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伊东丰雄获奖意味日本战后建筑谱系获全面认可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蔡晓玮 2013-03-19

伊东丰雄

伊东本人也承认仙台媒体中心(2001)是自己职业生涯的高峰之一。

据说,他喝完啤酒后捏坏一个啤酒罐,然后对学生说,“这就是建筑”;据说,已经71岁的他看起来格外年轻,就算穿着粉红色的衬衣也完全没有违和感。他不像同年的安藤忠雄那样被早早地定位成建筑大师、励志偶像,但在不少新晋的日本年轻建筑师眼里,他是那座仍然在不断蹿高的山。

昨日,2013年度普利兹克奖揭晓,不断求新且心态年轻的他——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终于在一片众望所归的呼声中拿下该奖,也成为继丹下健三(1987年获奖)、槙文彦(1993年获奖)、安藤忠雄(1995年获奖)、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团队(SANAA,2010年获奖)之后,第六位荣膺世界建筑界最高奖的日本建筑师——这一方面意味着,在38位普奖得主中,日本占据了6席,仅次于美国(8席);另一方面,伊东的获奖也完整了普利兹克奖版图上日本建筑战后发展的脉络图谱,意味着普利兹克奖对于日本现当代建筑发展水平的全面认可。

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在英国的家中引用今年评委会的评审辞来说明伊东的获奖原因:“伊东丰雄在其职业生涯当中,创作了一系列将概念创新与建造精美相结合的建筑。四十年来致力于打造卓越建筑,他的作品涵盖了图书馆、住宅、公园、剧院、商场、写字楼及展览馆等诸多类型,每一次都力求建筑上的突破与超越。他是一位具有独特天赋的专业人士,善于在每项任务及每块基地中寻求机遇,并投身于发现新事物的过程。”

这一评选结果被《芝加哥论坛报》评论为“重返普利兹克奖的颁奖传统”,“在选择了那些相对更加年轻也更加不为人知的建筑师,如去年获奖的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之后,今年,普利兹克奖决定选择一位有着40年的从业经验、夺奖呼声已经持续了超过10年的建筑师作为获奖者。”而伊东丰雄本人对这个评选的结果表示了惊讶:“在去年一位中国建筑师得奖以及3年前SANAA得奖之后,对今年我本来没有抱什么希望。”这位与安藤忠雄同年的日本建筑师,终于在爱徒妹岛和世获奖之后3年,得到了来自普利兹克奖的肯定。

这是一位风格颇难被归类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中没有标志性的建筑材料、持续的建筑形态或者屡屡使用的建筑符号,他一直在改变。就像他自己在获得得奖消息之后所说的:“建筑必然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从事建筑设计时,我始终铭记:如果我们能够摆脱所有这些限制哪怕是一点,就能设计出更舒适的空间。但是,当一栋建筑完成后,我会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而它又转化成我挑战下一个项目的动力。因此这个过程也许在未来还要不断地重演。因此,我永远不会固化自己的建筑风格,也决不会满意于自己的作品。”他总结道。这或许也是直到今天伊东的新作仍然被业界期待、其本人仍然被后辈语带敬佩地提及的原因。

建筑语言丰富

伊东丰雄最有名的建筑作品要算是2001年建成的仙台媒体中心。这座层高七楼的建筑以玻璃作为外墙,用六层混凝土平板(蜂巢钢板加混凝土)和13根贯穿其中的管柱构成地下两层、地上七层的所有空间。每个楼层内的墙壁都减少到最低水平,允许各种功能在管柱之间的开阔区域自由分布。这一建筑方式与以“柱”来建造的传统日本住屋相同。而整面的玻璃,则增加了内外空间的流通感,一楼的玻璃可以开合,在进行一些特殊的群众性活动时,可以将一侧的玻璃完全打开,将室内和室外连成一气。虽然外观看上去透明纤弱,但在经历了两年前的“3·11”东日本大地震后,仙台媒体中心只受到些微的损伤。

伊东本人也承认仙台媒体中心是自己职业生涯的高峰之一。在费登出版社发行的《伊东丰雄》一书中,伊东丰雄说:“媒体中心在许多方面有别于一般的公共建筑。虽然这座建筑主要功能为图书馆和艺术画廊,但管理方一直积极致力于模糊不同使用之间的界限,除去各种媒体之间的固定障碍,逐步唤起文化设施今后所应该具备的形象。”评委会的评审辞中对这个项目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伊东丰雄曾经说他力求建筑的流畅,而不受制于现代建筑的局限。在仙台媒体中心,他利用管柱结构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从而使其内部出现新的空间品质。”

然而,即便仙台媒体中心算是伊东丰雄的代表作,在他的作品中也很难找到同样的、持续的建筑手法的运用。2004年,伊东在东京表参道为TOD'S设计了旗舰店,其中树木成为了占主导地位的关键设计因素。在设计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树木是独立的自然物体,其形状有着内在的结构合理性。树木剪影的重叠方式也产生了力的理性流动。这座建筑摒弃了墙壁和开放空间、线和面、二维和三维、透明和不透明之间的显著区别,某种特殊的抽象性成为其特点。树的剪影营造了一个新的形象,建筑自身具有象征意义的实体与抽象之间产生了恒定的张力。”2007年,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建成,建构方式又和前两者截然不同。为了让图书馆成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伊东这一次使用随机排布的拱形结构来营造一种感觉,让倾斜的地面和外面的公园风景和建筑保持连续。拱形用钢结构和混凝土做成,相互交会,这样可以让拱形的底部非常细小,而顶部可以承住二层的重量,这些交会的拱形把空间柔和地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在这里,钢筋混凝土既是墙壁,又是地板,又是结构,同时也构成空间。

就像普利兹克奖评审辞所言,研究过伊东丰雄作品的人都会发现其作品中不仅涵盖不同的使用功能,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建筑语言,他逐步发展并完美了一套独特的建筑语法,把结构与技术层面上的创造发明与清晰的形式语言相结合。他的建筑形式既不依从于极简主义也不追随参数化设计。对伊东来说,情况不同,得出的答案亦不相同。他的早期作品都富于现代性,使用质地较轻的标准工业材料及部件,后期极具表现力的作品则大多使用钢筋混凝土。尽管他作品所呈现出的平衡感看似简单,但却是他精湛技艺及同时驾驭建筑各个方面能力的结晶。他的作品结构复杂,但又巧妙地融为一体,令建筑本身焕发出宁静与祥和,而使用者则能自由自在地在其中从事各项活动。

承上启下的一代

伊东丰雄于1941年6月1日出生于韩国汉城(今首尔),两年后,伊东随他的母亲和两个姐姐迁回日本,之后父亲也回到日本,一家人住在他父亲家乡长野县的诹访町。他的父亲于1953年去世,当时他年仅12岁。此后,他的家人开办了一家味噌店。伊东是典型的日本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伊东承认,自己在青年时期对建筑学并无太大的兴趣,但是他也曾受到一些早期熏陶。他的祖父是木材经销商,而他的父亲则喜欢为朋友绘制住房平面图。伊东丰雄刚刚上中学时,他的母亲聘请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芦原义信(当时他刚刚在美国马歇·布劳耶建筑师事务所任职,后返回日本)设计了他们位于东京的住所。“那是一座小木屋,有浓厚的马歇·布劳耶的风格。”伊东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

和身为拳击手后通过自费游学欧美自学成为大师的安藤忠雄不同,伊东的职业生涯一步一个脚印。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之后就职于菊竹清训联合建筑师事务所,1971年,在东京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把它命名为都市机器人公司(Urban Robot,1979年改名为伊东丰雄建筑师事务所)。对于伊东来说,这个名字不是表达一种追求和信仰,而更多的是承认一种幻灭和沮丧。

在整个20世纪的60年代,比伊东再年长一些的日本建筑师正集合在新陈代谢派的旗帜之下。这个派别在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槙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他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丹下曾说:“在向现实的挑战中,我们必须准备要为一个正在来临的时代而斗争,这个时代必须以新型的工业革命为特征……在不久的将来,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即信息革命)将改变整个社会。”新陈代谢派试图用工业化的技术手段来应对未来的信息时代产生的问题注定是行不通的,这些当年的日本战后建筑“少壮派”人物最终各寻路途,但新陈代谢派的凝聚力却为日本建筑界未来的发展储备了人才,也使得丹下健三、槙文彦等大师级人物脱颖而出。伊东丰雄的老师菊竹清训也是这一流派中的中坚人物。

然而,到了1970年代,伊东离开菊竹清训事务所另立门户的时候,日本的整体文化取向像当时的欧美一样,变得悲观起来,蓬勃的乌邦托氛围不再。“1970年代的时候,1960年代的那些梦想消失了。随着经济的崩溃,新陈代谢派也变得对未来不再乐观。我当时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没有依靠的机器人。”伊东丰雄说。

在经济低潮期,和很多青年建筑师一样,伊东从住宅做起。1971年他最初的作品之一是位于东京郊区的一所住宅。这座被称为“铝屋”的建筑由完全包裹在铝材中的木头框架组成。1976年,他为自己的姐姐设计了一座住宅,当时她刚刚丧偶。这座房子被称为“白色U形”,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伊东丰雄作品的关注度。谈到自己在20世纪80年代设计的大部分作品时,伊东丰雄解释说,自己一直在尝试通过极简主义手法来消除人们对其作品的常规理解,创造出可以与空气和风相媲美的轻盈建筑。

而在成名之后,伊东也和前辈建筑师一样,不遗余力地提拔新晋建筑师。他的工作室就好像一所学校,欢迎年轻的建筑师前来工作和学习——妹岛和世曾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四个年头;而日本新一代建筑师如藤本壮介等也曾得到伊东的提携。在这一点上,普奖在评审辞中写道:很明显,在力求创新及不断将建筑边界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伊东并未将其身后之路封闭。作为先行者,他鼓励人们在探索的基础上去发现自己发展的方向。可以说, 伊东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师,他不仅汲取氧气,还制造氧气。

 伊东丰雄获奖经历

2002年

第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

2006年

英国建筑师皇家学会皇家金质奖章;

2010年

第22届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

2013年

普利兹克奖。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