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藏品 美术馆的灵魂

来源:北京晨报 2013-03-18

刚结束不久的“搜尽奇峰20世纪中国山水画选展”可谓中国美术馆的“跨年大展”。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林风眠、吴冠中等大师的作品就这样出现在展厅里。展览刚开幕时,展厅里就挤满了观众。这让中国美术馆的副馆长梁江备感欣慰,“正值秋拍季,许多藏家都希望了解"名家"作品的真容,我们也希望多做一些有学术示范性的展览。”

比起中国美术馆11万件馆藏的“家底”,“搜尽奇峰”所展出的80余幅作品分量虽重,但从数量上说却如同“九牛一毛”。而11万件的馆藏,除了国油版雕,还有民间美术、书法、摄影、设计、建筑陶艺等其他门类。其中,民间美术作品占了6万多件,馆藏中还包括千余件的国际藏品。

美术馆“家当”啥来路?

据梁江介绍,中国美术馆最早有计划的美术收藏活动始于1961年由江丰、米谷、刘岘三人组成的藏品收购小组,他们为国家征集到第一批珍贵的美术藏品。1964年,邓拓将中国古代绘画作品145件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珍藏,其中有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沈周《萱草葵花图卷》、唐寅《湖山一览图》、吕纪《牡丹锦鸡图》、恽寿平《桂花三兔图》等国宝级古代瑰宝。

“建馆之初,一批老的美术家捐献了非常多的藏品,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拿着国家的工资就是为了国家创作,完全没有任何个人诉求,也不会谈什么作品价值。所以当时很多艺术家都是把作品无偿捐献给美术馆。另外还有一批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挂在琉璃厂等地售卖,但是听闻国家要建美术馆,只收了三五块钱的"润格费",就把自己的作品给了美术馆。现在馆藏的400多张齐白石作品都是那个时候收来的。”中国美术馆典藏部主任何琳介绍说。

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唯一一家跻身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的高校馆,馆长王璜生透露,馆内现有藏品在13000件,藏品大概分为几类,一类是美院历届青年学生的作品,另外就是一部分美院教师、老艺术家捐赠的作品。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当时的陈列馆也曾集中购买过大量展品。“当时学校领导认为,美院的美术馆应该为学校的教学提供条件,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同时提供可以临摹原作的机会。”

作品收集难有“免费午餐”

现今,中国美术馆和美院美术馆每年都会接收一些艺术家或其亲属自愿捐赠的作品。虽然老艺术家和其家属并未在费用上提要求,但美术馆会“奖励性”地给一些经费,和作品的实际市场价值比起来并不算多。这些老艺术家和其家属希望能将作品完整保存在国家的美术馆,让后人看到老一辈人的作品,而非将其流到市场或个人手里。据悉,李苦禅老先生生前就和老伴达成共识,希望作品存放在美术馆里。在他们看来,作品的价格再高,也不可能养活几代人,不如留给社会。据悉,中国美术馆新馆建成后,将拥有足够大的展陈面积,届时将会对大量馆藏品进行陈列展示。

除了艺术家捐赠,美术馆还会以收购展品的方式丰富馆藏,如各种展览过后,美术馆会从艺术家手里“收藏”一些作品。何琳介绍说,“美术馆会象征性地给艺术家一些材料费,当年那幅《父亲》也仅仅付给罗中立几百块钱。”

在收集藏品方面,各大美术馆都铆足了劲儿,以前只是公立美术馆之间的争夺,现在民营美术馆、私人美术馆也加入了阵营。面对“僧多肉少”的局面,美术馆和博物馆开始聚焦拍卖会,希望能用拍卖方式做“抢救性收藏”。去年秋拍季,元代朱玉《揭钵图》拍出2990万元的天价,而这件袁克文旧藏海外回流文物的买家竟然是上海博物馆。此外,北京故宫也曾以880万元拍得沈周背临的《富春山居图》,以1980万元拍得北宋张先《十咏图》等。

那么,中国美术馆是否会以拍卖方式拍得藏品?何琳表示:“美术馆对于市场化的方式还是比较慎重的,馆里也没有那么多经费,也从未以此方式购得作品。”梁江也透露,国家每年都会有2000万元的收藏经费,而中国美术馆每年都会收入1000幅至2000幅作品。在作品有价、艺术品成为文化产业一部分的今天,想要在市场上用2000万元的价格买到千余幅“珍品”,是完全不可能的。

高标准下保证件件是宝

提及作品的收藏标准,梁江表示,美术馆对于藏品有很高“标准”,“全国性的重大展览或比赛的获奖作品我们一定会关注。而艺术家本身在当代艺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也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梁江介绍说,为了把好专业关,中国美术馆成立了以馆长为核心、主要专业人员参与的收藏委员会,承担起审核收藏计划和评估项目的任务。同时,聘请馆外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收藏评鉴委员会,根据各艺术类别作品的评估和遴选,邀请相关专家进行鉴别和决策。面对不同类别的大量作品,秉持以主流创作为主、多元风格兼容并蓄的宗旨开展收藏工作。“经过层层筛选和委员投票,最终收集过来的藏品保证件件是宝,不太可能像个人收藏一样出现"看走眼"的情况。”

出库率低成美术馆“通病”

近几年,全国各大美术馆开始重视发挥自身特点,向博物馆看齐,针对馆藏作品策划相对固定的“陈列展”。以中国美术馆为例,全年共举办了114场展览,其中馆藏作品展有“中国美术馆藏力群版画特展”、“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等,共展出馆藏作品千余件。即使以年展出2000件作品算,如果想把美术馆的全部“家当”展个遍,至少也要55年。这还不算日益增加的馆藏数量。

一方面是观众报以极高热情追捧精品,另一方面是众多馆藏鲜有机会与公众谋面。在王璜生看来,“出库率低”几乎是中国绝大部分美术馆的“通病”,“从某种角度说,这算是历史遗留问题,只好留待我们一步步去解决。”

何琳表示,“自去年"搜尽奇峰20世纪中国山水画选展"开始,美术馆就把五楼的场馆固定为馆藏陈列场所,用以策划和展示馆藏精品。基于目前的展馆面积,我们也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盘点馆藏,提出一些专题藏品进行展览。”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则表示,美术馆一直在想办法增加藏品的展出率,“作品多,场地毕竟有限,为了让更多作品能展出,我们做了一系列努力。首先,近两年国内各地新建了许多美术馆,他们虽然有场地却鲜有藏品,于是中国美术馆就尽量帮他们策划好展览,再把展品借给他们展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就曾前往全国十余个省市进行巡展。此外,每年我们还会专门策划具有地方特色的展览,比如曾为内蒙古的观众策划过草原题材的展览。这都是为了展品能更多地与各地观众见面。”

据悉,算上对外出借的作品,2012年全年,中国美术馆藏品的出库率已达到3000件/次,而去年馆藏作品图片使用率也达到了5000张/次。“这样高的出库率,在全国的美术馆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何琳表示。

王璜生认为,面对“出库率低”的问题,与其一味地埋怨场地不足,不如好好地将自己的“家底”搞清楚,并进行相应的保存、修复和研究。在王璜生看来,毫无研究地进行展览是美术馆“大忌”,“我们应该更多地向博物馆学习,博物馆里的一个展览都要经过好几年研究,我们美术馆的藏品展也需要做大量工作。”

平衡出借需求与安保问题

正如梁江所说,面对有限的展厅面积和展不过来的展品,向外出借展品无疑是让展品多“露面”的机会。“只要对方不以盈利为目的,展馆条件满足恒温恒湿的要求,能有安全监控的条件,能有安全的运输条件,并且能够为展品上保险,一旦前提满足,我们还是很愿意出借藏品的,甚至是鼓励出借的,这也是作品加强使用的方式。”虽然鼓励出借,但何琳也坦陈,每次作品出库,所有工作人员都是“提心吊胆”,而馆里也会派一名工作人员跟车。即便如此,藏品从出库到展出、再回到馆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比如冬季气温低,运输作品时有可能对油画造成小的损害,夏天雨季运输时,可能会对纸本绘画作品造成损害。

对于藏品出借,王璜生表现得更为“纠结”。“支持展品的相关展出和研究是美术馆的职责所在,这样有利于公共资源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但如何平衡出借的需求和安全保障问题,就是馆内工作人员要做的工作了。”

【编辑:徐瀹槊】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