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图
《提乌纳的堡垒文化公园》
艺术家:亚历杭德罗·海埃克&艾莉娜·卡达尔索
时间:2006年——持续中
地点:委内瑞拉加拉加斯隆加雷大街
形式和材料:建筑/多种材料
委托人:自我委派
研究员:彼得·莫拉雷斯
该项目选择了一座被废弃的停车场用来开发公园,这是一场由建筑师和艺术家主导的新兴集体文化运动。艺术家致力于打造非城市主义,将人,物,地形有效的打造起来,使目前的局面再平衡,体现社会责任感。这个项目没有获得任何资金的赞助,但是却获得很多环保材料,得到了60个集装箱的赞助。回收来的船运集装箱被组合在一起,转换成多元的模块元素,配置成各种功能的空间并且能够逐步增长,并且充分的使停车场周边贫民区的居民充分的参与进来。这个项目的另一个目的为了利用自然改善当地的环境,提高绿化覆盖率。
几年来,该项目的占地面积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一座城市文化公园,不仅建立起办公室、教室、餐饮、绿色和体育区域,还计划通过举办工作坊和开展活动来促进各类艺术和科学的发展。目前,计划中的五个项目已经完成了两项。公园现有一家商店、一座自助餐厅、一个广播站和一个音乐编辑台。每天有超过500名儿童和青少年前来参加文化和艺术活动。
公园的名字引用自附近一个军事基地的称谓:提乌纳堡垒。提乌纳是当地一位英雄的名字,以他的名字命名是为了让团队回归这个名字本身的自然和社会意义。艺术家们没有将改变社区面貌的希望寄托于政府体系,而是依靠民间的力量来推动公共艺术,体现出创造性、连贯性及其改善当前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能力。
作品图
《尼日尔建筑》
艺术家:诺特·维塔尔(瑞士)
时间: 2007年
地点:尼日尔阿拉伯北部5公里的一片绿洲
形式和材料:雕塑、建筑、大地艺术
委托人:自我委派
研究员:薇拉·托尔曼
瑞士艺术家诺特·维塔尔热衷于在世界各地建造奇异的房子,他的艺术表达了全球文化的精神,用具有功能的艺术作品模糊了现实与幻想,以及历史、现在与未来之间始终暗淡的界线。在他的世界里,这些建筑也是具有艺术性的功能物品,不仅有着典型的形式主义和极少主义的风格,还借鉴了大地艺术的手法。2008年,诺特还曾在北京制作装置及巨型雕塑作品,正如他自己所言,他把整个世界视为自己的“工作室”。
维塔尔于2000年在尼日尔的阿加德兹开始建造雕塑房屋。他建了一个复杂的泥屋群,每幢建筑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如“抵御热浪和沙尘暴之屋”,“望月之屋”,“观日落之屋”等。其中一个是儿童学校,450名儿童上课时就坐在这个阶梯上而不是在常规的室内课堂,因此这所学校不仅是一座雕塑,而且还具有了社会功能;另一个房子作为献给月亮的颂歌,还有一个13米高“能看见日落的房子”,观众从一个楼层移到另一楼层,日落的高度也随之变化,这种状态诗意而超然。
维塔尔运用被当地有些人视为废料的牛角等材料建造了极具现代感的建筑结构,使作品既与当地的传统建筑物完全脱离开来,又能融入这座城市的审美习惯中。他在阿加德兹沙漠持续工作到2007年,其目的是为了唤起18世纪那种完全融入大自然的浪漫的崇高概念。
当他被问到关于材料的运用是否也要符合当地的条件和因素时,他表示:“当然,我不会在各个地方用相同的材料,在过去的六年中,我涉及到的项目都在寻找当地材料,我会先发现空间,并且我想创造神秘感,我认为在艺术作品中与当地建筑中,大家都需要有更多冲动去体会。”
作品图
《纽约空中步道公园》
艺术家:詹姆斯角场行动、迪勒·科菲迪奥 + 兰弗罗(美国)、植物设计师皮埃特·欧多尔夫(荷兰)
时间:2009-2011年
地点:美国纽约曼哈顿西区
形式和材料:都市设计
委托人:纽约市, 空中步道之友
研究员:米娜·曼噶尔弗德赫卡
空中步道利用工业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绿色空间。这里原先是一段废弃的高架铁路,在利用和改造铁路结构的基础上,创造出凌驾街道上空的立体公园。这是一个体现历时性保护的更新项目,融合了三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并将园林与建筑相结合,使其成为一条历史与现代共融、建筑与景观交织的空中绿廊。
自2009年6月空中步道第一部分开放起,就成为城市的主要观光景点之一,是有别于普通公园的独特公共空间。这个公共空间把生机勃勃的植物和狭长的木板融为一体,构成一条平滑流畅、几乎没有空隙的行走路面。铁轨依然是主要元素,引导着参观流线。公园还保留了大约二十种自生植物, 一年四季花卉盛开。还包含水景,观景平台和日光浴平台,还有一块聚集区可用于表演,艺术展览和教育项目。多孔的步道含有敞开式接口以便水流在木板之间排出,灌溉周边的花坛,减少从步道流入下水道系统的雨水量。
空中步道是纽约西区工业化历史的一座纪念碑。它提供了机会创造一个崭新的极具创意的公共空间,与传统的政府和开发商主导的模式不同, 空中步道主要源自于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非盈利组织——“空中步道之友”,成立于1999年 , 在保护、再开发及后期管理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为其他城市的工业废弃地的重新使用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空中步道”的出现,吸引了很多的艺术家来展示自己的作品,2013年“空中步道”将会有更多新的艺术家委托作品展出。艺术家表示:“这其实是一个草根项目,是草根先发现了这个项目的可行性,渐渐的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市政府给予了很大程度的重视。”
作品图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
艺术家:郝大鹏
时间:2004—2010年
地点:重庆市大学城
形式和材料:景观设计/公共艺术
委托人:四川美术学院
研究员:潘力
艺术家通过五个部分3大原则和策略来阐述了这个项目。五大部分:一,一座城市生长的原点(学校与当地大学城和重庆的关系)、二,可持续的规划框架(特有的思路在框架下的体现)、三,与山地建筑的体现问题(如何在规划策略下建筑的体现问题)、四,一幅和谐的田园美景、五,一份理想和诗意的坚守
3大原则和策略:生态重建、乡土再造、地方记忆。并且运用“无为政策”来完成这个项目,即无为的行为,专注于空间和时间的把握,通过对文化,经济,地域,政策,艺术,技术等问题,使项目成本最低化。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是重庆大学城规划中的一部分,原址是虎溪镇伍家沟村七社,占地面积1000亩。校区规划与建设坚持传承地域文化,体现出人文校园建设的理念和特色,基本保持自然地形地貌,注重依山就势、顺势而为的园林布局,不铲一个山头,不填一个池塘,完整保留了11个山丘,建筑群散落其间,建筑形态和表现贯彻粗材细作的原则,以丰富的形态和朴实的材质体现合乎原地形地貌的生长状态。许多建筑都有一种创意工厂的氛围和感觉。不同的建筑使用不同的材质,尽量保持本质和原生状态,刻画历经风霜的表面,外墙色调体现重庆这座工业重镇的历史记忆。
整个校区充满静谧、清幽的自然情怀,将地域文化与校园个性联系在一起。校区还保留了部分原有的农舍、水渠和农田,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长廊构成连接校区的网络,农家生活在安静的校园中悉如从前,各种农具散布在池边回廊之中成为一种记忆符号,旨在保留大学城的城市原点。建筑布局充分考虑到重庆的自然条件,贯彻“十面埋伏”的设计理念,整体上以聚落的方式在山坡周围自由散布,而群落正是典型的重庆山城建筑传统。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既为建设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校园探索了一条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路径,也对当代城市建设具有导向性意义。
艺术家还透露校区内还计划将1300米的常规围墙规划成为全院参与的“艺术围墙”,预计在2014年完成。
作品图
《21海滩单元》
艺术家:格雷戈尔·施耐德(德国)
时间:2007年
地点:澳大利亚悉尼邦迪海滩
形式和材料:装置
委托人:澳大利亚卡尔多艺术项目
推荐人:凯利·卡迈克尔
2007年,作品创作于在澳大利亚悉尼最著名的旅游景点——邦迪海滩,由21个大小一致的网状笼子构成。每个四米见方的网状笼子与周边环境形成强烈反差,形成了令人不寒而栗的对应物。休闲的美丽海滩的一部分被转换成军事区域般的景象,破坏了海滩原本是娱乐休闲、向所有人开放的日常空间的概念。作者擅长驾驭不同形态的空间表现力,他认识到建筑空间能够影响人的深层意识并产生异化感,作品以政治见解透彻著称。
这个装置利用人们对海滩的日常感知,在建筑空间中经历一次心理上的逆向体验。这些网状笼子里除了蓝色气垫、海滩遮阳伞之外,还有令人不安的黑色塑料垃圾袋。虽然这里的阳光依旧明媚,参与者透过网格和垫子也能够听到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但在貌似舒适的听觉里,却感到被这个网状结构束缚住,由此产生某种被囚禁的心理暗示。作品正是将快乐与不安融合在一起,通过颠覆现实来揭示在平凡时的不安感。
艺术家格雷戈尔·施耐德被称为是“空间的心理学家”。这个装置通过营造人为构筑空间与个人心理空间的冲突,不仅使置身其中的参观者游移于自由和被监控、隐私和曝光、内部和外部的错觉之间,而且从更深层次看,作品还意在影射当时澳大利亚的政治气氛,例如难民被拘留在国外的中转站、附近的克罗纳拉海滩上爆发的种族骚乱以及政府在移民问题上的僵化立场等,体现出强烈的批判现实的寓意。
作品图
《厨师、农民、他的妻子和他们的邻居》
艺术家:多位艺术家(斯洛文尼亚、荷兰)
时间:2009年
地点:荷兰阿姆斯特丹新西部罗德维克·凡·德赛尔斯拉特 61号
形式和材料:现场项目;社区花园和社区厨房;建筑材料、能源基础设施、植物花园
委托人:斯特德里克,马杰提卡·波特尔克和怀尔德·维特森,远方西部房屋公司合作
研究员:吉乌希·切克拉
这个项目融合了社会结构和视觉艺术的因素,重新定义了绿色村庄的概念。该地区在二战之后得到兴建,今天是欧洲重新发展的最大型居住区之一。但是在1980年代,这里曾一度成为无人之地。2004年,城市把所有权转让给了房屋公司,但该公司在这块敞开的空间上看不到价值。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为了创造一个“社区的花园、社区的厨房”,为了反抗反社会的现象。最终导致一群年轻的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和社区居民合作,回归粮食生产。
在这个地区,农业和烹饪被人们视为分享知识和传统的方式,作为一种文化复兴和居住区重生的手段。在项目发展的一年中,居民们自己成为了参与项目的最主要生力军。2009年9月,他们接管了管理工作。组成了一个8人委员会,负责两个空间,负责开放花园以供生产,敞开厨房烹制食物。这些空间也用作工作坊的场所,给当地居民们开展文化项目。在社区周边建立了一个中心,社区居民可以参与“建立一个场所”的整个过程。社区厨房给街道带来了安全感,这是项目给社区居民带来的另一个价值所在。
这个项目证明,居民不仅渴望参与设计他们的城市,而且这一渴望完全是可以实现的,他们有能力推进项目的进展,使公共空间永久地从企业控制下半自主的空间转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社区。这个过程不仅赋予社区居民以力量,还激发了他们的权利意识,而且也对其他社区产生影响。
【编辑:周瑾】