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探访三亚居民文博馆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付美斌 2013-02-20

蔡明康介绍书画的故事。

“这两本书介绍了我收集三亚本土文物的全过程。”还未落座,热情好客的蔡明康老人便取出他两本沉甸甸的笔耕力作递到记者手上。

初春的三亚,阳光明媚,从临春河六巷口拐入,转过一个弯,便看到庭院内有一棵足有两层楼房高的芒果树下,与长势茂盛的花梨、三两棵槟榔树,相依相衬。树下,四五人围坐一起,一壶清茶,一盘小吃,便谈论开四海文化。

这里便是荣获十佳海南文学开拓者称号、三亚市作家协会名誉会长蔡明康创建的“居民文博馆”后院。穿过一米宽的楼道,来到前厅使人眼前一亮,一条长长的全木花梨案台上,毛笔架,笔砚台一应俱全,《三亚史物今存》《三亚民间书契寻真》等书在案台摆放有序。四周墙上,有序的挂着聂鑫森、刘允良等各大名家的字、画。

站在大门前环顾,一幢六层楼高的洋房,与周围高楼相比,并无二样。只是大门前上方的一块暗红色木板雕刻的“恬退居”扁牌,悬挂在用褐色火山石做成的门框上,一幅同样用暗红色木板上的对联“门外斜阳户外海,窗前流水枕前书”挂两边,增添了不少文人之家的气息,两只烧制的土色陶鼓摆放大门两侧,雅趣倍添。大门左侧还挂着一块牌子“港门村社区居民文博馆”。

“2003年开始我就打算自己筹资办一个社区文博馆,把自己收藏的文物免费向市民展出,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三亚的历史文化。”年过七旬的蔡明康,精神抖擞,眼力好,记忆力强,他带着记者在屋内一一介绍。他说,这些东西都是50多年来一点一点从民间收集而来,一共收列有1300多件三亚不同时期的文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契据、书信、告示等十一类。在家人支持下,2012年5月,社区居民文博馆建成开放。

记者看到,在文博馆一楼近200平方米的展厅,沿着墙壁摆着展柜,足有32个之多。里面陈列着:黎族龙被,黎族峒长奥袍与帔衣,崖州的三寸金莲、木屐,海螺号角,五代百年槟榔灰缸,同治时期的过继合同书,中华民国纸币,崖州港门炮台火药缸,民国时期公鸡碗,崖州新郎新娘婚服,清光绪年卖田茔葬父字、卖地基葬母字,以及崖县话拼音方案(草案),玻璃柜还陈列着不同年代的地契、民国官民间的借据等,还有日本军侵略三亚时留下的战衣、水壶,以及日本军官使用的军刀……

其中,珍藏的《红军日报》相片,虽然只是一张相片,但是能从相片上清楚看到,当天出版的《红军日报》刊登着六个题目,“土地政纲”“中国红军第五军第一师政治启事”“红军第八军政治部招考政治工作人员布告”“中国共产党红军第三军前敌委员会布告”“中国红军第三军团总政治部招考工作人员”“共产党十大政纲”。蔡明康老人说,“《红军日报》是在三亚街头的一旧书摊拾得,但是几经搬迁,报纸也不知去向,幸存这张相片为证。”

“这是一封国民党军之妻的家书,我们三亚人,是一位书香门第之女。”蔡老特别介绍道,此封家书不仅抒写了对亲人的相思与眷恋之情,还反映了民国时期苏北地区高物价涨的经济形势。记者透过橱柜玻璃,看到家书字迹清析,可见上面写着:苏州的米每斤要7千元,鱼每斤2万元,猪肉每斤3万元,猪油每斤3万5千元,青菜每斤3千元,而且物价不断的天天还在上涨,普通一家二口之家,月需费用至少一百五十万元。

跟随蔡老在展厅浏览一圈后,再次坐下,慢品赠予佳作。翻开《三亚史物今存》,里面挑选了蔡老收藏的一百多件文物,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每一件藏品的由来及所展现的历史故事。《三亚民间书契寻真》,录有从中国第一部《康熙字典》的发现之旅,到收藏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地基契纸、土地房产所有证等等的来历。蔡老在两本书中对其藏品,或叙其搜求经过,或评其文化内蕴,或证其源源始末,亦繁亦简,各尽其意,还配有若干实物相片,图文并茂,相互映照。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