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古琴谱拍卖情况
学古琴热带动古琴谱市场 不过价格并非高不可攀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历代文人雅士对古琴的那种向往和热爱,至今依然流存,这种情结也因此转移到古琴谱上。王东收藏古琴谱多年,每年在网络和现实的拍卖会中搜罗各种琴谱,乐此不疲。然而,作为古籍善本中专业的艺术品种,古琴谱一直都备受冷落。在王东看来,阳春白雪的古琴谱并不如其他人所想象的高不可攀,收藏的门槛比其他门类其实低得多。
“大部分收藏者都认为琴谱太‘高端’了,就像‘天书’一样,难以企及,不懂古琴的人,也不可能会产生兴趣。”譬如古琴演奏家和收藏家陶艺出自名门,有家传之风,手上保留一部分的古琴谱是理所当然。然而王东并不因此认为古琴谱就高不可攀,“事实上,古琴谱在古籍善本中,‘准入门槛’很低。”
琴谱虽冷门但收藏门槛低
这种“准入门槛”更多指的是收藏者的认识基础。上世纪50~60年代,老一代的古琴家和学者就已经对琴谱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整理,资料齐全系统化。“老一辈人已经几乎研究透了,近年市场上所见的琴谱还没能超过他们研究整理的范围。”王东说,在古籍善本的领域里,其他学科的整理情况很可能不及古琴谱这么完全、完整和细致,因此对于收藏者来说,在市场上见到的琴谱,除了个别版本外,几乎都能在前人的研究中找到对应的资料,“从学术意义上讲,今人很难超越这些前辈们做的功课。”
不过,无论在收藏领域也好,在古籍善本中也好,琴谱都极为冷门、另类。古代的古籍善本藏书家多关注经史子集,即使是风雅的古代文人,也并不都那么了解古琴谱。胡义成收藏、经营古籍善本多年,既有“纸上”的理论,也有“实战”的经验,但对于古琴谱也表示不敢妄加评论:“市场上很少见到古琴谱,我对琴谱也不太了解,不敢碰。”
对于某些收藏者来说,他们会将琴谱与医书等同,因为都属于冷门的专门学科,但是王东认为医书其实很普及,古代的普通家庭里都多多少少有几本医书,而琴谱就不可能“居家必备”了。
一场拍卖会
通常仅有两三个买家
小众、生僻的古琴谱为何突然浮出水面?王东认为还是因为“古琴热”带动的。近年,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也兴起了古琴,一些只存在于书本上、故事中的古琴也纷纷现身,并且拍出天价。收藏市场的热带动了古琴演奏、教学热,与此同时,古琴谱开始被世人所关注。
不过,购买琴谱的人很少,王东至今没有遇到很有实力的买家投入到琴谱中,他认为重要的原因是古琴谱的存量本来很少,很多留存在古琴世家或公藏机构,市场流通量极少,难成投资领域,自然就少有人愿意投入。
王东说,去年网上拍卖的琴谱几乎被他一个人“抢光”,但也不过只有近20种,总投入才数十万元:“在拍卖会上也是,大部分琴谱都是没有经过什么竞价,就顺利成交的。”不过,奇怪的是,虽然买家不多,但是琴谱的成交价往往远超估价:“举例说,估价2万元的琴谱,最终能在7万元左右成交。但是一旦争到4万元,就顶多剩下两个买家在争夺。”在某场拍卖会上,起拍价500元的琴谱,他最后用1.3万元买下,就是因为另一个买家跟他一直争到1万元才放弃,他的出价多了1000元,加上佣金便是1.3万元。
“我参加过很多全国性大拍卖行的古籍善本专场,现场100多个买家,其中也就二三个人是来买琴谱的。我总结了一下,当场上的叫价到约莫过成交价一半的时候,就往往只剩下两个人在争,其他人都旁观了。”王东以自己的体会来形容琴谱收藏圈子之小,“这样的拍卖会上往往是我不参加,另一个买家能低价买到;他不参加,我也能低价拍下。如果两个人都不去了,就有可能流拍。”
收藏者说——
古琴谱的价格难暴涨
虽然每年出现在市场上的琴谱总成交额也不过数十万元,但在王东看来,真正有钱的收藏者也不一定能买到好的琴谱,并享受到淘书的乐趣。
王东认为,由于出版业的发达,如今古籍善本收藏更多的是关注其学术价值了,专业的收藏者收藏包括琴谱在内的古籍,目的已经不是阅读研究,而是如何将其保存完好,并流存下去。也有人认为,收藏琴谱追求的是版本,他并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流传的琴谱多是清代的,明代的极少,而从版本学的标准看,雕刻、印刷精美的琴谱极少。
不过,他建议收藏者即使对琴谱感兴趣也要认识到,琴谱的价格只能随行就市,不会发生暴涨,一是毕竟是小众品种,未必能有接手人,二是定价透明度不高,有很大的偶然性。譬如他曾以2万元买过一套琴谱,后来在网络上又见到一套,估价1万余元,他想再买,但因为操作失误而以4万元买下,一直耿耿于怀无端买贵了。后来一个朋友到山东古玩城看到另一套,想以2万~3万元买下,没想到商家却最终以4.8万元卖给其他买家。“琴谱的底价说不准,没个准,收藏者没那么容易把握。”因此,王东建议收藏者不能将琴谱作为投资品种,其投资性、回报率很可能不如大众投资品种。另外,最好收藏高端的、品相好的琴谱,并要考虑自己对曲子喜欢的程度及情感、审美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