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战争血腥悲哀绝非通向荷赛必然之路

来源: 东方早报 作者:徐佳和 2013-03-11

获奖作品《叙利亚之困》

在顾铮看来,这张拍摄人们扶老携幼在夜色中跨境逃难的照片,尽管由于失焦导致了模糊,但是,充满了诗意。

对有58年历史,举办了56届的荷赛来说,也需要在“血腥、射杀、悲哀”的惯有取向之外进行反思——看世界要更全面地去看,所以在类别上设计了当代热点和日常生活。鼓励摄影记者在当代议题和日常生活里面,对生活展开更大胆的探索。作为唯一一位进入荷赛终审评委圈的中国人,顾铮强调:“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图像本身。”

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是每一位新闻摄影工作者心目中的一座高峰,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战争、血腥、悲哀因素发酵的环境的持续存在,让新闻摄影者对于真相之理想的不懈追求,似乎只有在这样的国际赛事中才能得到真正释放。在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下,这座新闻摄影高峰等同于中国当代艺术家又爱又恨却始终无法释怀的威尼斯双年展、让国内导演咬牙切齿的奥斯卡小金人。

3月6日下午,上海市新闻摄影协会在文汇新民报业大楼二楼举行了针对第56届荷赛的讲坛,讲坛由本届荷赛新闻摄影奖终审评委顾铮主讲,复旦大学教授顾铮也是举行至今已56届的荷赛唯一一位进入终审的中国评委,这也是本届荷赛的重大不同。中国摄影师已经连续多年在荷赛屡有收获,2013年,四位来自中国的摄影师在不同的类别获奖。郑晓群、储永志分别获得自然类、体育类二等奖,傅拥军、魏征分别获得人物类(观察肖像及表演肖像)、体育类三等奖。来自浙江的两位获奖摄影师郑晓群和傅拥军也参与本次讲坛,解析自己的参赛作品。

9位不同性别、国籍、身份的终审评委在5000张经过初选评委挑选的作品中评选出最后的奖项。“荷赛奖”分突发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人物、体育动作、体育专题、当代热点、日常生活、肖像、艺术、自然等类别。此次与往届有较大调整,删除了文化艺术和新闻人物两类,细化了体育类(分为体育动作和体育特写)和人物类(分为观察肖像和表演肖像)。

因为中国评委首次进入荷赛的最终决断阶段,半封闭的评奖过程让外界备感神秘,其间是否会出现针锋相对的讨论与明显的偏向性?“与往届不同,在每一个评奖阶段之间会有许多讨论,进入评奖过程时,主席会要求每个评委必须有发言,而且是点名一个一个点下来。因为大家坐一圈,有时候从这里开始,有时从那头开始,大家发言非常精彩,相互之间有一些笔记,会后有交流说‘你某一句点评非常棒,我一直在记你的点评’等等。主席往往最后以个人身份发表意见,发表完意见后进行表决,这样评委之间充分的讨论,其实对大家也是一个考验。这是一种相互之间的交流,也是通过作品作为媒介,大家充分了解对方,9天下来9个评委成为临时家庭,感觉有一种亲切感。从来不会出现评委相互之间,针对作品情绪性的表达,大家也不会有拉票的情况,会有自己的表态,‘我喜欢这个作品’,仅此而已。”顾铮回答。

荷赛从一个西方国家的国内赛事变成国际赛事,58年里办了56届,能够持续地办下来,始终以民间的姿态成为一个举世公认的平台,顾铮觉得,这样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值得国内赛事参考。“荷赛,国家没有投入,但国家有了收入。能不能有开放宽容、包容的姿态,为民间做真正的好事,创造良好的环境?做自己专业事情的民间的团体和个人,在自己专业事情上精益求精,这是软实力得以逐步形成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而言,将荷赛脱离新闻摄影的层面,跟许多文化问题联系了起来。

图像起决定性作用而非文字

纪实摄影,也就是新闻摄影需要配以一定的文字作为图片说明,似乎是每一位中国新闻摄影师的共识,在诸多国内摄影大赛中,这样的文字说明往往会起到一个图像之外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在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中,文字说明躲避在图像语言之后。许多国外新闻摄影图片的文字说明非常简洁,有些简缩到唯剩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甚至仅仅以“无题”为题。一般如果不是世界性公认的,而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新闻事件,又如何平衡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各类问题:农民工的问题、城市化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污染问题等等,理解中国现实语境下的纪实摄影所需要的特定的人文历史背景,是不是会成为被世界级新闻摄影大赛接受、认可的一道鸿沟?

这也是困扰很多国内资深新闻摄影师的一大因素,比如此次以组照《我想念爸爸妈妈》获奖的傅拥军为例,他特别提出感谢那位帮助他翻译的专家,这是一座架起中国摄影师和世界之间的桥梁。

在终审评委顾铮看来,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图像本身,只有当评委发生一定困惑的时候,才会请秘书将提交的文字说明念一下。“中国有4位作者获奖,自始至终评委应该不会知道有关中国题材一定是中国人拍的,不存在这样的预判。从这一点说评委也不存在对某个国家题材产生丰富的联想,包括评委对某些题材会有特别的倾向性。最后获奖的都是这么一路过关斩将,总的来说还是看作品本身说话。而我们中国新闻摄影界上有一个‘比翼齐飞’的说法,文字图像两个基本功都要好。然而,至少在国际专业平台上面,文字究竟有多大一个作用?我开始觉得有一点犹豫起来。基本上图片就是看图片,大量的新闻记者编辑,‘我真的需要你把说明说一下’,这样的情况是很少的,所以接下来中国新闻摄影记者,在更大国际平台上接受考验的话,我总觉得还是图像本身起了根本性作用。”

顾铮更强调“看一图胜千言的画面”,但这并不意味着视觉冲击:“所有视觉的强度有时候并不意味着过于强烈的色彩表现,所以我还是觉得讲故事如果讲得好,可以弥补语言鸿沟,如果你这个故事没讲好,图像整体上失败了,‘全’功尽弃。我在想摄影术的发明本身帮助克服语言的障碍,过分强调文字说明,这个要求是不是有点过分?再往坏里面想想,有些国内新闻奖项,是文字专业的人在评奖,他看图片的时候,对图片本身没有太多发言的权,规则制订在文字方面,这个文字写得好,其发言权的权重可能会比较大一点,这个说法也有一定偏颇性。一张照片是不是需要边上加上文学色彩很强的说明,还是应该让照片本身来说话?中国有些摄影作品还要配以一句诗词,这样对画面有了太多提升,但图像最终还是应该按摄影本身的规律,以画面为中心。文字说明只需要写在几点几分,在什么地方碰到一个什么事情,写清楚即可。难道需要表现文采,加自己感想在里面?如此对随时随地处在待机状态的新闻记者反而耽误时间。”

题材允许重复

郑晓群获奖作品《牢笼》表现动物园里动物的困境,与之前荷赛中国获奖者常河在选题上有所巧合,顾铮认为,“我觉得主题不存在被一个拍过以后,另外一个人不能拍。还有一个问题,评委对题材即使是完全相同,也可能心里有另外一把秤,同样题材,也可以是颠覆和提升,上次得三等奖,这次看看,有否突破,用一种宽泛的评选标准评选出一个结果。另外评委没有权利,没有义务复习前面的作品,不一定前面都看一遍。”郑晓群也认为,在主题一致的前提下,各人的影像表现上会有差异。

就像战争始终是新闻摄影中反反复复表现的主题,对于荷赛获奖题材的重复性,顾铮认为,这些战争图片可以启示我们,人类到今天还很不聪明,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经常像小孩一样,失去理性。无论运用的是高级的导弹还是核武器,这些高科技武器本身展现人类的面对问题的能力。

比如同样以战争为主题的《叙利亚之困》,在顾铮看来,这张拍摄人们扶老携幼在夜色中跨境逃难的照片,充满了诗意,画面模糊、昏暗,从摄影技巧来说可能会为人诟病,但获得一般新闻类组照一等奖,导致失焦的原因也许是作者阿莱西奥·罗门兹(Alessio Romenzi)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正好有一颗炸弹在不远处爆炸导致了大地和空气的震动。但人类为追求更自由、美好的生活而甘愿付出的那种努力与牺牲,都可以在这张照片中看到。阿莱西奥·罗门兹提交的组照中,唯有这一张是模糊的,“我能感受到他有确定的意志,一定要递交这张照片。”

对有58年历史,举办了56届的荷赛来说,也需要在“血腥、射杀、悲哀”的惯有取向之外进行反思——看世界要更全面地去看,所以在类别上设计了当代热点和日常生活。鼓励摄影记者在当代议题和日常生活里面,对生活展开更大胆的探索。这个空间的设计,不仅仅是对“血淋淋、哀悼、射击”的回应,评选不应该是对新闻的固化,也是通过对其他类别的参与,给出关于摄影的更多可能性。每一位评委都有或多或少的个人偏好,而在其的立场上,“我们经常觉得,如果语言、风格上有激进的东西,其实对评委是重大考验,你的承受度有多大,你的宽容度有多大,你面对这样一个作品,你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化学作用,最后反映在表决上面。”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