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白作品 肖像系列 铸铝 照片等 2007
“动·静”杨冬白师生作品展于2013年3月6日至24日在徐汇艺术馆及土山湾美术馆同时展出,此次展览布展上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将展览作品延伸至了老洋房的后花园。杨冬白是一位优秀的雕塑艺术家,他擅长于各种材料的拿捏,作品形式新颖,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从教多年,这次的展览展示了杨冬白在雕塑教学领域的各种成果。借助展览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徐汇艺术馆结为共建单位,并在徐汇艺术馆设立教学实习基地,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关系。
雕塑是一种古老的艺术门类,很小众,渗透着一种艺术家的灵性与厚度,有别于设计,要通过艺术家的手与智慧表达,并重视对造型艺术自身的把控与修炼。把纷繁的世界用最特殊的语言表达,它像文学中诗与词、古典音乐中的独奏器乐, 渗透着纯粹而贵气的美。杨冬白几十年来不断探究雕塑中的原理:对生存状态的解释,对人生的体验与表白,从中阐释出对人、生命与自然地理解与认识。进入这种状态之后的创作轨迹,游离、超脱于生活现实。
杨冬白认为雕塑艺术犹如是物质与心灵的结合,它纯粹而又有超然的力量,不必过多的修饰。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只想还原纯粹的人性、质朴的心灵。从近几年的作品形态上看,已显得愈来愈贴近生活,但又游离于生活,立意上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平常而又清淡。这就是杨老师要追求的东西:平淡、苍劲、异端、永恒。形体上处处充满着内在生命力并有着向上的张力,意在表现一种曲高和寡的境界。在这次的展览作品中,我们还看到了杨冬白老师的水墨作品,他说:“水墨画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有很厚重的历史底蕴。它的人文精神,文人气质,对东方人已经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对国人来说,水墨再熟悉不过了,其中的把玩性就很强了。”
杨冬白的学生大部分都是80,90后,雕塑五年期间,这些学生最主要的收获是艺术创作基础上的入门。杨冬白在教学期间始终强调:从想法到动手能力的落实。思维方式和综合把握能力的基础。对技术、对艺术创作原理、感悟当下文化焦点等的综合培养。这些是思维与动手得结合,是他们综合能力所需具备的基础。在当下文化的背景下,他们有着渴望被认同的审美、并追寻自我的存在价值。在教学中,学生作品个性的释放,格局的分布,并不是纯粹对老师风格的单一沿袭与模仿。学生有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不是简单受某种流派影子的影响,在艺术里面有对艺术本体和文化背景的研究。他们还没有进入主流社会,从现在的角度来说,学生的感觉没有完全释放,可以说是不足也是特点,学生的作品比较真实,但不是矫揉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