦传》、《舒曼传》等。

钱学森曾这样评价他的妻子:“蒋英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也要感谢我的爱人蒋英同志。”

黄裳 (1919.6.15~2012.9.5)

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汉族,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联委员。

黄裳是一位学识渊博又很富有情趣的人,在戏剧、新闻、出版领域均有建树,与梅兰芳、盖叫天、巴金、吴晗等文化名人相交甚笃。其学识渊博、文笔绝佳,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当代散文大家”,晚年更以藏书、评书、品书著称于文坛。他著有《锦帆集》、《黄裳书话》、《来燕榭读书记》等书。上海著名文学期刊《收获》杂志称,黄裳亦是文坛常青树,年过九旬笔力仍健。2011年,黄裳以92岁高龄在《收获》杂志开辟《来燕榭书跋》专栏,堪称“壮举”,但也成为这位散文大家最后的亮相。

黄裳去世后,国内某媒体刊登了一篇题为《看那风流款款而行——黄裳其人其文》的文章。文中提到:“性情风流,文字风流。在世事纷繁人声喧嚣的闹市里,在一己选择的书香阁楼里,在漫溢着传统文人隽永韵味的小巷里,我分明看到了一位名士在款款而行。”

徐邦达 (1911.7.7~2012.2.23)

浙江海宁人,生于书画收藏之家。早年从事美术创作,1947年曾在上海中国画苑举办个人画展。1950年调国家文物局,主要从事古书画的鉴定工作。1953年以各地征集和收购到的3500幅珍贵书画作品为基础,重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1978年起,奉派到各地收藏书画,历时8年。曾去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鉴定书画藏品和参加学术研讨会。历任故宫研究室研究员、中央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著有《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等。

从18岁买下第一张画始,徐邦达在此后的80余年里,为国家鉴考、收购、征集传世名迹近4万件。徐邦达因书画之缘而鉴定,因鉴定而每日里与书画耳鬓厮磨。因自书诗词和鉴画题跋的需要,他一直注重于行书的练习和创作,终于在六七十岁时,形成了清润秀雅、韵味独具的自家风格。

张松林 (1932~2012.5.8)

上海金山人,国家一级编剧、教授,著名动画艺术家、教育家。早年就读于颜文梁创办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50年开始投身动画电影事业。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动画设计,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动画系副主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导、文学组组长、副厂长,《孙悟空》画刊主编,吉林动画学院院长,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松林参与了200多部(集)动画片的创作,主要作品有《没头脑和不高兴》、《小燕子》、《蜜蜂与蚯蚓》等。

张松林在动画理论和美术创作上也有不少贡献。曾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当代中国》电影卷、《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年鉴》等辞书的撰稿和编辑工作。曾发表《美术电影艺术规律的探索》、《中国动画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前景》、《中国动画发展历程》等论文40余篇。曾出版连环画《企鹅的故事》、年画《一只口袋》等图书数十种。个人事迹曾入编《中国电影家列传》。

南怀瑾 (1918.3.18~2012.9.29)

浙江乐清人,学者,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晚年在江苏太湖大学堂传道。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

南怀瑾的著作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个重要引导,王黛林回忆说南怀瑾的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代表作品如《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其中刊正了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他的《老子他说》等著作在命理及中医学研究中亦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编辑:田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